重建课改共识

时间:2022-10-19 10:08:06

课改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打破旧课堂,建设新课堂,成为一种使命和责任。“新课堂”的核心特质则蕴含着巨大的革命性。课改需要坚守什么,摒弃什么,颠覆什么,课改源自哪里,要到哪里去,需要我们重拾教育常识,回到教育原点上进行思考。回到原点,方向才能更清晰,回归原点就是回归本质,回归规律。

关于对成功课改经验的借鉴,“课改中国行”专家团成员、江苏省灌南新知双语学校校长徐翔用一个比喻阐明了他的观点。他说,课改经验的拿来主义,不是照搬照抄,正如不同地方的两棵苹果树,一棵能结出好苹果,一棵不能结出好苹果,我们要做的不是把好苹果直接摘过来绑在另一棵树上,而是要分析好苹果长出的原因,如土壤、阳光、气候、水分、管理等等,寻找适合另一棵树生长的因素,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课改中国行”专家团成员、山东兖州一中原校长杜金山说,课改之难,难在动了文化的“奶酪”,难在改革是系统性的,难在改革本身是存在风险的。要真正落实好课改精神,最关键的是要深刻认识到课改到底在改什么,到底要怎么改。

本报曾在报道中强调,课改需要走好四步路。

第一步,变理念为观念。理念和观念是两码事,为什么一些学校理念先进,可课堂却依然维持原样?难道我们的教师不懂得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样的理念?

所以,理念变观念是当务之急,教师必须树立以学为中心的学生主体教学观。教师的观念决定着课堂,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课改的理念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做学生学习的服务者,他的课堂观念是围绕“学”,基于“学”,设计“学”,“教”必须服务“学”。

第二步,观念变方法。离开了观念指导的方法只能是照葫芦画瓢,没有方法承载的观念在教学上体现出来的是典型的眼高手低。教学其实就是正确观念支配下的技术学,可一些学校却常常大谈特谈艺术,导入的艺术、评价的艺术、布置作业的艺术,什么事一旦艺术起来,便没有了可以操作的抓手,因此今天的教育必须回到技术的原点上,探索“规律”。

第三步,方法变文化。方法好比花朵,一旦离开了文化土壤,就很难存活。其实,课程改革就是在构建一种“课改文化”。这种文化是“开放文化”,是“展示文化”,是围绕学生建构的富有“人性”的儿童文化,而非化,更不是传统的道德文化和驯化文化、工具文化。

第四步,文化变信仰。最好的管理一定不是靠制度来维系的,作为教育人,必须有信仰,而说到底,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信仰。

这四步路不是方法的改良,而是传统理念的颠覆,是观念的重新再造。

(摘自《中国教师报》2011.8.31)

上一篇:学生上午上课,下午玩 下一篇:傅雷家书(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