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生成”,有效教学

时间:2022-10-19 08:37:02

捕捉“生成”,有效教学

一、现实意义

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新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风景。这些无意识中的“生成”资源,就有可能是课堂的亮点,它所延伸的也许就是一个生动、广阔的教学天地。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推进,如何突破“预设”巢臼,变“预设”为生成,及时捕捉“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构建课堂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让课堂绽放活力,是新课改派生的崭新理念,具有现实意义。那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才能让课堂绽放更多的“生成”呢?

二、开发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策略

(一)在弹性的预设中酝酿“生成”

预设可以促进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预设有助于课堂的生成,缺乏适当的准备,教学只会变得信马由缰。所以我们在关注教学生成的同时,更要关注预设,新课程改革对预设不是降低,而是提高。只有教师的预设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胸有成竹,以便课堂教学的及时调控,为学生的“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

案例1:《空气》一节中的活动:“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存在及含量”。学生按老师要求进行探究。结果各小组均回答澄清石灰水没有什么变化。我在教学设计时已经考虑到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低,效果不明显)。就要求学生继续探究:为什么没有变浑浊?”学生思考、讨论后提出猜想:“瓶中可能不是澄清石灰水?”“可能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可能我们通入的空气太少?”等猜测。前两种猜测,很快用事实和实验了。对第三种猜测,我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多通入空气呢?”有学生提出用打气筒,于是让学生用我事先准备的打气筒进行实验。不一会儿,澄清石灰水就变浑浊了,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精心的预设是课堂有效生成的基础。只有充分的“课堂预设”才能使老师及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才能让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当然,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产生可遇而不可求,教师只有全方位地进行预设,才能临阵不乱。所以我们说,生成可以在预设中酝酿。

(二)在情境的创设中引发“生成”

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适宜的情境之下,学生会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他们愿意也能够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积极自主地去体验。

1 创设问题情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具有创新意识的表现。教师就应积极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疑问。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要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与认识上的火花,让学生在与原有的情感与认识的撞击中深化其体验,升华其认识。

案例2:《声音的发生》这一课,学生看到摆在桌上的鼓、锣、音叉、橡皮筋琴,内挂小球的塑料瓶等,立刻会想到研究有关声音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声音各有不同?”……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使学生发现要弄清这些问题必须先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从而明确本课时要研究的问题。

案例中,教师选择了学生熟悉的一些乐器为切入点,展开了教学。学生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生活经验中,把零散的教具体验上升到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使知识内化。

2 创设对话情境。《科学》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建立在生活和实验基础之上的课程。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交往、对话和探究的过程,也是科学观、人生观潜在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定的对话情境,为学生打开一个宽阔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去体验,去获取。

案例3:《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呢?》教学时,我用唐伯虎的故事引入:“一个画家挑战唐伯虎,两个人都完成了栩栩如生的画。……两只蝴蝶飞了过来,都围着唐伯虎的百花争艳图飞,还时不时的停上去。这时候,比赛的结果就出来了。”然后提出问题:“你知道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吗?”

生1:是画的颜色,画的太漂亮了!(很多学生都支持这个观点)

生2:可能是墨水的香味吸引了蝴蝶!也可能是墨水里面加入了香料!

生3:可能是蝴蝶是近视眼,撞上去的……

通过网络搜索,很快就确定蝴蝶的视觉很正常,没有近视;有嗅觉,味觉,没有听觉。

……整堂课的学习气氛相当不错!

真实的生活事例和体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们拥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就拥有了真实的生活世界。情境问题的创设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生成”的火花。

3 创设活动情境。《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知识、能力的积累,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并对那些通过分享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和内化。

案例4:上《摩擦力》一课时。课前我想了很多办法,但进了教室,发现有个孩子的脚伸在了桌子的外面。我灵机一动,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看看自己的鞋子底部,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们议论纷纷……。我又问:“这些花纹有什么作用呢?”有人说是为了美观,可是马上被别人否定了。我又追问:“那究竟是为了什么?”

马上有学生说:“防止走路打滑。”我接着问:“你怎样可以证明这个解释?”想了一会,他说:“我可以一个脚穿鞋底有花纹的鞋子,一个脚穿没有花纹的鞋子,然后走路,看哪个脚容易打滑。”我要求学生们按照他的方法看看花纹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学生们换鞋、走动。每个学生都在细细地体会那种感觉,有的兴奋,有的沉思……

平静下来后,学生争先恐后地报告他们的发现。

本案例中,我从学生脚上的鞋子出发,使枯燥的科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科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了科学学习的内驱力,也激活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与思维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实践活动之中。

(三)在实验的意外中捕捉“生成”

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动的、开放的、有差异的,因此,在我们根据预设教案进行课堂教学时经常会发生“意外”。这些“意外”处理得当,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意外”就不再是“麻烦”,反而是有价值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案例5:有一次,我在演示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CO2并检验CO2的特性实验时,拿了一瓶浓度较高的盐酸。结果“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学生们议论纷纷,我没有采用欺骗、搪塞等手段强行按预设施教,告诉学生所用的盐酸浓度较高,具有挥发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石灰水不变浑浊的原

因……

本案例中,我通过对“意外”事件的转化,不但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药品(稀盐酸)的选择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且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有了亲身体验。

(四)在巧妙的调控中拓展“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此,在实施教学活动预案时,当学生的活动偏离了教师的“预设”时,教学环节的推进就应适时调整,灵活展开,促使教学的动态生成。

案例6:《磁铁的磁性》一课中,学生探究得出磁铁有两个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后,一位同学不小心把一块条形磁铁摔成了两段,学生们都等着我如何批评这位同学。我反问其他学生:这块摔断的磁铁还有两极吗?如何去研究呢?学生探究的欲望又一次被激起,这样把预设的对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放弃了,却反而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这种课堂上即兴式的调控,是随着课堂上突如其来的“干扰”出现的。课堂上学生个性化的表现,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下,成为了课堂教学的资源,促进了教学过程的承上启下与教学内容的深化。在这节课中,我机智巧妙地解决了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无疑成了这节课的亮点。

(五)在合理的评价中激发“生成”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积极的评价,能调整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中肯的、恰如其分的评价,都会给学生一种满足、一种自信、一种觉醒、一种前进的方向。我们要运用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

1 及时评价。评价是促进学生成功的保证,及时正确的评价能促使正确的学习成果得以及时巩固。

案例7:一位教师在执教《二氧化碳》一课时,向塑料管中缓慢地吹气,让学们观察澄清的石灰水逐渐变浑浊。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并进行总结。

生1:我看到澄清的石灰水中有许多气泡冒出。

生2:我看到石灰水逐渐变浑浊,且带有一点乳白色。

这时下面又有一个声音“怎么石灰水又变清了呢?实验是不是做错了?”

此时,老师的耳朵好象装了屏蔽器,全然不顾那个充满疑惑的学生。

这种无视学生创见的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似乎成了一种“表演”。如果这位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同时引导学生一起分析石灰水又变清的原因,教学就可转为动态生成:利用这个现象可以很好地说明“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质也会不同,量变会引起质变,以后我们要注意物质的用量。”那我们的课堂不是更能让孩子感受到探究的快乐吗?

2 多元评价。对学习科学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然而不少教师总是习惯一味地为学生叫好,一堂课下来,“你真聪明”、“真了不起”……不绝于耳。让人有一种形式化、简单化之嫌,使学生感到乏味。初中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与生成。

3 延时评价。延时评价能磨炼人。比如当学生苦思冥想、创新失败时:可商量式地反问一下:“是这样的吗?”也可询问式地引导:“你再想想,这样对吗?”或是轻松、幽默式迂回评价等,从而产生新的生成性问题。只要做到持之以恒,必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研究后的反思:撷取生成信息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学生具有与生俱来的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就科学课堂教学而言,现场生成是彰显学生探究悟性、思维灵性、丰满人性的独特学习生命态的真实反映,是学生自觉凸现课堂主体地位的有力例证。那么,在撷取生成信息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 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展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这就要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师生平等对待,互相尊重,最大程度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意愿。这样教师才能在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随时调整教学环节,动态生成学习内容。

2 善待学生的错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出错现象其实是教学中宝贵的资源,便于教师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生成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问题,有了错误,才能引起师生、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和思维碰撞,从而形成对知识的认识和对情感的理解。善待学生的错误,呵护学生的情感,可以为课堂教学生成鲜活的教学资源。

3 注意与学生之间的反馈。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并不等于学生至上。学生有和教师交流的需要,教师同样需要和学生交流。教师要注意和学生之间的反馈,在获得来自学生的信息的同时,向学生提供自己的看法、意见等,教师在学习方法以及情感生成等方面必须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

总之,生成性激活了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只要我们善于捕捉,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创造性地发挥,就能捕捉到生成性教学资源,就能在课堂教学中采撷到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就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植根维新”:城市文化建设之精髓 下一篇:建构主义视角下高职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