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朱金漆木雕的生产性保护方式

时间:2022-10-19 07:29:02

宁波朱金漆木雕的生产性保护方式

2011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文化部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非遗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目前,这一保护方式主要是在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实施。宁波朱金漆木雕便属于这一范畴。

宁波朱金漆木雕是宁波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2005年宁波鄞州中艺雕塑厂作为传承基地协助完成大量研究工作,整理出朱金漆木雕工艺流程,并成功审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国家级工艺大师陈洪盖自筹资金成立“朱金漆木雕艺术馆”,这为该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公共交流平台,标志着宁波朱金漆木雕工艺进入政府、民间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

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曾在访谈中提到:“我们的文化传统的基因是我们走向新世纪的精神源泉,但是对它的尊重并不是原封不动,迂腐的照抄和模仿……创造性传承成为我们民族今天无论是农民、大学还是政府都不可回避的文化方式。要创造性地对待遗产,创造性地对待发展,创造性地对待商业化,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不能保守。”①在现代设计思潮的背景下需求情况已经发生改变,民族化、本土化、外来文化交流碰撞,在现代审美意识与材料的影响下,传统工艺也随时展势必会形成新的设计风格,研发新样式和有新功能的产品是传统技艺谋求发展、实现有效传承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对其进行生产性保护。对宁波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朱金漆木雕进行设计与开发,融入现代设计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可以生动地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这具有文化战略意义,也具有现实经济意义。

宁波的朱金漆木雕多以樟木、椴木、银杏等木材精心雕成浮雕、圆雕、透雕,再上漆、贴金,并运用砂金、碾银、开金等工艺手段,使器物造型古朴生动,金彩相间。看似一件简单的朱金漆木雕物件,却要经历18道工艺流程,漆工在修磨、刮填、上彩、贴金、描花等工艺后,使木雕产生富丽堂皇、金光灿烂的效果。虽然传统朱金漆木雕工艺精湛,但现今在制作的时候,工艺已远不如昔,一是制作者急功近利使朱金木雕工艺大打折扣,二是新兴的工艺传承人没有老手艺人的学习环境,学习周期长及生活等压力使他们不能静心钻研,因此有精湛技术水平的新一代传承人几乎凤毛麟角。三是现今宁波朱金漆木雕多是以佛教造像、香案、供桌等大件物品出现,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很小,缺乏民间消费土壤。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消费者服务的,在工业发展的冲击下,朱金漆木雕必须寻找新的生存途径。

我们试着通过工业设计的产品系统设计理论和绿色设计理论,以产品装饰设计为导向,展开宁波朱金漆木雕的生产性保护研究。从形状上看,产品是通过形状来传递信息功能的,产品造型的形状本身由于不同特征会让人产生不同反应。朱金漆木雕的形状目前多是具象形态,如“万工轿”的装饰轿顶是“魁星”,亭飞檐是龙凤呈祥,轿顶下是16块朱金轿檐花板,“鲤鱼跳龙门”“刘备招亲”等都是油漆金箔包裹的木制雕刻,这些形象具有特定的历史环境,很多是从当时人们喜爱的戏曲故事中衍生而来。但在今天,现代审美观点认为运用抽象的几何形态同样可以表达产品的意义,产品造型通过丰富多彩的形状变化,使其有助于展现它所要表达的含义。如果朱金漆木雕的产品形状在传统具象表现基础上开发新的产品形状,使其贴近现代人的审美趣味,使朱金漆木雕本身的产品形状有所突破,赋予其新的时代感,再利用传统工艺进行加工,产品既有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观念,又能在新奇的形状中激发使用者的想象力,增添亲切感。

从形式上分析,通过对材料的处理来体现美感和表现力,从而加强和丰富产品的形式感。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出发,产品设计强调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重视再生材料的使用。宁波朱金漆木雕主要以樟木、椴木、银杏等木材为主,传统工艺结合材料的性能展现出圆润、光滑的线条艺术,“凹凸线”“高阳线”“盘香线”“文武线”都打破了平面呆板的缺点。新产品的开发,应结合工业设计理念,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赋予新意义。宁波朱金漆木雕在传统工艺制作中会产生一些木材的边角料,这些废料如果能与不同材料结合——廉价的材料与贵重材料的组合、粗糙材料与光洁材料的组合、发光材料与不发光材料的组合,所产生的材质对比会有不一样的产品内涵。宁波朱金漆木雕通常用来装饰具有文化历史内涵的建筑,它在宁波当地具有特有的文化属性,我们可以将这些应用的使用维度扩大,利用现代技术将朱金漆木雕的边角料与一些金属材料结合,使其具有强烈的现代风格和质感美,体现出这一木雕工艺与高科技的结合。

在当代条件下进行宁波朱金漆木雕创作,不应是简单地模仿和再现传统的木雕技巧与意境,应该是保持当下的生命力,我们要研究它在当下的可能形式,了解当代的生活方式及对艺术创作的审视方式,这样对宁波朱金漆木雕的生产保护性研究才能具有时代意义。

(注:本文为浙江省社科联规划课题《宁波朱金漆木雕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B082)

注释:

①陶莹.乔晓光:民间文脉的守护者[J].文化月刊,2012(1—2):95

参考文献:

[1]赵卫东.装饰与产品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刘超英,陈立未.宁式家具艺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上一篇:建筑陶瓷品牌销售终端动态设计的多重涵义 下一篇:江南水乡景观的保护性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