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方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时间:2022-10-19 06:40:18

转变教学方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摘要: 学好英语,特别是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深造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必须改变“哑巴英语”的局面,突出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在本文中,作者就转变教学方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 教学方法中等职业学校英语交际提高能力

一、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英语不仅仅是阅读的工具,更是谈话沟通的必要工具。在以培养基层人才为主要目的的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旨在培养今后从事外贸服务基层人才的外贸中等职业学校,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其地位日益重要。英语教学的重点必须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以适应当今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迫切需求。当今的英语教学必须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入手,突出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以适应国际化社会的英语人才需求。

二、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存在着种种问题,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过多强调语法,忽略了英语的交际功能。传统英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实际上学生学的是“哑巴英语”,结果使学生不具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学了多年英语之后,有的书面考试成绩也相当不错,但在表达自己观点或处于一个真实的交际情景中时,他们就显得非常窘迫,说话时断断续续,频频出现语法错误,不连贯;有的在相当常见的简单情景中,不知如何交流;有的羞于开口或干脆闭口不说;还有的由于说话缺乏得体性,造成了交往中不必要的误解。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灌输,却忽略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适应应试教育,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英语交流与运用能力的培养,而且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侧重生词和语法教学,而忽略了学生对课文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的把握,造成了其接收信息、处理信息能力低下的不足。传统“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听、说这些英语核心技能的开发和训练,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国际性的特点和要求。

三、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及课程特点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使他们能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正确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就必须注意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之间的多重关系。也就是说,既要使学生懂得语言的形式结构,又要使他们在实际运用中学会如何发挥这些语言形式的功能,即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习者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最终目的,同样,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提高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学是双方交流;教学是交际活动;教学是为了促进交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对重点、难点或疑点,应力求精讲,从而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语言实践。讲和练不能截然分开,应坚持讲中有练,练中有讲、灵活运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四、解决的措施

教学方法的落实,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教师。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克服困难,采取适当有效的手段,实践教学方法,安排好课堂教学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是蜻蜓点水,必然没有好效果;传统“填鸭式”教学和“一言堂”的做法也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只有把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结合在一起,执行启发式教学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讨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景、话题法

著名语言学家Alan Cunningsworth曾指出:“A well motivated student badly taught will probably do better than a poorly motivated student well taught.”教师应根据中等职业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学生好问、好奇、爱做游戏等特点,深挖教材中与知识点紧密结合的“快乐因素”,创设最受学生关注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中等职业学校英语第四册(提高本)的Unit 2“Conversations”这一课时,笔者利用中等职业学生对谈话这一话题感兴趣的特点,在讲解课文之前,设计了以下教学情景:How do you carry out the dialogue when meeting the following characters:1.familiar people;2.strangers;3.friends of same sex;4.friends of different sex;5.the seniors.并要求他们上讲台表演。对于这些熟悉的话题,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纷纷上台表演他们自编自导的对话,效果比笔者想象的好,在本次对话练习中,很多学生还带上了简单的道具,并且在进行对话时还附有丰富的身体语言。接下来的情景练习把人物换成了外国(英美国家)的朋友,并提出下列问题:1.When you meet foreign friends for the first time,what will you talk about?2.What kindsof questions may you ask?3.What kinds of questions can’t you ask?这时候,很多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认真阅读起来,之后的对话练习完全出乎笔者的意料,相当成功。通过这次活动,不仅使学生懂得了对于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应该如何运用跨文化知识进行谈话,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二)分组讨论法

教师给定话题,让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用英语进行小组讨论发言,学生人人参与,最后推荐一个同学进行归纳总结发言,阐述本小组的观点和立场。在分组讨论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设计的话题只要是学生参与或感知了的,就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讨论的气氛才会更加活跃。学生参与的程度越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在讲授中等职业学校英语第三册(基本版)的Unit 10“Pollution”这个单元时,设计了如下话题,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归纳、总结发言:1.In our daily life,what causes pollution?How many kinds of pollution are there in our daily life?2.What measures should we take to reduce or prevent pollution?话题刚给出,各小组的学生就开始积极地讨论起来,同学们的思维异常活跃,最后的总结也非常全面,从禁止随地丢垃圾到立法保护环境,从自觉地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到植树造林,从减少排放汽车尾气到保护大气层……这次小组讨论的活动非常成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也提高了他们用英语表达的能力。

(三)复述课文法

笔者坚持的讲练方法的特点是练习密切结合课文而设计,通过这类练习,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能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这其中一项练习就是复述课文,每个单元的课文讲完之后,均要求学生复述。通过帮助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找到文章的主旨,到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到最后完成复述课文的任务。例如,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第三册(基本版)的Unit 3 “People I Know”的单元里,笔者利用时间顺序这条主线帮助学生对海明威的生活经历作叙述,很好地完成了复述课文。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第四册(提高版)的Unit 5 English Speakers的单元里,笔者让学生找到三个描写英国人性格特征的词“Reserve”“Modesty”“Sense of humour”,这就等同于把握了课文的主线,顺利地完成复述课文的任务。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大胆地复述课文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且复述课文的质量也越来越高,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此外,坚持整体教学法,即“从篇入手”,把课文教学放到突出的地位,使语言、词汇、语法和句型等基础知识融为一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每次都是一个整体,又各有侧重,层层深入。从教学方式上,利用各种多媒体电教进行演示,不仅能显著增加课堂容量,还能利用色彩、动画、声音等手段强化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此外,还要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英语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英语,更多的时间则是在课外学习、巩固和应用英语,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特别是英语的交际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

五、结论

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练习实践。笔者在教学中探讨得出的创设情景话题法、分组讨论法、复述课文法、整体教学法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实施这些教学方法,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进行教学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并转化为语言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Tricia Hedge.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高职院校英语学习后进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高职英语ESP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