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中原经济区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时间:2022-10-19 06:25:05

“十二五”期间中原经济区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自《中原经济区规划》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复以来,中原经济区建设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错综复杂,一方面外部环境趋紧,区域竞争激烈,困难挑战增多,发展形势严峻;另一方面,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推进,发展正能量不断蓄积,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本文以河南省2012年数据为基础,对“十二五”期间中原经济区经济形势进行分析与展望。

一、2012年中原经济区经济运行总体状况

由于中原经济区还是经济概念,涵盖全区的统计体系还不健全,因此笔者的分析主要以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省的统计数据为主,数据主要来源为河南统计年鉴(2012年)和河南统计网。

(一)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稳中趋进

2012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27.72亿斤,比2011年增产19.22亿斤,至此,河南省已经连续9年增产,连续7年超千亿斤,农业生产情况总体较好,河南的农业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左右,工业经济波动趋稳,呈持续平稳较快增长态势。服务业中的金融业运行基本平稳,房地产市场趋于稳定,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增长稳定,旅游业保持较快增长,服务业稳定发展,贡献逐步提高。

(二)三大需求的增长稳中趋升

2012年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3.8%;2012年河南省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480亿美元,同比增长47%,其中出口275亿美元,增长43%,增速居全国前列。全年实际利用省外资金突破5 000亿元,增长25%;实际利用外资120亿美元,增长20%。

(三)经济效益缓中趋稳

2012年以来,河南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持续在15%左右的区间内运行。河南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7.6%,其中,税收收入完成增长14.8%,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12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3.4%,工业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5.0%,且持续回升,企业效益逐步趋稳。2012年河南省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0%,同比加快1.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6.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4%,实际增速同比基本持平,居民收入保持增长。

(四)结构转型稳中趋优

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以全年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速同比下降2%为基数,2012年河南省全社会能耗增速同比增长2.4%,GDP增速同比增长10.3%,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6.9%左右,而国家下达的任务是下降3.5%,可见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二、“十二五”期间中原经济区经济稳健运行的压力

2012年下半年以来,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基本形成,但基础还不稳固,经济运行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较多。

(一)需求制约依然突出

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美、日等国经济复苏仍较缓慢,难以强劲拉动世界经济增长。2012年我国出口增长2.9%,同比回落18.2个百分点。可以说,当前的需求不足是近年来少有的,未来一段时期,内外需求不足的问题虽可能有所缓解但不会有大的改观,复杂的国际环境导致中原经济区发展环境持续趋紧。

(二)企业经营困难并且风险仍在蔓延和累积

一是部分行业产能相对过剩,竞争压力空前加大。随着市场需求的进一步萎缩,钢铁、水泥、光伏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去年产能化压力加大,企业库存大量增加,主营业务收入明显下滑,竞争空前激烈。二是受需求和成本双头挤压,工业企业利润较低,不少企业处于保本和亏本经营状态,企业经营困难加大。2012年河南省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同期增长37.8%。三是随着企业经营困难面的持续扩大,将在资金链、就业面等方面带来潜在风险,风险仍在累积。

(三)财政增收难度加大

受企业经营困难、房地产市场加强调控等因素影响,2012年河南省财政收入增幅比2011年大幅回落。当前,经济运行趋势仍未明朗,下行压力仍然存在,加之企业利润持续低位增长,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仍无松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持续增收的难度不小。

三、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快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夯实“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

农业稳定发展既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又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前提。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对农业发展更不能有丝毫放松,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高标准良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支撑体系,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高产业竞争力

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培育内生动力并举,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产业发展载体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区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深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三)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提升质量和效益的战略重点。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就要以新型城镇化为突破口,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要积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着力发挥郑州、洛阳等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其他省域中心城市做大做强;加快发展县域和县级城市,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市格局。优化城市形态;把城市群和城市组团作为优化城市形态的主要抓手,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格局;大力实施“一基本两牵动”方略,不断增强城镇产业支撑能力,重点解决进城农民就业、居住等问题,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四) 加强开放合作,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打造高水平开放合作平台,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繁荣,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要完善中原经济区联动发展机制,加强中原经济区内部各地区的联系与合作,促进地区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基础设施对接,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建立与其他经济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机制,进一步扩大人才、物流、资金、信息等方面的合作。

(五) 加强基础支撑能力建设,培育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完善的支撑服务体系是增强发展后劲,赢得未来的重要依托,必须强力推进重点领域规划建设,壮大夯实发展基础。要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以郑州为中心、省辖市为节点的向心布局、网状辐射的开放式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人力资源支撑,创新人才政策机制,把技能培训作为增强人力资源优势的关键性举措,继续实施全面技能振兴工程;加快信息化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三化”协调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和提升作用,逐步实现与“三化”融合发展、同步发展。

上一篇:科幻小说与现实 下一篇:城镇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战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