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10-19 06:19:52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 要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依托互联网构建创新型、智能型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系统对接,促进“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协同创新,对提升会计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4-0041-04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社会经济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正在改造及影响着各行各业,这其中也包括会计行业。网络记账、在线财务管理咨询、云会计与云审计服务等应运而生。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也要适应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技术的新挑战,利用互联网改造传统会计实践教学,借助信息新工具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传统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与不足

(一)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的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一般达到50%或以上,有一些纯实践性的课程,如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微财实训等实践课时比例达到了100%。虽然实践学时占比很高,但是整体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科学的设计和系统的规划,课程间的实践项目不能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甚至有些实践内容重复设置。会计实践教学手段仍以手工会计核算方式为主,实践内容大多是针对所学会计理论知识的强化和检验,差异性不明显。

校内会计实践一般只选取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代表,实践教学内容单一且涵盖的行业范围狭窄。考核方式落后,仍然以学生最终提交的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是否完成,结果是否正确来定成绩,或者以试卷方式考核,与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的会计实际工作和学生学习需求不相吻合。

(二)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不足

实践教学目标不够细化。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层次不清晰,没有按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规律制定分阶段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对当前互联网时代下学生信息化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没有足够重视。

实践教学体系中信息化水平不高。计算机参与会计实践教学仍然停留在低级阶段,没有形成互联网化的实践教学资源体系,造成课程之间的实训资源不能共享,甚至训练内容重复。校内外实践教学不能有机结合,不能形成互联网环境下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内容低水平重复训练。对于当前的互联网企业或者企业中的互联网业务,以及互联网经济下新的商业模式和智能制造等还没有纳入到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中。目前投入学时多、重复训练的实践内容不能满足未来信息化工作的需要,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能有效提高。

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不够。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未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课堂实践教学仍然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训练为辅,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后实践缺少沟通交流,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实践考核方式不科学。实践学习的考核主体单一,仍然以教师考核学生为主,重视终结性的实验考核,轻过程性考核。重视学生个人实践能力的考核,缺少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考核方式落后,没有利用互联网对学生的实践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核。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一)构建原则

1.实践内容的针对性与便捷性

基于互联网的会计实践教学,要将会计职业技能课程的实践教学与实际会计工作岗位对接,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践项目由浅入深、由基础到综合,做到实践目标清晰、实践过程可控、实践结果正确。发挥互联网灵活、便捷的特点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和内容,难易程度自己控制,实践结果自动检验。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完整的跟踪、记录和储存,以便对学生学习进行分析和具体指导。

2.实践过程的共享性与互动性

互联网背景下的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可以被充分利用和共享,不仅可以实现教学信息和内容的远程传输和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进行全方位的双向互动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非实时的,促进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

3.实践形式的生动性和创新性

计算机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的运用,使网络实践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包括文字、声音、图表、影像、动画等,使实践教学内容的表现不再只是枯燥的文字和图表;另外,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看和听,还可以参与实际的模拟操作,与教学内容进行交互。

(二)构建思路

具体思路为:在互联网环境下,对传统实践教学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改造,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的发展空间。应做到教学组织的互动性、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学习时间的零散性、学习过程的独立性、参考资料的网络性和实践考核的多样性。形成线上自主实践与线下教师指导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考核、管理方式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目标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分为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和综合素质培养目标。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构建应当与学生的实践技能需求相匹配,将实践目标进一步细化,形成分年级(或学期)、分课程、分岗位的明晰化实践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实践。具体见表1。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包括工匠精神的塑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及注重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法律与道德常识的灌输,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基于互联网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是以互联网环境下会计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会计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互联网为媒介,构建“实践体系扁平化、专业技能纵深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1.实践体系扁平化

在网络实践教学平台上构建扁平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实践环节和实践资源上拓宽实践教学的广度和宽度。基础实践是以会计基础课程为依托进行的,是实践教学体系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夯实基础。对于初学者主要通过基础实践打造今后学习和实践的通用技能。通用技能包括初步辨识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读懂并编制会计报表,为下一阶段的专项岗位实践奠定基础。

专项实践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环节,是实践技能的成长阶段。它是以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纳税实务等职业技能课程为依托进行的会计岗位技能实践,通过专业课程与会计工作岗位对接的实训模式,对学生的实际会计工作技能开展全面训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基础技能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利用专业课程所学的知识在互联网实践教学平台上进行多岗位、全流程、交互式的会计实践,包括出纳岗、总账报表岗、成本核算岗、税务核算岗和审计岗的实践,利用线上丰富的实践资源,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将线上实践与线下课堂实践相结合,产生1+1>2的实践效果。

综合实践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提升环节,是对前面两个实践环节形成技能的综合利用。对比前两个实践环节,它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是以会计电算化、V财实训和会计真账演练等课程为基础开展的网上综合实践。通过实践全面培养学生使用会计软件和手工处理企业各项会计业务的能力,能够对比较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准确的职业判断与会计核算,将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融会贯通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利用互联网和会计云平台开展真账演练、记账等工作,使学生在学校就完成由学生到准会计员工的身份转变,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带来更大的上升空间。

扁平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意味着更灵活,更富有弹性。它既可以与理论教学体系相结合,又可以自成体系,彻底打破传统实践教学中实践资源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对称的弊端,做到实践资源的公开化、实践目标的层次化、实践过程的标准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资源,打破各门专业课之间互不连接的实践资源孤岛,形成更加开放而高效的网上实践教学环境。

2.专业技能纵深型

以互联网实践教学平台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律形成通用技能、岗位技能、综合技能、创新能力逐层递进,逐步加深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通用实践技能是基础、岗位实践技能是核心,综合实践技能是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是拓展。学校要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将实践教学体系中各个环节的实践资源全部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在实践教学平台上可以获得文本、图像、动画、音视频等各种形式的实践资源,使抽象的实践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学生输入自己的学号就可以随时登录,点击相应的实践模块,按照学习进度进行网上的自主实践,学生还可以跟老师进行实时的与非实时的线上互动交流,解决实践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结合线下课堂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和指导,提高各个层次的实践能力。

(三)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组织

1.课堂实践教学组织――线下实践体验

打造“三仿真”的实践教学组织方式。首先,实践环境仿真。利用网络模拟实际工作中本企业与其他各有关单位发生的业务,掌握在网络环境下业务处理方式和过程发生的改变。其次,业务流程仿真。即按照企业会计原始单据传递的流程,模拟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与财务部门的相互配合与制约。最后,会计岗位仿真。即以企业真实的业务案例资料为基础进行分岗模拟操作,体会出纳、会计和财务主管等不同会计岗位间的密切配合与牵制,突显会计工作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课堂实践教学中教师对实践中的问题及时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加强沟通交流。在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打造工匠精神,提高职业素养。

2.课后实践教学组织――线上实践体验

利用网络课程学习系统提供给学生形象直观的实践资源,并由教师制定详细的实践学习计划,由学生课后自主完成,并利用网络检查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课后网上实践学习既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也可以独立运行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实践需求。发挥网络即时互动的优势,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分享优秀的实践成果。开发“会计云平台”利用企业上传的真实财务数据,让学生参与记账,完成真账演练,体验不同行业不同业务的会计业务。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保障机制

(一)构建网络技术支持下的会计实践教学平台

高职院校可以建立独立的会计实践教学平台,或者依托MOOCs教学平台将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操作部分制作成网络视频,通过声音与图像的同步传输进行多媒体演示。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更清晰地了解会计具体操作过程,增加感性认识。在网络上进行实际会计工作情景的设置与演示,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获得真实工作体验。对于建账、过账、结转、会计报等会计工作内容,在网络上可以直接进行演示,也可以提供会计电算化软件让学生进行模拟。教师可通过查看线上资源的点击率,线上任务的参与度来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辅导。

(二)加大信息化建O的资金投入

互联网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实验室软硬件水平的提升,实习基地的建立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加大对校园信息化和网络化实践教学软、硬件的投入;另一方面,学校要多方筹措,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提升、改造,满足不同实践教学项目的需求。学校要加强多媒体教室、数字化教室等硬件环境的更新与建设。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验室,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为企业提供会计服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对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也要加大投入,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拓新型的实习基地,特别是针对互联网企业和企业中的互联网业务开展实习,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真正发挥创新型企业在校外实习中的作用。

(三)建立管理及保障制度

学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实践教学的创新研究。建立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制度是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有效运作的依据和保障。因此要不断完善已有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并结合互联网实践教学体系运行的新特点以及出现的新问题,补充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活动过程。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应建立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保障与激励机制。在政策、科研、奖励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鼓励教师进行课程信息化实践教学改革。在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上,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健全扶植和奖励政策,从税收优惠和法规体系来保障企业和学生实习的权利与义务,企业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获取宝贵的实践经验。

参 考 文 献

[1]彭晓峰,高锦萍.网络环境下会计实训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193-195.

[2]薛艳,等.会计专业实训创新与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6(11):123-124.

[3]王一舒,王卫星.融入“跨界教育”理念构建会计实践教学体系[J].财务与会计,2016(4):63-64.

上一篇:孩子胆小,是父母的错吗? 下一篇:国内经贸英语翻译行业市场环境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