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会是中国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龙头?

时间:2022-10-19 05:36:12

谁将会是中国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龙头?

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领先的珠三角近几年正面临着来自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快速发展的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目前,国内公认的三大经济圈各具特色、各具优势,形成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长三角经济圈: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

长三角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一方面,长三角要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国际竞争力最强的经济中心和利用全球化资源辐射长江流域,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另一方面,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以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为核心,与其他城市相配套衔接,以大都市圈为组织架构的综合经济区。

二是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长三角地区是东亚地理中心,处于西太平洋东亚航线要冲。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长三角将成为西太平洋重要的世界城市群和产业密集区,在亚太地缘经济格局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三是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以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家创新中心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完善城市等级和规模结构,努力构建分工合理、功能完备的城镇体系,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旅游业是长三角各地最易于寻找到共同价值观的合作领域。

毋庸置疑,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合作在资源、市场、设施、品牌和信息等方面都有良好的禀赋条件和巨大的合作空间。世博会为长三角的旅游企业跨地区合作和共同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良好机遇,而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又是成功举办世博会的必要保障。

环渤海经济圈:综合优势最强的经济中心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两院院士吴良镛首提环渤海经济圈的概念,很快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怎么打破地方藩篱,进行深度谋合也作为一个重要课题一直在探讨。事实上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自1986年开始举办,20年来,联席会致力于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机制,为区域新的融合奠定了基础,旅游产业已成为环渤海区域融合最先进入操作层面的领域。1985年9月环渤海首次提出区域旅游协作,其地理范围涉及京、津地区与辽东、山东两个半岛。2004年至今,环渤海区域各省市已先后达成“京津冀旅游合作共识”、“环渤海港口城市旅游合作”和“中国北方环渤海11城市旅游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共同开放环渤海区域旅游市场。

它有“首都经济区”这个无可比拟的政治、经济、文化强势;其周边地区的资源和基础产业优势明显,结构层次较为合理,科技、人力资源和交通也极具优势。东临日、韩等经济强国,北接大东北,西靠华北大腹地,南向华东大市场,“左右逢源”的延伸空间较大;另外,目前“奥运经济”这一超级引擎,正在为环渤海经济圈注入强大发展动力。环渤海地区的合作正在向深层次、广领域、全方位发展,展示出重大机遇和广阔前景。

环渤海经济圈具有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良好基础。从港口与海岸线的分布、自然资源、科技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来看,其综合优势远超过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泛珠三角:最具潜力的经济中心

珠三角包括华南9省区和香港、澳门,区域面积200万平方公里,人口4.5亿。该区域发展腹地广阔,旅游资源丰富,合作互补性强,拥有“一国两制”和横跨东、中、西部的独特优势。区域各省区旅游部门在旅游联合促销、客源互送、资源共享等方面已经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开创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合作共赢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旅游发展的一大亮点。

从未来的发展前景看,“9+2”区域市场广阔,潜力巨大,兼具内外双向发展、西拓南进并举的优势;尤其是具有香港和“珠三角”这两个“龙头”核心区,对区域内其他地区的牵引动力强大,不仅有可能用较短的时间牵动整个“9+2”经济区的快速启动,而且发展的可持续性也较强。

泛珠三角“9+2”的合作互动,是为了进一步把这种合作从粗放型提高到更集约、更聚合目的性的自觉的层次。以点状进而向带状、面状发展,走向更大区域空间的经济一体化,到更大范围中寻求发展天地,从更长的时间跨度去延续发展后劲,是珠三角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中国现阶段市场体制还不够完善、力量还比较弱的情况下,前期应由政府主导、市场推动,逐步走向市场主导,民间和企业推动。聚合起更大的要素规模、更强的功能优势和综合实力,增强竞争力,才能和前两者一道充当中国经济腾飞的引擎。

上一篇:山西旅游怎样“走西口” 下一篇:为什么没有我的预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