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的两个10年

时间:2022-10-19 04:13:15

我认识一个女人,她因执著于一件事而闻名――10年来,默默寻找丈夫留在的两座坟墓。电视剧《一路格桑花》改编自作家党益民的同名小说,女主人公的原型就是她。

第一个10年

她叫王小宁,女儿叫王童。

党益民与王小宁的丈夫王立波是同乡,1982年一起入伍当兵。王立波牺牲的那天早上,两人还握手言别,没想到中午王立波就出了车祸。

2000年夏天,我从党益民的一篇文章中得知,王小宁就生活在陕西长安县农村,便很想去看看她。历尽周折却发现,她下岗后在城里打工,与我们部队就在同一条街上……我至今仍保留完好的采访本上,记录着王小宁第一个10年全身心投入的一件事。

1990年5月,王小宁抱着刚满周岁的女儿,从老家赶到某兵站看望丈夫。丈夫的车队正好要开拔远行,王小宁便默默地带着女儿回了老家。她天天盼着丈夫能早日归来,最后盼来的却是噩耗――1990年10月18日,丈夫发生车祸,人和车落入了帕隆藏布江。当时,坟墓里埋葬的是几件旧衣服。几个月后,战友们在出事地点下游的河滩上发现了一堆尸骨,上面附着一些王立波穿的紫红色毛衣碎片。于是,战友们将骨骸收回,在他坟墓的旁边又建了一座坟。就这样,他成为川藏线上唯一拥有两座坟墓的烈士。

当时,因为大雪封山,王小宁无法进藏为丈夫送行,她也不相信他已远去,总想着他可能是执行重要任务去了。之后的10年,去看看丈夫的坟墓,成为王小宁朝圣般的梦想。

丈夫牺牲时,女儿才一岁多;丈夫的哥哥有残疾,四十多岁还未成家;公公婆婆七十多岁了,年老多病,没有生活能力……为了让外人看不出这个失去了男人的家庭跟以前有什么两样,王小宁把自己变成男人一般,里里外外,咬着牙操持。

就这样,10年了,王小宁都没凑够去的路费――往返一趟要两千多元,两个人就得四千多元。为了实现生命里的唯一愿望,她忍受了朝圣路上的重重苦难。从长安县纺织厂下岗后,她来到西安打工,每月收入只有四五百元,刚够解决一家人的温饱……

之后,我写了一篇稿子,叫《世上最爱她的人走后》,在国内几家报刊发表。那段时间,很多读者给我打来电话,有的还直接汇款到报社。王小宁所在公司破格将她从纺织车间调到财务室。

王小宁的顽强,感动了丈夫生前部队的官兵。2000年6月,部队派专人接她们母女入藏祭奠。在芳草萋萋的墓碑前,母女俩泪如雨下。王小宁用蘸着红漆的毛笔,把10年来的风雨血泪,一笔一画描绘在“王立波烈士之墓”几个字上。女儿王童则折了1000只纸鹤放在墓前,期盼着某个清晨,爸爸能骑鹤回家……

第二个10年

后来,我转业回到湘西桑梓地。渐渐地,就不知道王小宁的情况了。前些日子,战友们来电话谈到《一路格桑花》这部电视剧,我问起王小宁,他们说:“没想到,这个10年,她只做了一件事――复制上一个10年。”

我记得,王小宁10年朝圣、一朝见“夫”后告诉我:“现在,终于知道他安息的地方了,家里条件也好转了,以后打算隔一年就去看他一次,陪他说说话。这次去,是部队出的费用,以后我要自己买票,我知道立波是最不愿意欠别人情的……”

当时我以为,这只是王小宁的一种自勉,生活的困顿注定她不能很快再去。现在我终于知道,倔犟的她一直在为当初的诺言努力着。

这个10年,她是怎样复制的呢?

随着女儿慢慢长大,各种开支也多了起来,有时为了几百元学费,她要在外头奔波几天。借不到钱的时候,她会抱着丈夫生前的衣服哭一场。就这样,她让孩子读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两位老人由七十多岁变成了八十多岁,一个瘫痪在床,一个身体多病经常住院。那次我们去长安县看望他们,说起儿媳,老人泪如雨下:“媳妇命苦啊,一个人盖起了新房子,一个人操持着全家的吃喝拉撒……”

长安县十里八乡的乡亲,提到王小宁时总是竖起拇指叹服。那年,她被西安市妇联评为“好军嫂”,她没去领奖;乡政府送给她“好媳妇”称号,她欣然接受:“这是乡亲们给我作证的荣誉,我对得起地下的立波。”

丈夫去世的头10年,有人问她,这10年是怎么过来的,她说一晃就过来了。现在,又是一晃,10年过去了。这个10年,她是否独自去过,已经无足轻重,因为一直就在她心里。我深感欣慰的是,这么多热心人一直在帮助着王小宁――她踏寻夫坟的坎坷经历,也被衍化成动人的文字,入戏进剧……

被人怜悯,往往是客观因素形成的;受人尊重,却是主观决定的。对此,王小宁的理解是:“很多人同情我,是因为立波走得悲惨;但是作为未亡人,我要叫别人看得起,只有靠自己。”

“爱”,贯穿着王小宁20年的情感历程,“爱”推动着一切――她为坟墓的尊严而坚强地活着。朝圣丈夫的坟墓,是她生命的全部内涵。她活得简单、真实、高贵,如一朵尽情开放的格桑花。

摘自《女士》

上一篇:林青霞:琼瑶与我 下一篇:戴高乐与弱智女儿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