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

时间:2022-10-19 03:42:13

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

【关键词】 初中语文;人文精神;灵魂;根本;力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54―01

当高考这根指挥棒权威地指挥着我们的教育时,语文教育首先成了受害者,为了成绩,为了名次,语文教师们逐渐开始把语文教学当成语文训练,当做提高成绩的模具。语文的工具性开始慢慢凸显出其重要性,人文精神却逐渐开始隐退――这让语文挚爱者情何以堪?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因此我们可以毫无疑义地说,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因此,笔者在此疾呼:语文教学,要让人文精神绽放异彩!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们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r值理想为核心,强调的是人文关怀,如仁义、博爱、温厚、敦良等人本品格,而非物质关怀,是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健康人格的培养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主题之一。在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中,对学生人格形成直接影响的是思想品德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除此之外,应首推语文课了。语文学科有两个特性,一是工具性,即培养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人文性,即通过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倘若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那么语文教学就失去了灵魂,就成了毫无意义的文字排列组合的游戏。

一、语文教师自身要积淀一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意识

教师,作为传承祖国文化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人格修养方面,在知识方面,对学生而言,都有无可动摇的威信,是可资效仿的榜样。因此,教师要能够敏锐地发现生活的真善美,鄙弃假恶丑,端正自身言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崇高的人格力量。惟有如此,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发挥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展现自己的满腹才情,才能够将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教育学家乌申斯基强调:“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资源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无论设想多么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试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知识浅薄,人格低下,态度高傲,利欲熏心,在课堂上的人文教育岂不是一句空话?

二、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

一堂好的语文课,如一首充满人文精神的诗,又如一首充满人文精神的歌,如何读好这首诗,唱好这首歌?情感便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土壤中。” 文章本是情铸成,字字句句吐衷情。语文教学本身就栖居着诗意和烂漫,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文本与心灵的对话中,寻找文本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如《背影》的人情美、《谈骨气》的人格美、《岳阳楼记》的情怀美、《我的叔叔于勒》的批判美等等,引导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去捕捉熔铸于作品中的情与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教师要善于创设人文环境,运用字里行间、文里文外的一切资源,挖掘学生潜在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亲历亲受,自感自语,静思揣摩,使文本在心里彻底内化,使语文教学成为审美教学。久而久之,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自然不是一句空话了。

三、教师用爱创设的和谐课堂本身就是人文的体现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着个性,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摈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全身心地去热爱每一个学生,多一些微笑,少一些冷眼;多一些温暖,少一些冷酷,去触动学生心灵最柔软的部位,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尊重,让师生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用爱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的、课堂中的人文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某种善良的东西,只要有火就能燃烧。” 然而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一些偶尔的“不良”表现,多少教师在盛怒之下闯入“”,恶语伤人,熄灭了善良之火,埋下了抵触的种子!对于学生有失偏颇的看法及做法,教师要用关爱去正确引导,充分尊重并肯定他们可贵的思想和认识,让学生看到自己在某一方面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性。有了爱,就有了信任和尊重,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处处流淌着感情,语文课堂就会始终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上一篇:高中现代文“四段式”教学策略探究 下一篇:物联网的技术思想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