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例变应性咳嗽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19 02:20:14

35例变应性咳嗽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提高变应性咳嗽(AC)的经验性诊断率和观察阿奇霉素、克咳敏和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AC的疗效。结论:阿奇霉素、克咳敏和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Ac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变应性咳嗽 临床观察

临床上某些慢性咳嗽患者具有一些特应性的因素,,抗组胺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不能诊断为哮喘、变应性鼻炎或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将此类咳嗽定义为变应性咳嗽(AC)。

我们根据该病的疾病谱及其特征性临床表现,针对多数社区医院的实际条件,采用经验性诊断及治疗方法治疗35例AC患者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35例病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8~72岁,均为按普通上呼吸道急性感染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或无效而转到我院的住院和门诊患者。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多为阵发性,常伴咽喉发痒,无或有少量白痰,体温正常。经检查胸片阴性、血象不高、通气功能正常、诱导痰细胞学检查嗜酸粒细胞比例不高,病程均>7天。

治疗方法阿奇霉素静滴,每天0.25~0.5 g或根据体重计算用量,每天1次,5~7天。克咳敏片口服5~10 mg,每天2~3次,7~10天。泼尼松口服,每天10~20 mg,持续3~7天。部分病例采用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二丙酸倍氯米松(每日250~500 mg)或等剂量的其他糖皮质激素,每天2次,持续1周左右。以上药物根据病情需要调整用药时间与剂量。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咳嗽、咳痰症状消失:②显效:咳嗽、咳痰症状次数明显减少,程度减轻;⑨无效:咳嗽、咳痰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结果治愈16例,显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7%。3例因不能耐受克咳敏片的头晕、嗜睡、乏力等不良反应而停止此治疗方法。

讨论

AC是一种早期多为病毒感染,后期病程迁延而多合并细菌感染而引起,并有过敏性因素参与,以剧烈干咳为主要表现,多无痰或有少量白痰,无发热,恶寒,与普通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早期表现极为相似的呼吸道疾病。在一些社区医疗单位条件不齐备,正确、及时诊断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可根据该病的临床特征和疾病谱进行经验性诊断并及时给予诊断性治疗,强调经验性诊断和诊断性治疗并不是盲目或习惯地诊断和治疗,而是以循证医学为依据,根据治疗反应,间接确定咳嗽病因和诊断正确与否,在治疗无效时,再行相应其他检查。

常规抗生素的使用,在此病中不是必需的处理手段,但由于入选病例病程较长,急性呼吸道感染仍是该病最常见的原因,所以,对体质较差的儿童或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的老年患者,则有其使用的指征。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深入药理研究发现,红霉素及其2代红霉素如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等可能具有与糖皮质激素相类似的较强的抗炎活性作用。因此,该药可明显改善包括无明确细菌感染在内的AC病例的临床症状。该类药物在AC病例中应用的有效性也证明了该类药物在Ac治疗中的独特作用。

克咳敏即二氧丙嗪,具有较强的镇咳作用。由于Ac发病机制中,过敏性因素参与是造成刺激性干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而克咳敏的镇咳、抗过敏作用是一般的组胺类药物、吗啡类似物、美沙芬类中枢镇咳药物所不能替代的。但在应用过程要充分考虑到该药的不良反应,并且在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的方法,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该药在AC治疗中的优势,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Ac的主要药物,在治疗中主要起抗炎及抗过敏作用。使用时以吸入二丙酸倍氯米松等治疗最为安全有效,但对于不能吸入l的患者,医院可行口服泼尼松治疗,应尽量避免使用地塞米松等不良反应较强的糖皮质激素药物。用药时应注意在使用3~5日症状减轻后,及时逐渐减药,直至停药。

以上3种药物是治疗方案中的:主要药物,可以根据病情需要辅以其他药物,如配合有黏痰不易咳出时祛痰剂的使用,剧烈咳嗽而致睡眠障碍患者的镇静催眠药物的使用等。

上一篇:急性胰腺炎104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基层医院如何使用低分子肝素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