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研究

时间:2022-10-19 12:34:07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研究

【摘 要】分析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探索有利于提高第二语言习得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第一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 差异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130-02

第一语言习得是一个人母语的学习和发展。在语言学中,第一语言是指一个人的母语,也就是指一个人最先习得的语言或本民族的语言。但在多种社区内,第一语言指儿童用得最自如的那种语言。因为儿童可能逐渐从主要使用一种语言转向主要使用另一种语言。该说法常与母语同义使用。第二语言习得指(在应用语言学中)人们逐步提高其第二语言或外语水平的过程。从广义上讲,第二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第一语言习得以外其他语言的习得。在本研究中,第二语言习得主要指英语的习得。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关于二语习得的研究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到目前为止,有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即使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第二语言学习上,第二语言习得效率也难以跟第一语言习得效率相比,第二语言学习者仍然很难掌握第二语言。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存在很多差异。下面分析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差异,并探索缩小差异的学习策略。

一、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

(一)时间的差异。第一语言习得是从小开始的,儿童最先接触的是第一语言,他们最先讲的也是第一语言,所以他们是从小习得第一语言的。而第二语言习得一般都比较晚,大多第二语言学习者都是从青少年或者青少年以后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几年前,我国大部分学生是从初中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即使是现在,很多学生也是从小学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也就是说在第二语言习得以前,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第一语言,并且差不多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

(二)动机的差异。第一语言学习的动机是内在的、本能的、自发的。它与人类与生俱来的、最基本的需要联系在一起。婴儿在还没会开口说话的时候,就有了很强的表达自己需求的强烈愿望。比如婴儿看到别人吃东西而自己肚子又饿的时候,两手不停地抓,嘴巴不停地动,却又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想吃东西。此时此刻他是多么的希望自己能用语言来表达啊。由于这种强烈愿望的驱动,小孩能很快地学会语言,一两岁就开始口语表达,到四五岁是就已接近成人的水平。而第二语言的学习动机不是自然的、原发的,是选择性的。而这种动机有时是很具体的。比如为了考试升学、谋取工作,赢得别人尊重,等等。这类动机显然没有第一语言习得动机那么强烈。

(三)语言输入量的差异。婴儿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母语的环境当中,整天都浸泡在母语当中,大脑不断到受到母语的刺激。当婴儿第一次含糊地喊“爸爸”、“妈妈”时,父母已经教了无数次了,他头脑已经受到了无数次的刺激。而第二语言学习几乎都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在一星期几节语言课的情况下,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读几遍或者是听几遍磁带,然后又回到母语的包围之中了。可见学生第二语言的输入量和第一语言是无法比拟的。因此,孩子的第一语言习得是在第一语言的天堂里习得的。

(四)文化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儿童的第一语言习得是在自己的母语文化中进行的,而且他们所学的语言都是与自己的吃、穿、住、行等息息相关。因此他们在习得第一语言的时候已经融入社区社会的文化氛围中,自然地掌握了该语言社区和周围的社会文化知识。语言的各种构成因素常常反映着该民族的各种文化因素,比如心理状态、价值观、审美观、生活习惯、风俗习惯甚至思维方式等。而这些因素对第一语言习得者来说,是在现实生活社会中潜移默化、习而不察的。因此第一语言习得者在现实交际时不存在文化冲突、文化迁移等障碍。而在我国第二语言习得都是在母语文化当中进行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发生文化冲突。这样就会造成习得第二语言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

(五)学习环境的差异。第一语言习得一般是在母语的社团环境下习得的。在这种环境下,学习者没有学习的压力,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意识的情况下慢慢习得第一语言的。第二语言习得一般是在比较规范的课堂环境中进行。在课堂中,学生一般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解,缺乏实际的交际环境,有时还要受到来自同学老师、升学、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因此,第二语言习得的环境存在着重重困难,它是无法跟第一语言习得的环境比拟的。

二、缩小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一语言习得差异的策略

(一)把握好第二语言学习的时间。最近的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那一天起,其左脑就对语言的某些方面特别灵敏,其右脑则对非语言的声音较灵敏。这说明婴儿从出生就已经开始接触语言了。那是不是要让婴儿出生就开始学第二语言呢?Lenneberg等人认为语言学习存在一个“关键期”,即从2岁到12岁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在这个关键期,儿童可以很快很好习得语言,甚至接近成年人的水平。如果在这个关键期不接触任何语言,以后想再习得语言就会十分困难。儿童习得第一语言就像在一张白纸上画画,没有受到其他先入为主的语言影响,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而习得第二语言就像在一张画有图案的纸上画画,肯定摆脱不了已习得语言的影响。所以第二语言学习也应该从关键期开始,而不用等到上初中以后才学。目前大多数地区从小学就开始第二语言的教学了,有些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但在一些边远落后地区,也是等上初中才开始的。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成正比,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的知识越多,成绩越好,成绩越好学习动力越强烈。因此,激发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内在动力是取得良好语言习得效果的关键因素。首先,教师要逐渐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第二语言是要学以致用和由用武之地的,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第二语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老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不要过于枯燥,语言幽默风趣,老师热情大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老师要关心体贴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赢得学生的爱戴。很多研究表明,学生对老师的喜欢程度决定着学生对该课程的喜欢程度。第四,培养学生用第二语言交流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用第二语言表现自己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三)设法增加语言输入量。儿童习得语言主要是先听后说。“听”是关键,是语料信息的输入,是人们储存语言信息的重要途径。没有听的输入就没有说的输出。听不懂、听不多就模仿不了。到真正开口时就会张口结舌。说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听的能力。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输入,儿童是无法习得语言的。在教学中,老师要尽量提供更多更好的语言输入,让学生有更多的语言接触机会。在课堂上,教师尽量使用目标语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指令、师生互动、师生问答,等等。随着学生各种人文知识的扩大,文化知识学习的深入,如果老师课上尽量用英语交流,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英语来解释新的语言现象,就可以增加听英语的时间。随着学生听的刺激训练增多,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听力自然会逐渐提高。但同时要注意,语言的输入要在学生的可理解可接受的范围内。克拉申指出:可理解性输入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语言输入的难易度要与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相当。既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要略高于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如果输入太难,学生难以理解,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如果语言输入过于简单,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难以维持学生原有的语言水平,久而久之可能还会降低学生的语言水平。两者都有可能让学生失去语言学习的兴趣。总之,语言输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可理解又要略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

(四)加强背景知识的传授。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能够了解目标语国家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审美观点等文化因素,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减小文化冲突和文化迁移带来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说笑话、播放短片,或者在西方国家节日到来之际介绍该节日的习惯,在重要国际事件发生的时候介绍一些基本情况等方式来渗透文化知识,学生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一些背景知识,从而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

(五)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语言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语言的习得。第一语言习得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下习得的,在社团里儿童都可以随时随地宽松愉快地习得第一语言,儿童接触到的语言都是真实地道的,是实际交际的用语。而第二语言习得主要在课堂上,是在一种虚拟语言环境中。所以说第一语言习得的社团环境是语言学习的最佳环境,我们要努力创造类似与第一语言习得的语言环境。在课堂上,要尽量地使用目标语,使学生接触和使用语言的机会多一些,语言的材料的输入要真实一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幻灯片、电影、电视、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使语言材料更加直观易懂。此外,教师要努力创设交际环境。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语言的传授者,同时还是活动的组织者,要给学生提供和创造真实情景,使他们能主动地、自由地运用语言。在课堂外,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第二语言活动。可以通过创办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咖啡屋、英语聊天室、英语周末、做游戏等活动来营造类似于第一语言习得那种宽松愉快的社团环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习得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是绝对的、不可避免的存在,我们不可能彻底根除这些差异。面对这些差异,我们应努力创设接近于、类似于第一语言习得的环境,尽量使第二语言学习者能更轻松愉快地习得第二语言。

【参考文献】

[1]桂诗春. 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李哲.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比较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6)

[3]韩立芳,韩振宇.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2(4)

[4]段恒美. 临界期如何决定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差异[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5]陆鸣. 浅谈学习动机与第二语言习得[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9)

[6]裴晓真. 第一与第二语言的习得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4(19)

[7]陶啸云. 浅议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J].大众科技,2006(4)

【作者简介】何福盛(1982- ),男,广西桂平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外语部讲师。

(责编 吴 筱)

上一篇:基于“雷达图原理”的职业院校教师年度职业能... 下一篇:商务英语“1+5”立体化教学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