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现代主义对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哲学启示

时间:2022-10-19 12:14:31

论后现代主义对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哲学启示

摘 要: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后现代思潮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日益凸量,这种思潮以批判的态度对现代主义教育观进行反思,强调多元、祟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祟创造、否定中心和等敏、去掉本质和必然,进而建构一种和谐发展的社会,这与成人教育的特点和目标不谋而和。后现代主义它特有的教育观点为研究我国成人教育发展提供全新视角。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成人教育;哲学启示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am)是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广为流传的一种文化思潮,“强调多元、祟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由于这一思潮给当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至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投有能够逃避所谓“后现代”社会的支配和控制,成人教育也概莫能外。因此,本文拟结合社会实际,汲取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合理因素,力求揭示和推演我国成人教育在新时期变革趋势。

一、对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的理性解读

1.“多元化”教育目标,有助于多向型、多面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祟尚差异,强调对事物的多元化的理解,提倡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异己。极力倡导人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寻求新的有价值的世界观,“在社会生活领域内创建生活的价值意义,在社会关系领域创造多样性、有差异性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新型关系。回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利奥塔(Jean―FrancoisLyotard)认为现代社会合法性的原则是“一致”(consensus),而后现代主义合法性的原则是“悖谬”(paralogy)。“只有人们之间的观点是悖谬的,只有相互不一致,才会导致新的发现,才会产生新的发明和创造。”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学生个体的差别是无所不在的,没有差别的人只是一尊丧失个性的木偶。强调个性服从全面,差异服从统一,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个性涡灭、创造性的抑制。面对如此丰富、多元性的学生个体,应去尊重他们的禀赋,去鼓励他们发散性思维,面不是泪减它。应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人尽其才,真正使受教育者的人格、修养和能力不断完善。帮助、指导学生个体成为他们可以成为、可能成为的样子,而不是制约他成为社会或教师所预定的模式,让学生掌握一种理性的方法(a rational method),并依此做出自己的决定和选择。

2.“民主式”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平等民主、非权威取向的育人新模式的构建

关于师生关系问题,后现代主义有其独到的见解。他们认为,在科学技术影响下,知识传输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的作用的方式将发生“颠覆性”变化。教师已不是知识的惟一信息源,教师的地位虽然不会由电脑完全取代、但是教师发挥作用的重点和方向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师了。正如保罗・弗雷尔(B.Fordl)描述的“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将不复存在了。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的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的过程负责。在这样的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沟通达到”和解”(而非一致)。后现代主义者主张“对话”平等、民主,反对权威,用“对话”代之“对立”。对话的实质并不是要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改变双方的观点来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其目的是培养人“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在实践中完成个体的内化与整合,使人们依靠自己的理性而不是权威,实现由“他律”(heteronomy)向“自律”(autonomy)的转变。

3.“开放式”教育内容,有助于大众化教育逻辑外延无限拓展

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过程和人的发展过程都是一种开放式的形成过程,处在不断进行平衡――不平衡――平衡之间的关系调整过程中。教育的内容是由实施课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其目标是“生成’而不是“预成”的;内容是开放式的,是随着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往过程而不断展开调整的。因此其内容和目标是随着具体实际情况变化而改变的,是动态、鲜活、丰富的,更是大众的。针对现代主义课程的封闭性、简单化、积累性特征,美国后现代课程论专家威廉姆・多尔(WiUiamDull)认为后现代课程必须强调开放性、复杂性和变革性。在1993年出版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中,多尔运用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点,提出了他所设想的“4R”新课程标准,即:丰富性(richness)、循环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和严肃性(rigor)。据此,多尔认为课程目标不应是预先设定的,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这些主张为课程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广阔的前景。

4.“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有助于人们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后现代主义者在杜威(JohnDewey)的教育哲学里找到了共鸣,他们把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论断作为理论根基,以新的理念和思想向现代教育发起了挑战。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对学生培养注重科技知识一面,教育就造就了大量的“经济人”、“机器人”、“工具人”。焦虑和无聊成了现代学生难以摆脱的心境,教育作为育人的活动,为什么教育出来的学生心理健康如此令人担忧?对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来分析可见,现代教育把视野专注在理性世界、科技世界,人的理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理性的发展满足不了人生幸福的全部的需要,科学世界里调制不出人生的全部色彩;后现代主义认为人首先要作为一个生长在现实生活世界的具体的、现实的人,然后才谈得上发展。纯粹的理性世界除了抽象的,以客观的“真”为目的的概念、命题和逻辑推演外,它无法再为人的生长提供其他的价值。正如后现代哲学家利奥塔所指出;知识不应该只关心真理问题,还应该关心正义、幸福和美。胡塞尔(Edmund Husserl)、海德格尔(Martin Heidgger)、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罗蒂(Richard Rorty)等在研究取向上走向“生活世界”,强调生活世界限定了人的个性,限定了人的认识,因而只有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了解和研究,才能了解人、发展人,培养健康心理的人。

二、后现代主义对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哲学启示

1.成人教育的社会地位从被鄙薄趋向协调发展

现代社会有“重点”、“中心”、“主要”等意识,强调事物的等级差异。教育领域中似乎只有普通教育才是正规的、正宗的教育,其他形式的教育长期受到歧视和鄙薄。后现代主义主张“去中心化”,骚调各事物协调发展。尽管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观念主要意图是消解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但我们同样可以类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迫问教育,难道在教育系统中普通教育就该成为中心吗?教育没有主次之别,各种类型的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获得相应的教育和提高;各种类型的教育都能得到理解和尊重,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价值,这是后工业社会的特征,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在各种教育发展极为不平衡的现实条件下,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思想无疑是成人教育走出被鄙薄境地的关键。

2.成人教育目的由一致趋向多元

现代社会的合法性的原则是“一致”(consensus),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同一性和标准化,人相同,物相同,事相同。后现代主义者则主张世界的“多元性”(plttrality)、“异质性”(heterogeneity)和“多样性”(mul-tiplicity)。学校不应成为制造单一模式产品的工厂,而应成为塑造多种各具个性差异的人的重要基地。后现代主义者们对差异性的弘扬使我们获得了重新认识和反思成人教育的独特视角。

成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对一切具备生活、工作和学习能力的人,根据他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不同需求,对其人力资本进行开发,提高其知识和技能,完善其人格,以及提高其生活质量。”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给人现在的东西,而在于给人不断创造的“起点”。因此,成人教育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当前就业和顶岗劳动等“订单教育”上。应着眼于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突出实用性,但是这里所说的“用”应包括“当下就业用”、“以后转岗用”和“未来发展用”。具体而盲,要真正实现多元的教育目的,急需解决的是办学主体多元化、产学研合作形式多元化、专业设置多元化、课程结构多元化、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渠道多元化等问题。充分调动国家、企业、社区、个人和社会团体办学的积极性。利用一切社会资源,促进成人教育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

3.成人教育系统从封闭趋向开放

后现代主义视教育为开放性和创造性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封闭的、预定的过程。开放的成人教育要求我们要体现成人学习的特点,以成人为中心,以成人的需要与问题为中心来选择和发展合适的教育活动和形式,根据成人的实际需要安排课程和教学。教育内容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教材,它有更广阔、更丰富、更便捷的来源渠道;教育手段更先进、更丰富、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教育使命更注重人生发展的引导,更关注入的潜能的开发。师资不再限于校内。全社会的资源都会被有效利用,国家、政府、雇主、工会、社区等组织都积极提供种种教育资源来服务于成人学习者,为学习者开发多种多样的学习平台。面对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的交互融通,教育的渠道不再限于课堂的信息传播,网络等其它媒体会成为重要信息渠道。要充分挖掘网络信息时代的巨大潜力,发挥网络资源在教育教学中便捷、高效、涵盖广、辐射面大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拓展了教学空间,为广大学员提供“开放式”、“全天候”教学服务。

4.成人教育教学活动从权威灌输趋向平等对话

目前,教育存在教师“中心”现象,成人教育也不例外。教师以权威者自居,把学生看成是自己加工改造的对象,师生之间存在等级差别。“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合作的探究者和平等的对话者”,这是后现代主义的独到见解。学生是独立的人,决不是教师可以随意支配的。如果教师把教育学生的权力凌驾于学生的人格之上,必然采用命令、斥责、讽刺、挖苦,甚至辱骂和体罚等错误手段。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不仅不能实现培养目标,反而会背道而驰。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需要,把学生个体道德、价值取向的多样化看作是一种正常状态,尊重他们的看法和建议,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只是教育;教学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威廉姆・多尔认为,教师无疑是一个领导者,但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但这并未抛弃教师的作用,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权威也转人情景之中,教师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在教师与学生的反思性关系中,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探究,探究那些学生正在体验的一切。教师同意帮助学生理解所给建议的意义。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每个人所获得的心照不宜的理解”。

“不管怎样,后现代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这对很长时期浸润在‘现代主义’甚至‘前,现代主义中的教育学界而育,无疑会产生清醒和清新的效应。叼后现代主义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在于提醒我们要尽力避免西方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弊病和失误,不要重复他们所走的弯路,总结他们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应该发挥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后发优势,积极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也正是体现出现代化建设模式的多元性和差异性,而非唯一性。正如大卫・格里芬(David Griffin)所言:“中国可以通过了解西方世界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坏影响。”后现代主义者希望构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成人教育则是要实现“学校无不用之成材,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目标,这与后现代主义的主张不谋而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对普通高校发展成人教育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卡耐基基金会早期的成人教育主张及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