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中的和谐教育内涵

时间:2022-10-18 11:35:57

试析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中的和谐教育内涵

摘要凉山彝区传统文化的核心――家支文化里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教育内涵,主要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身内部和文化与文化间的和谐,文化中的这些积极成分借助教育世代传承。本文拟对此进行挖掘、分析和整理,以加深人们对彝族家支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使凉山彝族家支文化的积极成分得以更好的传承,最终促进该地区的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家支文化 和谐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Harmonious Education Connotation of the

Yi Nationality's Family Tree Culture

LUO Liqun, ZHANG Jie

(Educational Science School, Yunnan Nation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31 )

AbstractThe cultural core of Liangshan Yi Nationality district--family tree culture contains abundant harmonious education connotation, which main expresses as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man, man and society, man innerside and culture and culture, these active elements of culture inherit through education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about these, and try to introduce the Li Nationality to the public and eventually promotes the region's national unity and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Key wordsfamily tree; harmony; education

0 引言

彝族家支的“家”像树根,“支”像树枝,家支是父系社会的产物,以始祖的血缘为基础来建立家支成员间的联系,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家支文化是家支共同活动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产物,是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它的内涵比较复杂,内容涉及彝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 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中的和谐教育内涵

1.1 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中的团结互助观念

彝族家支虽由众多的个体家庭构成,但作为以血缘关系为联系的共同体,在生产和生活中,家支成员都在潜移默化地世代传承着一种团结互助观念。如某家支的成员无论在盖房搬迁,还是婚丧嫁娶中发生费用或劳力不足时,都可请求家支成员的援助和补贴,同时当他人需要帮助时,曾经被帮助的对象也会尽力的帮助他人,这些互助还包括对整个家支内的孤儿、穷人和孤寡老人的照顾和对本家支个别犯错者进行约束、管制和教育。

1.2 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中伦理道德教育的和谐内涵

家支的伦理道德是调节家支成员间和家支与家支间以及不同家支成员之间的各种人伦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些规范和准则往往通过开展口头、文本和行为示范等道德教育活动,展现出与主流文化的道德规范相和谐的一面。在婚姻伦理道德方面,家支内不通婚和近亲姨表、近亲姑、舅表不通婚及不能对未成年女施与犯的观念是符合现今的主流文化,体现出了文化间的和谐;在家庭伦理道德观上,家支成员尊敬长辈、热情好客、重义诚信和爱护妇孺等品质,与中国传统文化尊老爱幼、集体主义、诚实信用等是相一致的。以前当两家支械斗正猛烈时,如果某一家支的妇女来到战场舞动长裙时,械斗双方的战斗厮杀就会嘎然停止;在家支集会议事上,许多规定也与主流文化的规范相合。如2007年某彝族家支聚会时进行了如下的规定:面对目前吸贩毒猖獗的严峻形势,家支成员要互相监督,严格禁止吸毒、贩毒,要团结互助,遇到本家支有人办婚丧嫁娶之事,或是本家支有人与其他家支发生纠纷,要积极给予帮助;不准参加门徒会,不准偷盗、抢劫,不准打架斗殴,要教育好子女,鼓励子女上学。家支的这种集会议事所提出的规定,以文本或口头方式教育成员必须遵守,同时还可以起到规范家支成员行为的作用,对成员产生约束力,利于其协调自身内部的矛盾;在家支社会公德方面,存在重人情、讲友爱、尊仁义、重德行、讲诚信的民族文化心理和重视社会效益的社会道德观,如《玛牧特依》:①“男子说谎被人骂,女子说谎无脸面,年轻人说谎失体面;好汉莫行偷,贤女莫违婚;贪财莫要举报钱,贪食莫行偷,贪肉莫偷鸡,贪色莫奸幼,想男莫自嫁:一日莫贪财,一生要用钱,钱是一日钱,友是一生交”等观念对彝区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些伦理道德教育和为人处世思想,同彝区彝族的习俗特点结合起来,在彝族的宗教、礼节、禁忌、婚恋、丧葬等活动中均有体现,可通过口头教育来传承,也可借助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格言谚语、宗教、哲学、伦理、法规等典籍,以文本形式来传承。

1.3 凉山彝族家支文化的包容性、权威性所体现的和谐内涵

包容性是人对人的理解,体现和谐社会对每一个人的尊重。家支文化的这种包容性主要通过父母或其他长辈身体力行的教育活动来体现,父母的胸怀和爱,其子女受到这种包容性的影响自然也对他人产生包容心。同时家支时刻关注每个家支个体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情况,无论是男女老幼,孤儿寡母,只要不做出严重违背整个家支整体利益的举动,都会受到包容,都会受到家支文化的关爱和庇护。家支习惯法是家支集体意识的体现,一经形成,就世代教育相传,构成了彝族特有的心理素质的和民族精神,它的权威性制约彝人言行,教育家支成员严格要求自己,与社会和谐相处。如家支某男性成员违反了娶一个外民族女人或奸等习惯法必须被开除家支,通过反面教育调节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对不遵守规定的成员形成巨大的压力而使其就范。这种权威性,对维护家支利益、社会稳定和维系彝族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和谐健康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4 家支物质文化体现的和谐内涵

《勒俄勒依》②有“屋后有山能放羊,屋前有坎能栽秧,中间人畜有住处,坝上有坪能赛马,沼泽地带能放猪,寨内又有青年玩耍处,院内又有妇女闲谈处,门前还有待客处”的描述,就是通过口头或文本相传的教育方式,教育人们要聚集而居、因地制宜,便于生产生活的地方,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彝族先民还借助自然神灵的力量来警示人们不要砍森林,不要打杀所崇拜的动物,利用禁忌教育人们要保护生态。此外,农业生产中“布谷鸟鸣时种玉米的知识”,是通过人们亲自示范的方式进行教育传承。这些经验知识的传承都是通过观察、教育等方式进行的,从而也能长期维系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1.5 家支文化中父子连名谱系体现的和谐教育内涵

父子连名谱系是彝族家支最明显的特点,是指父名后面连接着子名或子名前连接着父名并代代相传下去的形式,是家支成员之间彼此认同的根源和形成同一家支观念的基础。它的教育一般在家庭活动中完成,有的是在家支活动中完成。教育者可是母亲也可是父亲,父亲主要是传教血亲家支的总支谱系、分支谱系和相关内容的传授。母亲主要是传教姻亲家支,特别是舅舅家的父子连名谱系和相关内容。教育时,一边教育并让孩子背诵谱系内容,一边讲解与谱系相关的内容。通过这种教育使家支个体成员能够在各种社交活动中和复杂环境里,准确的给自己定位,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更有利于自己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树立。总的来说,彝族家支的父子连名谱系的教育,可以促使成员协调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协调自身内部的关系,使得成员能和谐的进行交往。

2 结语

彝人创造家支文化,家支文化影响着一代代的彝族人,利用家支文化中体现和谐的部分对家支成员进行教育,彝人的言行就能得以规范,能更好的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文化与文化、人与社会的关系,家支文化和彝人自身都能得到发展,即走上了和谐发展之路。家支文化是凉山彝族先民在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下和封闭的环境中,自然形成的以血缘联系为基础的社会群体所创造的产物,它在凉山彝族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社会维持与文化传递的功能。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YJA880094)

注释

①《玛牧特依》旧译《训世经》、《劝善经》、《教育经典》,是流传于大小凉山的一部重要教育经典,汇集传统凉山彝人的教育理念、目标和模式,也是一部贯穿一个人整个生命历程的行为规范。

②《勒俄勒依》是彝族古籍,是凉山彝族的文化读物。

参考文献

[1]刘正发.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蔡富莲.当代凉山彝族家支聚会及其作用[J].民族研究,2008(1).

上一篇:师范类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下一篇:论学生体育社团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