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时间:2022-09-30 01:35:31

试析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摘要】城市文化实力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指城市通过诉诸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方式,激发和吸引城市内外的积极因素自愿参与城市建设以达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其主要涵盖文化整合力、社会凝聚力、人口素质力、政府公信力、城市辐射力等五个基本要素。

【关键词】城市文化软实力 内涵 构成要素

作为城市综合实力的两大形态之一,城市文化软实力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但由于其功能发挥的间接性与隐性特征,使得人们长期忽视这一实力的存在而过于关注经济硬实力的增长。实际上,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初始阶段,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发挥确不显见;然而当城市进一步发展并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城市在诸多领域出现竞争时,城市文化软实力对经济发展的倍增作用便会得以逐步彰显。因此,随着国内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与城市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学界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研究迅速兴起。而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终究无法回避对其概念与构成要素的科学揭示。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渊源及内涵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源自国际政治领域国家层面的软实力概念,是该概念在城市发展层面上的微观衍生与具体应用。

国家软实力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最早提出的,后又不断梳理、扩展并完善而成的。约瑟夫·奈将国家的综合实力分解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部分,指出硬实力是一种借助军事、经济等物质力量强制别人做其不想做的事情的能力,与之对应的“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能力,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有三个来源:文化、政治价值以及对外政策”。①

奈氏的软实力理论将国际政治领域中一直存在却又潜于无形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制度政策等方面“软力量”的较量明晰并理论化,从而激起世人关于软实力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引起国内学界对之研究的极大兴趣。国内学者王沪宁1993年在《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实力》一文中最先使用软实力概念,之后国内对软实力的研究迅速展开。与国外相比,国内学界更为强调文化在软实力中的核心地位与根本作用,把软实力主要归结于文化实力。

随着在城市间综合实力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人们对软实力认识的深化与丰富,国内学界对文化软实力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倍增效应日益关注,于是有学者进一步将文化软实力从国际关系领域的国家层面类推到国内区域竞争领域的城市层面,从而衍生出城市文化软实力概念。

自城市文化软实力概念提出至今,未能形成统一的界定。当前学界主要是通过列举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或其资源基础的方式对其进行界定的。例如,张卫海认为:“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特色、精神气质以及市民共享的文化价值观,它虽然是一种隐性的力量,难以具体衡量比较,但可以通过城市的精神面貌、文化事业的繁荣程度、广大市民的文明素养以及城市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状况体现出来。”②

而吴玲则认为:“城市文化软实力就是指城市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延续力、创新力、向心力、认同力、生命力和凝聚力以及在对外交往中产生的感召力和辐射力。”③这种通过列举构成要素或其资源基础来界定城市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方式,当然无法揭示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本质内涵,同时也反映出一个尚处于探索前进中的新兴学科的尴尬与无奈。

鉴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终究是源于国际政治领域中国家层面软实力的概念,本质上不过是该概念在城市层面上的衍生与映照,因此,我们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界定就自然要以奈氏的软实力概念为原本,以其精神内核与逻辑脉络为依据。那么,我们就应把城市文化软实力定义为:城市文化软实力是指城市通过诉诸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方式,激发和吸引城市内外的积极因素自愿参与城市建设以达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能力。这一能力实际上由对内、对外两部分构成:对内激发市民创造激情并发挥其聪明才智;对外树立良好城市形象并争取域外生产要素。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关于城市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比较城市间文化软实力强弱的衡量依据,更能够有效指导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方向。因此当前学界关于此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入,成果也较为丰富,但见解各异。借鉴当前学界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城市文化软实力从其表现层面来看应涵盖这样一些基本要素,即文化整合力、社会凝聚力、人口素质力、政府公信力、城市辐射力。

文化整合力。所谓文化整合力是指不同文化间相互吸收、融合而在形式与内容上逐渐趋于一体化的力量。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不同文化区域与文化习惯背景下的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必然造成一个城市地域内各种文化间的激烈碰撞与相互交织,这也必然造成对原有城市主流文化的严重冲击以及诸多社会矛盾的出现,从而阻滞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而文化整合力能够将城市内各种文化进行有效整合并纳入到城市主流文化之中,加强市民间的沟通、理解与信任,有利于城市和谐的实现。文化整合力的发挥主要通过制度与文化的两种手段来实现。

社会凝聚力。所谓社会凝聚力,也称社会内聚力或社会向心力,是指基于共同的观念与目标而促使社会共同体及其成员在行为上产生协同性与合作性的力量。任何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都需要以强大的凝聚力作为基础与前提。而一个城市社会凝聚力的取得,追根究底源自于城市先进而合理的政策制度,源自于廉洁而高效的政府治理,源自于复杂社会关系的及时而正确的梳理,也源自于城市特色文化的深沉感召,并由此实现民众团结、组织和谐、社会公平与城市稳定。

人口素质力。所谓人口素质力,是指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基于人口素质综合状况而在社会功能上展现的力量。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口素质在城市竞争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地位日益凸显。从城市内部来说,良好人口素质所蕴育的智力资源,能够推动城市由物本经济向人本经济的转变,有利于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良好人口素质所提供的道德环境,能够提升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职业情操,打造高效工作效率,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良好人口素质所具有的公民素养,能够有效提高市民参政议政的能力与水平,有利于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良好人口素质所展现的城市形象,能够产生对内部民众的凝聚力以及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有利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发展。

政府公信力。所谓政府公信力,就是社会公众基于对政府执政能力与履职情况的普遍信赖而产生的认同力与信服力,它是形成内部社会稳定发展、对外塑造良好区域形象的重要基础。政府公信力作为民众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主要来自于民众对政府执政合法性的认可程度,对政策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情况的认可程度,对政府施政的效率与廉洁情况的认可程度等。高度的政府公信力不是靠政治强力与过度宣传获得的,它需要通过良好的行政行为与合理的社会体制来成就。良好的行政行为与合理的社会体制,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消除或及时梳理社会冲突与矛盾;另一方面能够切实保障社会机器的正常、高效运转,从而对内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塑造良好区域形象、吸引域外资源,推动城市发展。

城市辐射力。所谓城市辐射力是指城市对周边区域的综合影响力与发展带动力。它既是一个城市内在素质、发展水平与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也是该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向城市外的自然挥洒与自然表达。强大的城市辐射力不仅有助于本地经济的向外拓展,而且能够吸引外部生产要素的向内流入。从现实情况来看,城市辐射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气质为基础,以文化产业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努力打造经济强市,为城市辐射力的提升提供深厚的硬实力支撑;二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要在正确定位城市形象的前提下,将城市形象的塑造纳入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部署之中,借助各种媒体资源的宣传,努力提高城市的影响力。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不可能轻而易举、一蹴而就,它需要岁月的积淀与镌刻,需要长期的挖掘与整理,需要更多的深入思考与精力投入。然而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在硬实力影响逐渐式微的背景下,由文化整合力、社会凝聚力、人口素质力、政府公信力、城市辐射力等构成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与决定力量。我们必须通过发掘和整合城市文化软实力资源,充分发挥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功能与效用,不断影响、推动并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作者分别为辽宁科技大学人文社科部教授,鞍山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张国祚:“张国祚和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的对话”,《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7月4日。

②张卫海:“城市竞争背景下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解析”,《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3年第1期。

③吴玲,王志章:“城市文化软实力构建中的政府行为研究”,《科学决策》,2009年第11期。

责编/张蕾

上一篇:村民自治的时代特征及未来趋势 下一篇: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体系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