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时间:2022-10-18 11:09:34

高原地区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67-01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逐渐增多,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以及护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作为老年科的护士在面对患病的老人时,不仅要认识疾病,还要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使之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高原地区低气压、缺氧、寒冷、干燥、大风及昼夜温差大等特殊环境条件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致使各器官功能减退, 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时,易引起功能障碍;并且由于机体衰老、疾病的困扰以及外环境的改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老年人逐步丧失自理能力,从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同时由于生活渐失独立性,经济、人际关系及社会地位的改变,患者一旦知道自己患了病,心理调适不良者易出现各种情绪[1]。在十余年的护理工作中,我对高原地区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了观察和探讨,并提出了护理对策,现将这方面的体会报告如下:

1 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1.1 悲观消极 老年人从忙碌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生活重心发生了根本变化,容易产生一种夕阳西下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导致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有被抛弃感,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2]。

1.2 焦虑不安 老年疾病具有年龄高、病程长、残疾率高的特点,造成对老年人健康的威胁,老年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及治疗缺乏认识,对病情估计较为悲观,容易产生烦恼、焦虑、抑郁情绪,加上对治疗费用的担忧,疾病迁移不愈给家人造成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所致的内疚,对生命的恐惧,都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3]。

1.3 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1.4 情绪不稳 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1.5 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1.6 疑病 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1.7 角色强化 老年住院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有害。

2 老年病人心理护理的体会

2.1 及时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 护理人员应“视病人如亲人”,满腔热情对待病人,对思想不暴露的患者要有耐心、关心、同情心、体谅心,把患者的痛苦视为亲人甚至是自己的痛苦。病人悲观失望时,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鼓励病人,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语言是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早日康复[4]。

2.2 亲切与病人话聊 可以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接近患者,这样可以详细了解病人得病的根本原因,了解对疾病的态度,有没有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这样,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3 帮病人移情减压 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转移。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气血,调动人体自身的祛除病邪的能力。护理中采取诱导的方法转移注意力,转内病为外病,转心病为腿病,以不治为乃治,每每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5]。在新的护理模式中,在关注病人疾病,注重对疾病的康复功能护理的同时,更关注病人心理特点,不断完善和改进护理策略。从而得到最理想的康复,提高老年病人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姜培元.老年患者心理护理措施研究[M].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141-142.

[2] 吴霞,辛春丽,杨文静,等.浅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8):1374.

[3] 昌杰.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

[4] 邵永春.内科整体护理中的健康教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1999.

[5] 史翔凤.老年病人心理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0,7(18).

上一篇:中心动脉压的有关研究进展 下一篇:产褥期的健康教育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