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因人而异

时间:2022-10-18 10:59:11

袁世海饰廉颇的唱词:

老廉颇在府中心内暗想,想起了封相事闷转愁肠。蔺相如小孺子未曾把功勋立上,一旦间封首相位压朝堂。想此事不由人气往上撞,怨君王有偏向埋没了功臣乱封赏,思来想去叫老夫怒满胸膛。

裘盛戎饰廉颇的唱词:

在金殿定官职是非难辨,想起了这件事好不愁烦。蔺相如小孺子有什么才干,一旦间立庙堂位压朝班。心儿里忍不住把赵君埋怨,怨君王心太偏不明鉴,埋没功勋赏罚难分辨,心儿想叫老夫不得安然。

这是京剧《将相和》中净角演员的主要唱段。老将廉颇不服蔺相如封相,三次挡道想羞辱相如。这段唱词是廉颇独自一人在府中唱的,表现了廉颇因蔺相如官位比自己高而忿忿不平的心情。

《将相和》是剧作家翁偶虹(与王颉竹合作)依据传统剧目《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重新编写的。该剧原为北京新中国实验京剧团李少春、袁世海演出所写;但同时太平京剧社谭富英、裘盛戎也请翁偶虹编写排演该剧。在演出时,两个剧团虽大体相似,但在场次安排、唱词内容上都略有差异,李少春与谭富英两个蔺相如的唱词也各不相同。

而廉颇的这段唱词,更引起了喜爱净角唱腔的戏迷们的兴趣。因为这两种版本的唱词,都出于翁偶虹一人之手。

翁偶虹为何要写两种唱词呢?这要从两位净角演员说起。

袁世海、裘盛戎当时在净角中堪称一时瑜亮,同一时同一地演同一出戏,大家不免都要拿出些看家本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演剧虽不存在商业竞争,但争取观众、友情竞赛仍然是需要的。而且,廉颇在该剧前几折中戏并不多,因此这大段的成套唱词,格外受到两位演员的重视。

袁世海工架子花脸,嗓音浑厚响亮,表演功架幅度大,唱词用江阳辙,易于发挥他的功力。唱词中“气往上撞”,“怒满胸膛”,表现了廉颇豪迈爽直、情感外露的性格,能体现袁世海嗓音的特色,令人为之一振。

而为裘盛戎所写的唱词中“好不愁烦”、“叫老夫不得安然”,则从另一方面表现了廉颇沉思而生闷气的心情,由于廉颇毕竟是军事统帅,在性格中应有深沉的一面,与草莽武夫不能相提并论。这同时是由于裘盛戎工铜锤花脸,以唱工见长,声腔含蓄细致、韵味醇厚的缘故,用言前辙的唱词,能充分发挥他低回婉转的演唱特点,一句“好不愁烦”,一唱三叹,令人回味无穷。

这两种唱词,就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来说都很合理,不过侧重有所不同;更是作者根据两位演员的不同演唱风格精心创作的结晶。翁偶虹不愧是编剧高手,他熟悉京剧,更熟悉演员,才能使袁、裘二位各展所长,两个廉颇在舞台上异曲同工,双峰并峙,让观众得到不同的艺术享受。

京剧是以演员为中心的表演艺术,演唱是演员主要表演手段,是不同流派的主要区别所在。因此,提供给演员充分发挥自己风格的唱词,是京剧剧本编写中的优良传统。编剧在写作中,不仅要表现自己的才华,更要为演员着想,提供演员舞台表演的条件。翁偶虹说,裘盛戎五音俱全,十三道辙都能唱好,就连净角演员难唱的一七辙也能唱出韵味来。那为什么不用原剧本的江阳辙而改写呢?那是因为,两位演员同时同地演一出新编剧目,如果唱出不同的唱词,更能显出各自的特、新、异,能引起观众足够的兴趣,吊起观众的“胃口”。

谭富英在请翁偶虹改写蔺相如唱词时,希望将刘鸿声传统唱词中的人辰辙改为江阳辙,但翁偶虹认为谭唱人辰辙也很合适。谭富英坚持说,改个辙口,唱词内容焕然一新,也算是我的创新。这个故事,说明了演员创造角色、发挥才能的迫切心情和要求。由此可见,在合乎人物身份的前提下写出合乎主要演员演唱条件的唱词,方为编剧高手。

合适的唱词,或有助于发挥唱腔特色,或有利于舞台表演,因此有成就的前辈演员对唱词是非常看重的。过去一些名演员自己组班编演新戏,都有专门的编剧,演员对一些传统剧目也会自己修改唱词。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谭鑫培,他为使唱词适合自己的嗓音和使腔,为便于舞台上的身段表演,敢于修改唱词,有时甚至在特定条件下变更传统的规律。

反观现在,一些中青年优秀演员尽管有着较高的文化知识,却往往满足于对前人的摹仿、克隆,甚至因袭旧错,不敢越雷池一步,于是很难产生自己的风格特色。长此以往,缺乏新异,即使再优秀的艺术也会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失去欣赏情趣。上述故事,对如今的京剧创演应有所启迪。

上一篇:作为戏剧家的宋春舫 下一篇:耳目一新《血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