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戏剧家的宋春舫

时间:2022-06-07 06:08:07

作为戏剧家的宋春舫

说起宋春舫,首先想到的是民国年间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简称上海银行)。几年前,我在研究这家银行的史料中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名字,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

宋春舫曾在他的游记集《蒙德卡罗》序中写道:“民国廿一年十月,余入上海银行。十二月,编辑《海光》月刊,辄写游记,以实篇幅。”当时,应上海银行总经理陈光甫之邀,宋春舫从青岛来沪,入上海银行研究部任监督,相当于研究员一职。他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研究金融经济理论,撰写论文,后结集为《海光经济论文集》。二是为陈光甫主持海光图书馆。宋春舫曾任青岛大学图书馆馆长一职,图书管理经验十分丰富。任职期间,他为该馆先后购藏了万余册优质图书,除在国内搜集善本佳椠外,还不惜花费大量外汇直接从海外订购哲学、经济、文学名著,如德文版马克思《资本论》,冯友兰《新事论》,杨端六《货币与银行》,余长河《新经济》,以及巴金、老舍、钱钟书等的文学作品集,还有不少外文原版书,翻译书籍以及几十种外文期刊,从中可以看出他选购图书的眼光与图书编目的内行。三是编辑行刊《海光》月刊。陈光甫于1929年创办《海光》,通过行刊向员工灌输读书明理、文明诚信的理念。在刊物上,宋春舫常刊出“本行图书馆新到书籍目录”,向员工推荐好书。

最近,我先后在旧书店淘得若干册宋春舫编辑的《海光》月刊及《宋春舫戏曲集》第一集,于是想起董桥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只知道什么人在中文大学当什么要角,我们或许知道什么人在编什么杂志,但是,我们更应该知道有位宋春舫先生一生做了什么工作。”那么,宋春舫除在上海银行做的工作外,还做过什么呢?

宋春舫生于1892年,浙江吴兴人,别号春润庐主人,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游学瑞士、法国,获日内瓦大学经济专业硕士学位,掌握法、德、英、意等多国文字,期间对戏剧产生了极大兴趣。1916年,当现代话剧先驱田汉、洪深还在去日、美的留学途中,宋春舫已从欧洲学成归国,带来了西方现代戏剧理念。李健吾在纪念宋春舫的文章中说:“他原来应当是最受众望的剧运领袖,不幸命运有所偏嫉,掩去他应刻发出的万道明光,让一群后生小子留在红尘摸索。”

宋春舫归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法国文学教授,后任教清华、东吴等大学。观其一生,至少可以称他为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戏剧书籍收藏家。宋春舫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为独幕话剧《一幅喜神》,1932年1月由上海新月书店出版。此剧人物仅一对夫妇与一个大盗,说的是收藏宏富的夫妇家中闯入大盗张三,夫妇两人从警惕大盗杀人窃物,到经不住大盗口舌如簧,最后将一幅祖传的画自觉自愿拱手让给大盗的故事。大盗自称是书画鉴赏家,他不带走一件书画,说夫妇家的藏品均是赝品。此剧成稿虽仅用了一星期,但宋春舫说:“在我的脑筋里,足足的盘旋了有七八年之久。八年中共写了46页,每年只写8页,如果论量而不论质,那写剧真太不值得了。”此话道出了宋春舫写剧的艰辛。此剧出版后,剧作家剑啸在《中国的话剧》一文中评说:“《一幅喜神》在将来的中国戏剧史上,或有相当的位置。”

1936年3月,宋春舫出版了作于前一年的三幕话剧《五里雾中》,列上海文学出版社“小型文库”之二。宋春舫说此剧“只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居然脱稿,无意之中,一本长两万言的三幕剧居然能恪守‘三一律’,这是我当初下笔的时候做梦也想不到的”。同年5月,以“褐木庐”的名义,他自费出版了独幕喜剧《原来是梦》。1937年1月,宋春舫将上述三部剧本合为《宋春舫戏曲集》第一集,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宋春舫在序中说:“余读剧垂二十年,读虽勤,未尝敢操觚写剧,尤不敢率意造作悲剧。余之集此三种短剧为一卷,匪曰能之,尝试而已,自不敢拟于作者之林也。”

在写剧的同时,宋春舫还先后撰写了《小戏院的意义由来及现状》、《改良中国戏剧》等论文,结集出版了戏剧论文集《宋春舫论剧》,成为李健吾、赵景深、顾仲彝等戏剧家学习戏剧理论的教科书。可以说,宋春舫是中国第一位将戏剧作为一种独立的综合性艺术门类来分析研究和赏析的。“小剧场”一词的意义,如今已经普及;要知道,那时是宋春舫第一次将巴黎的“自由戏院”、伦敦的“独立戏院”介绍给国内读者的。由于他既熟悉欧洲各国现代派戏剧,又对中国的传统戏剧理论有精深研究,因此他的剧论总能融汇中西、博古通今,并能切中中国戏剧弊端的要害。有鉴于国人对西方戏剧的无知或一知半解,宋春舫通过刊发一系列的论文,全面评解西方各种现代戏剧流派,为国内读者打开了阅读视野。他对于固步自封的保守论者给予准确而中肯的批驳:“此种囿于成见之说,对于世界戏剧之沿革之进化之效果,均属茫然,亦为有识者所不取也。”在推进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中,宋春舫身体力行,探微知著,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甚至对胡适、傅斯年、钱玄同等人的戏剧观,都不苟同。然而,在上世纪20年代的“国剧运动”中,他的戏剧改革之声在力量强大的保守派面前,却显得孤立无援,常被淹没。

对于宋春舫,后人谈及最多的是他的藏书楼与藏书票。早在旅欧期间,他就将暇时余钱用在逛书店上,购置了大量西方戏剧书籍如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等剧著,并携归故里。1931年,宋春舫“斥金四千,始建褐木庐于青岛之滨”,将平生所收藏的戏剧书籍约4800余册尽藏其间。“褐木庐”三字颇有中国传统书斋的诗意。“褐”在古代指粗麻制成的短衣,是贫寒人的代称。那么,“褐木庐”当含有贫寒人的木制小屋之意。其实,这是宋春舫心仪的三个外国戏剧家名字缩写Cormora。Cor即高乃依(Cormeille),Mo即莫里哀(Moliere),Ra即拉辛(Racime)。“褐木庐”藏书楼是当年青岛的一张文化名片,时在青岛大学任教的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以及洪深、章铁民、张友松、孙大雨等,都是“褐木庐”的常客。梁实秋曾对“褐木庐”有生动描述:“我看见过的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庐为第一,在青岛的一个小小的山头上,这书房是单独的一栋,环境清幽,只有鸟语花香,没有尘嚣市扰。在这里,所有图书都是放在玻璃柜里。我记得藏书是以法文戏剧为主。所有的书都是精装,不全是胶硬粗布,有些是真的小牛皮装订,烫金的字在书脊上排着队闪闪发亮”。

宋春舫编有《褐木庐藏剧目》,于1934年出版。在序中,他叙述了搜集戏剧类书刊及筹建褐木庐藏书楼与整理编目的经过。宋春舫购书始于1915年,积二十年之功终成规模。其藏书分29类,有各国剧本、戏剧理论、新戏剧运动、剧作家、剧场史、剧场建筑及戏剧期刊等。在各国剧本中,包括中、英、美、法、日、印、土、俄等十多个国家,以外文原版为主,法国居多,计862种,英美362种,土耳其最少,仅1种。不少在国外都难得一见的戏剧珍籍,多入藏“褐木庐”,曾有国外学者写信给宋春舫借阅该国戏剧图书,可见“褐木庐”藏书已声誉远播。我国剧作家的著作有190多种,占藏书总数约二十分之一。宋春舫在附录中说,这些书“要皆习见,一无珍本,聊供研究而已,志固不在藏书也”。这是宋春舫的自谦之词。其实,他作为一个藏书家当之无愧,且已被公认为亚洲第一、世界三大戏剧藏书家之一了。

一九三八年抗战全面爆发,年仅四十六岁的宋春舫病逝青岛。他去世后,其藏书大部分捐赠给了北京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但仍有不少散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宋春舫的部分藏书流入北京琉璃厂旧书店,不少贴有“褐木庐”藏书票,还标有藏书编号。此藏书票为宋春舫1920年所作,以为藏书自用。这说明宋春舫也是我国早期使用藏书票的学者之一。

上一篇:我与木偶有个约会 下一篇:戏,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