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而异 因人而异 因课而异”

时间:2022-06-16 09:58:58

课堂练笔是在阅读教学中就文取材,随机进行的练笔,它是阅读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兼具人文感悟和语言表达的功能,是一种方便操作的读写结合新形式,较大作文训练更为灵活。这种随课文训练写作的方法既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即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综合素养的提高,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养成我手写我口的习惯,在现在的中小学语文课堂上深受欢迎。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有一些误区,造成课堂练笔空有其表、效果不佳的状况,笔者就这一话题,以《三打白骨精》为例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练笔设计的三个层次。

一、练笔设计不能是简单的套路套用,要因文而异,以文为本

经过长时间的练笔训练,有的老师很容易概括出一些练笔的套路来,看似有心得经验总结,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叙事类文章在文章中间或结尾处展开想象“又发生了什么?”或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写人的文章写一写“我想对你说……”;说明类文章仿照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仿写文章的表达方法、修辞手法、段落句式等等。但是,这些所谓的“套路”真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吗?只要掌握了这些套路,就可以简单地套用到每一篇文章上吗?

有一位老师这样设计《三打白骨精》这一课的练笔:第三次怒打白骨精后,课文没有写唐僧的表现。请你展开想象,想一想,当唐僧看到白骨精原形毕露时,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请用一段话生动具体地写下来。

结果学生在课堂反馈时当堂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有很多学生写成了唐僧看到白骨夫人的骨架后十分后悔,写出了“悟空,为师错怪你了”什么类似的文字。看过原文的读者就知道,这是与原著精神不符的。课文是改编于《西游记》中一章的节选,由于编者的安排,节选刚好结束在了三打白骨精的第三打时,再设计这样的练笔,很容易造成对原著的误读。唐僧的善良糊涂不止于此,阴险狡诈的白骨精早就设下了假的如来碣文,唐僧一怒之下,赶走了悟空。因此,练笔设计的第一个层次是要因文而异,以文为本。

二、练笔不能为写作训练而训练,要适合学情需要,因人而异,以人为本

另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同一篇课文的练笔的:学完本文后,你对文章中三个人物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位?写下你的想法。友情提醒:要结合课文或原著的具体内容,并且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位老师设计的练笔不存在使学生误读的问题,但是学生写出来的片段远远谈不上精彩,基本停留在“贴标签”的层次上,孙悟空就是机智勇敢,唐僧就是善良糊涂,而猪八戒则是又懒又馋。然后举一个西游记原著上的小故事来证明这个特点。完全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思考,更提不到什么独特的见解了。究其原因,学生脱离了整本书而在单一的故事里看人物,片段中的人物形象本身就是不够丰满的,纯属管中窥豹。所以在这样的练笔设计下,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往往过于概念化,只能重复课堂上刚刚归纳出来的“标准答案”了。由于没有充分地考虑学情,如此练笔非但没有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信手写来,反而限制了他们的思路,不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他们建立起我手写我心的写作习惯。

因此,练笔设计的第二个层次是要考虑到学情需要,因人而异,以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不仅要让他们有话可写,还要让他们有可以写“好”的可能性,为他们搭好梯子、铺好台阶。

三、练笔设计要求训练目标明确,因课而异,以课为本

第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练笔的:孙悟空第三次棒打白骨精以后,以唐僧的――?(指板书)(善良糊涂),又会怎样责怪悟空呢?悟空会怎样为自己辩解呢?请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设计对话,并写下来。

这样的练笔设计提出了明确的与本课重难点相一致的训练目标,即根据人物的特点设计对话,同时,充分考虑到了学情。“以唐僧的善良糊涂,他会怎样责怪悟空呢?”既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又给了学生充分的可供发挥的空间。这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果然可圈可点,结果十分精彩,由于指向性明确,学生没有再误读,纷纷按照人物的性格特点写出了很多精彩的文字,有好些还很有些西游的文风呢。

如“师父,你看,她若是个常人,如何这就变成了白骨?”

“你这猴头,又欺骗为师,这定然是你变出来的。三番两次伤人性命,不思悔改,我这就念紧箍咒。”

“莫念莫念,疼死老孙了。”

因此,练笔设计的第三个层次应该是训练目标明确,因课而异,以课为本。练笔不是单纯的写作训练,随课而生的练笔应该是与该课教学设计的重难点密不可分的。练笔与阅读相辅相成,成为高效课堂的有机整体。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

东关小学文昌校区)

上一篇:新能源车抢占邮政、快递等物流行业 下一篇:观看百部优秀影片 感受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