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发展循环经济规划

时间:2022-10-18 10:36:02

十一五发展循环经济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战略部署,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浙江省“十一五”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总体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特编制此规划。

本规划是指导*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其他相关专项规划和编制各县(市)、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规划的依据。

规划期限:*?2010年(基准年为*年)。

一、发展意义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编制并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有利于指导与推动循环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是我市在“十一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1.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传统“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开放式线性经济运行方式,必须基于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于当前资源瓶颈制约突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类生活带来较大影响而言,是难以为继的。而循环经济是以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为目的,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环状反馈式循环理念重构经济运行过程,是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率先发展的有效途径。

2.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属于典型的“两头在外”加工生产模式。据统计,*年,全市煤炭需求量突破1175万吨,柴油需求量突破80万吨,全市主导行业的基础原材料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和铜材分别进口7.88亿美元、3.89亿美元和1.61亿美元,能源、原材料受制于外部的特征明显。前几年的扩张式发展,更使土地资源越显稀缺。面对严峻形势,*必须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3.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本质要求,更是打造生态*、和谐*的内在要求。根据生态市建设要求,SO2的排放强度不得超过5千克/万元生产总值,*年*市SO2实际排放量为7.79万吨,其中市区、*县排放强度分别达7.20千克/万元生产总值和8.08千克/万元生产总值。因此,要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不断提高资源潜在价值;必须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污染控制,营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4.发展循环经济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根本需要。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走节能降耗、循环利用的内涵发展道路。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循环经济的发展,还将引导新能源装备、工业节能和“三废”回收等技术装备工业、新型材料及资源再生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能为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提供技术和装备保障,更能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

(二)现实基础

近年来,我市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在创建生态市、推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成效更为突出。

--发展成效:

1.城市生态化建设有新进展。积极创建生态城市,编制完成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开展千里绿色林带、生态公益林、城市绿化工程建设,相继启动了*水处理三期工程、*市工业和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等十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着力推进园区生态化改造,工业开发园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在合理设置进区门槛,积极引进无污染、环保型、生态型的工业项目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袍江工业区成为全省首家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论证的园区,滨海工业区、柯桥经济开发区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区建设规划获得批准。努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市建成现代农业园365个,其中市级农业高新技术园区20个,建成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2.16万亩,全市规划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园175家。

2.发展集约化水平有新提高。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制定了《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若干意见》、《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集约发展若干意见》,建立了织造、印染、化工等重点行业能源消耗大户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加强了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管理,对全市281家重点耗能企业建立了能源利用状况网上报送制度,其中对30家重点耗能企业进行了能源利用监测审计。着力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出台《关于加强土地管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若干意见》、《关于处置闲置土地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措施,做到规范用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建造多层厂房和标准厂房,增加用地空间;清理已供土地,最大限度盘活土地存量。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建立和完善节水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形成合理水价机制,加强超计划加价管理,促进节约用水;鼓励采用节水新技术,推广循环供水、中水回用和“零”排放技术,近几年全市累计投资近亿元用于节水设施建设和节水技改。

3.资源循环化利用有新探索。构建废弃资源社会大循环体系,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初步形成了利用工业固体废弃资源生产建材、垃圾焚烧发电等综合利用体系。目前全市有资源综合利用企业32家,其中建材企业26家,利用垃圾、余热发电5家,其他企业1家;*年,全市共利用各种工业固体废弃物465万吨以上。构建废弃资源产业间循环体系,在印染、纺织、化工、建材、热电、造纸等主导行业中,积极开展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了多条废弃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如:浙江蓝星科技实现印染废水在印染、热电、造纸等行业间的环循,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构建废弃资源企业内循环体系,开展节能降耗、废弃物循环利用试点,涌现了三力士橡胶、东盛印染、兆山建材、嘉成化工等循环经济典型企业。

4.企业清洁化生产有新发展。积极开展清洁生产试点,制定了《*市清洁生产试点工作计划》和《*市创建绿色企业计划》,全市45家省级试点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其中12家企业被命名为浙江省绿色企业。大力发展环保装备产业,形成了菲达集团等一批规模企业。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制订了《*市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方案》,全面开展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企业环境的污染整治,狠抓烟尘、噪声、二氧化硫污染治理,不断完善环保基础设施。

--存在问题:

1.经济发展不够集约。经济增长的高消耗特征明显,*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1.04吨标准煤,电耗为1331千瓦时,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55吨标准煤,分别为全省的1.16倍、1.09倍和1.04倍。经济增长的高排放特征明显,*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74万吨,居全省第三位;S02排放总量7.79万吨,居全省第六位,与生态市建设目标差距较大。

2.思想认识不够统一。从社会层面看,政府和部分重点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认识比较到位,措施比较有力;但社会公众、居民家庭的循环利用、节约意识相对较弱。从企业层面看,重点规模企业由于废弃资源集中、循环利用效益明显,思想意识和对策措施比较到位;但规模以下小企业废弃资源循环利用不足、污染排放严重的情况依然突出。

3.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从产业层面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服务业比重相对较低,*年全市第三产业比重仅为33.5%,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十一市第十位。从行业层面看,纺织、印染、化纤、热电、建材等比重较高的传统产业能源消耗、资源消耗相对较高,而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

4.技术体系尚不完善。从区域层面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重点关键技术需加大科技投入,环境工程技术、废弃资源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等还需要进一步研发和推广应用。从企业层面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比较落后,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率都比较低,发展循环经济缺乏科技支撑。

5.政策机制不够健全。从政策层面看,发展循环经济的扶持政策滞后,缺乏体制环境、税收优惠、生态补偿等方面的鼓励性政策,相关政策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从机制层面看,废弃资源的收集利用机制尚不健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融资机制、补偿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需要完善。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废弃物排放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结构调整,注重科技创新,强化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构建资源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率先把*建设成为以医药化工、纺织印染、环保节能、物资回收利用为特色的新型循环产业基地和以创建生态城市、循环社区为载体的新型循环城市基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积极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工作,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努力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并重的原则。坚持集约发展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推进技术创新,提高废弃物利用率、资源生产率和回用率,降低污染排放率;加快制度创新,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破的原则。推进企业、园区、区域三个层面循环经济的和谐发展;抓好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园区层面的“中循环”和区域层面的“大循环”。

--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既吸收国内其他地市和国外有益的、成功的经验,又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及企业技术水平现状,着力推进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

--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驱动、公众互动”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合力营造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物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型的开发区、城镇和社区;基本建成重点领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危险物处置体系;初步形成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经济体系,把*建设成为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并为创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打下坚实基础。

--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15.1%;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十一五”期间,工业固体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量年均增长2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节能率保持5%以上;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年均增长5%以上。

(四)推进层面

--企业层面。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清洁生产为载体,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为主要目的,促进企业内部原料、能源、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园区层面。依据产业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构建生态产业链,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积极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产生最小化。

--社会层面。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构建全新的社会生活模式和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模式,实现消费过程与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突出依托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平台,建设绿色政府、绿色社区和绿色村庄,在全社会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消费。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广泛采用先进节能技术、信息技术改造高耗能传统行业和企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建设,依法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加快实施纺织、机械、造纸、建筑、建材、热电等行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努力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提高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统筹布局产业带、园区、产业基地,从大空间上构筑相互循环、上下链接的布局体系。利用特色块状经济优势,以土地调控为主要手段,充分考虑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引导上下游企业依次落地,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把*县、越城区建设成为以纺织印染为重点的新型循环产业基地,把上虞市、新昌县建设成为以医药化工为重点的新型循环产业基地,把诸暨市建设成为以环保节能为重点的新型循环产业基地。

--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加大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和培育力度,健全技术研发服务平台,抓好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积极构建完善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健全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发展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二)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积极发展循环型工业

--着力构建生态产业链。依托已经形成的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和环保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纺织服装、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逐步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构建和完善特色产业生态链;突破一、二、三次产业界线,构建跨生态产业链;建立行业间的生态产业链,进行行业之间的废弃物循环利用;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相关企业整合,形成资源节约型的产业体系。

--推进园区生态化改造。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整合企业和项目布局,促进园区污染项目集中布点、集中治理、达标排放;按照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机联系,把好新建、改扩建项目的审核关,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项目的设计、建设、生产全过程,实现污染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重点做好袍江工业区、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等11个开发区(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努力把袍江工业区、滨海工业区创建为部级生态工业园区。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生态省建设和“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目标要求,加大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力度,促进企业能源消费、工业固体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展节能降耗活动,促进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

(三)推广农业生态生产模式,着力发展循环型农业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茶叶、蔬菜、珍珠、畜禽、花卉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着力打造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品牌优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发挥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功能,做优一批农业休闲观光点。加强畜禽良种及农作物优质种子、种苗的引进和培育,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积极推广应用新品牌、新技术和新设施,建成特色明显、具有竞争优势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模式。加快推广应用农业污染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保障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生产;积极推广沼气利用技术和生态能源模式,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畜禽集中养殖,大力开展家禽养殖污染、渔业养殖排放水的生态化处理,推广秸杆综合利用,提倡使用有机肥,有效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继续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洁化美化农村环境。

--积极建设生态农业园区。着力搞好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全市农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建设。建设以粮油、蔬菜、茶叶、特色水果、花卉苗木、养殖等为重点的高产、优质、低耗和防污染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10个;通过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休闲农业等模式,把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突出、科技应用领先、服务体系健全、生态环境良好、产品质量优良的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区、休闲农业的观光区和现代农业的先行区。

(四)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着力发展循环型服务业

--推进绿色消费环境建设。努力倡导健康、适度、环保的绿色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逐步建立起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流通产业体系和消费体系。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着力提升流通产业层次,推进综合生态物流园区的建设,培育壮大一批生态物流企业;推动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为重点的绿色饭店的创建;提高社区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创建绿色消费社区,促进放心食品走进社区。

--推广绿色旅游娱乐业。保护开发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积极开发有*文化特色的绿色旅游产品;发展文化修学、稽山鉴水、生态休闲、市场产业、红色之旅、佛教之旅等休闲旅游产品,构建绿色旅游产销体系;建立对旅游企业清洁生产的监督及考核制度,选择重要旅游景点及宾馆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促进整个旅游业生态化。合理规划餐馆娱乐产业的布局,鼓励发展连锁经营,提倡纸品餐具,减少白色污染,实行集中回用和再资源化。对餐馆娱乐业全面实行排污申报,要求年能耗下降15%,中水回用率达到30%,星级宾馆饭店全部通过ISO14000认证。

--积极发展生态物流业。优化物流中心布局,加快建设物流园区,培育壮大一批生态型物流企业,逐步确立*在区域物流中的枢纽地位;完善物流企业经营资格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加强生态物流标准建设,在物流企业中推行ISO14000体系认证,推进物流经营和物流运作的绿色化;加快城市逆向物流的管理,有效防止二次污染。

(五)全面开展“四节”活动,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节能。积极引入清洁、优质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推进民用节能,深化工业和生活锅炉系统更新改造,积极采用先进的循环流化床、燃气等高效、低污染工业锅炉。推广热电企业集中供应压缩空气和分布式热电冷三联供等节电新技术。鼓励热电企业加快发电机组和链条炉的改造,提高背压机组的应用比例。广泛采取高、低压变频调速、功率补偿节能技术、系统改造和机组优化配置等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低效电机、风机、水泵等高耗能设备。大力推广使用加气砼砌块、陶粒空心砌块、聚合物砂浆、聚苯材料等新型节能节材建材,积极组织实施居住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积极推行绿色照明工程,在道路照明、宾馆、商厦、写字楼等公共设施和居民住宅中推广应用高效节电照明新光源和装置。加快推广应用太阳能,城镇新建建筑要实现太阳能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鼓励和引导既有建筑实施太阳能利用改造,生产和经营领域要积极利用太阳能热水工程,鼓励、支持农村广泛使用太阳能。

--节水。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加快建立促进节水的水价机制,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大力推进工业节水。加大以节水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开发新型节能冷却设备及附属设施,有计划改进和更新现有落后的节水设施与设备。针对印染、热电等水资源高消耗行业比较发达的现状,要积极推广印染废水中水回用、冷却水中水回用和印染废水通过煤渣净化回用等技术,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积极开展污水处理厂与城市新建小区中水利用试点,提高城市节水效果和节水水平。到2010年,全市农业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0以上,基本构筑完成灌溉量水工程和节水型灌溉体系,实现农业用水总量零增长或负增长。建立城市生活用水监测和用水量评估制度,加快改造跑冒滴漏和浪费水严重的自来水管网和原有建筑用水器具,鼓励使用节水型家庭卫生器具,提高民用建筑节水器具的普及率。

--节地。按照“优化分布、控制总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原则,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等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科学围涂工作,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保障土地供给。积极整合土地资源,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将小而散的工业企业归并整合,减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指标,合理确定建设项目供地数量;在控制总量的同时,要利用相关指标强化对新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前置控制,如投资强度、投资密度、容积率等,实施项目竣工验收时用地指标复查的多部门事后监督管理机制。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通过公开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加快推进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同时,鼓励企业使用工业标准厂房,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的整理与改造,重视对湿地的保护。

--节材。树立绿色制造理念,推广应用再生材料和替代材料,促使企业节约原材料,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推进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和节约木材。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节约产品包装材料,推广使用可降解、易回收、低成本的包装材料,重点解决产品过度包装问题。

(六)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区域废弃资源循环化

--建立区域物质还原系统

1.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资源化系统。制定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再利用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行垃圾收费制度;建设垃圾分类回收必需设施;建立完善的执法保证和监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2.建立主要废旧物资回收与再生系统。建立废旧轮胎、废旧电池、报废汽车、废家电、废电脑以及包装废弃物等的收集处理、处置中心,开展相关资源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系统、电子废弃物集中处理处置中心以及城市中水回用管理中心。重点抓好浙江绿环废轮胎综合利用和索密克报废车辆综合利用的平台建设。

循环经济固废代谢链见附图一。

--固体废弃物及危险废弃物的管理与资源化

1.生活垃圾:至2010年全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率达到50%,可回收废弃物纳入全市资源回收系统综合利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7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2.工业固体废弃物:发展壮大粉煤灰、炉渣、建筑垃圾等资源化产业,提升资源化产品附加值和利润;促进工业废水处理后污泥的堆肥或制造建材,并实现产业化。

3.危险废弃物与化学品管理:加强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申报登记,对收集、运输、贮存、处置等环节都建立严格的可追踪制度;建立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弃物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与对策体系。

4.医疗废弃物和废水:由市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统一管理,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医疗废弃物收集、运输、贮存与处理、处置。各医院、医务室(所)和农村卫生院的医疗废弃物必须送由专门机构统一分类收集后作集中的安全处置。

5.餐厨垃圾:采取统一收集、统一处置的方式,对主要饮食服务和食品加工经营单位的废弃餐厨垃圾进行回收、处置、分拣和消毒,分门别类地成为再生利用资源。其中油可作为化工原料,用于肥皂、油漆等产品的制造;渣可作为高档复合肥料的原料,或供养猪大户作饲料之用。

四、实施途径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平台

通过5年努力,各县(市、区)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撑体系,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明显改变;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GDP取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COD排放总量、SO2排放总量达到预定的目标;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机制和框架。

*县纺织业、新型建材、石油化工等“一主十强”万元GDP综合能耗为1.36吨标煤,COD排放总量控制为2.30吨,S02排放总量控制为2.91吨一是推进节约集约示范工程:重点培育“四节”和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建设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生态农业园区。二是实施项目推进工程、技术推广工程、绿色单位创建工程

诸暨市袜业、淡水珍珠、铜加工、环保装备、轴承轴瓦等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70吨标煤,COD排放总量控制为0.44吨,SO2排放总量控制为0.79吨一是抓源头治理,拓展清洁生产链;二是抓资源节约,延伸废弃物回用链;三是抓园区改造,推行产业生态链;四是抓项目申报,完善优质服务链;五是抓传媒宣传,打造整体发展链

上虞市机电、化工、轻纺等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52吨标煤,COD排放总量控制为1.06吨,SO2排放总量控制为0.71吨一是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二是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三是突出抓好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四是进一步加强产业引导;五是强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六是创新循环经济发展的投入机制

嵊州市领带、橱具、汽配、生物医药等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48吨标煤,COD排放总量控制为0.36吨,SO2排放总量控制为0.37吨一是加快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应用;二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落实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四是加强节能降耗的监督和管理;五是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六是营造全社会节能氛围

新昌县新型医药、汽车零部件、机械等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51吨标煤,COD排放总量控制为0.36吨,SO2排放总量控制为0.21吨一是着力推进生态县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生态型工业;三是积极推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四是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和生态园区创建工作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阵地

1.总体要求

按照构建生态产业链的发展要求,在重点工业园区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体系;科学规划布局产业上下游项目及关联项目,实施“补链”工程,加强园区的环境保护审批管理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循环利用;合理调整布局,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强化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严把企业和项目准入关,支持鼓励入园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进行清洁生产,推进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已通过国家审核的开发区(园区)全部推行生态化建设和改造,努力实现开发区(园区)生态环境与和谐社会建设相协调。(详见表二)

2.建设重点

--物质(水)循环。在纺织、印染等高耗水行业为主的开发区(园区),减少水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是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在水循环中,开发区(园区)内印染企业不再单独设立污水处理设施,印染企业排放的碱性高浓度有机废水,一部分用于开发区(园区)集中供热电厂的脱硫;另一部分进入专门的印染废水处理厂,集中专门处理,达标后至市政污水处理厂二次处理。市政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一部分中水回用到企业,作为工艺及冷却用水,一部分用于开发区(园区)环卫绿化。从而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利用,缓解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详见附图二)

表二:*市开发区(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目标

开发区(园区)名称主要产业循环经济建设目标

浙江*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纺织、机械开展清洁生产,大力推进开发区内循环产业链建设,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袍江工业区纺织、新材料、生物制药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提高资源效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工作;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柯桥经济开发区纺织、服装、机电一体化、IT产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实现基础设施共享、污染物集中处理,实现企业生产的集约化、清洁化;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滨海工业园区纺织、医药、新型建材完善纺织品制造业生态工业链网,同时推进生态农业产业链、水集成生态循环和能源逐级利用循环链的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诸暨经济开发区机械、纺织、环保设备积极引导调整工业区的产业发展方向,提倡园区建设专业化,创建以环保设备、纺织、机械为特色的市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诸暨珍珠产业园区珍珠及珍珠产品加工形成以珍珠首饰加工为主,珍珠粉制品、贝壳制品等为辅,废水、废液及垃圾处理工业相配套的循环产业链,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上虞经济开发区电气机械、通用设备制造、纺织业加快推进生态化改造步伐,实现污染物的集中治理;构建企业间的生态链,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

浙江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医药、纺织形成以精细化工及相关产业为主体的化工产业链与企业集群;开展清洁生产,加快生态化改造;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嵊州经济开发区服装、机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最终实现节能降耗;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积极创建市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机械、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引导企业之间形成低消耗、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合作发展机制。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新昌工业园区机械、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引导调整工业区的产业发展方向,提倡园区建设专业化,积极创建具有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的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能源利用。开发区(园区)的能源集成要求企业成员之间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按照能源品位逐级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开发区(园区)内部按照不同行业、产品、工艺的用能质量要求,规划设计能源梯级利用流程,并对企业的余热进行集中回收,用于低能级的洗浴热水的供应和其它生活供热,使能源在产业链中得到充分利用。(详见附图三)

--设施共享。可减少能源与资源的消耗,提高设施使用效率,主要共享设施有:基础设施、交通工具、仓储设施、培训设施等。

--信息传递。建立完善信息交换平台,包括能够连通信息数据库的热线、计算机化的交流网络,以实现信息的收集、处理、共享和。

3.试点园区

--袍江工业区:深入开展“四节”工作,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重点推广中水回用和“零排放”技术;通过资源的整合,新项目、新技术的引进和使用,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工作;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以精细化工及相关产业为主体,以高档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积极拓展精细化工等传统优势行业的上下游产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与企业集群;整合提升染料颜料化工和医药农药化工两大行业,适当引进和发展一批配套原辅材料生产企业和园区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完善公用基础设施企业,积极参与到长三角区域循环中;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诸暨珍珠产业园区:形成以珍珠首饰加工为主,珍珠粉制品、化妆品、保健品及贝壳制品和饲料加工业为辅,废水、废液及垃圾处理工业相配套的循环产业链;积极引导企业创建清洁生产型企业,建设污水处理中心和垃圾中转站;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产业

--纺织产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纤维差别化、功能化开发;加强织造业的技术开发、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培育,推动高档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加强品牌培育,打造纵向研发联盟,提升服装服饰的竞争力;采用微悬浮体染色新技术、小浴比低给液工艺、涂料染色工艺、碱减量工段废碱液回收技术、丝光淡碱回收技术、浅色印染废水回用技术等降低印染行业的资源消耗、减少印染行业的污染排放;加大染料行业的研发投入,着力提升染料及助剂性能,丰富产品品种;提升纺织机械产品档次。(行业产业链见附图四)

--热电产业。推进热电联产,由高效率的大锅炉实行集中供热;以抽汽、排汽供热替代分散供热,提高热电厂热能利用效率;通过推广应用先进的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效静电除尘器,采取循环冷却塔供水、将粉煤灰按一定比例掺配原煤等措施,集中治理锅炉烟气污染物(烟尘、SO2)。

--建材产业。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工艺和设备先进、具有一定规模的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引导投资者利用本地建材原料、废料,引进先进生产技术与装备,开发中高档次的新型墙体材料。(行业产业链见附图五)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生物医药、化学制药、中药及相关的医用材料、医疗器械、制药器械、卫生材料等。运用信息化技术、新型节能技术与环保技术等改造传统的制药生产工艺。积极开展生物医药、医药中间体产品研发,不断拓展产品系列。(行业产业链见附图六)

--精细化工产业。推广应用先进的分离技术、催化技术、生物化工技术、聚合物改性技术、计算机化工应用技术、工程放大技术等,开拓精细化工新领域,重点研究开发高档次、功能性和环保型的塑料助剂、染料及有机颜料,突破绿色壁垒;发展橡胶助剂、农用化学品、催化剂等产品,加强油汽资源开发研究利用。(行业产业链见附图七)

--其它产业。主要涉及农业种植养殖业、机械电子、食品制造、珍珠加工、橡胶制品等。

1.农业种植养殖业:推广生猪(畜禽)?沼气?作物为核心的种植养殖产业链,发展畜禽、淡水养殖,对畜禽粪便进行资源化利用,进行沼气开发和生产有机肥,利用有机肥发展生态种植,实施秸杆养畜工程,对秸杆加以资源化应用。(行业产业链见附图八)

2.机械电子:淘汰、改造升级落后设备、工艺,降低能耗、物耗,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清洁生产技术。加强废旧材料的循环利用,建立废旧产品利用回收机制。推广运用先进环保技术,对无法综合利用的废弃物进行必要的无害化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行业产业链见附图九)

3.食品制造:大力开发安全、卫生、环保型产品;建立黄酒行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提高产品的工业设计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工艺改造传统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科技含量。利用生物技术处理食品工业废弃物,发展饲料工业,建立农?工?农的良性循环机制。(行业产业链见附图十)

4.珍珠加工:以开展减量生产、清洁生产为主,主要对副产品进行加工,如生产珍珠粉制品、化妆品、保健品及贝壳制品、蚌肉制品,生产贝雕制品和食品添加剂。(行业产业链见附图十一)

5.橡胶制品:主要循环经济产业链为:废旧橡胶轮胎?粉碎?制粉(再生胶粉)?公路建设及其它产品利用。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载体

1.加快生态市建设

根据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深入推进生态市和生态县(市)建设活动,着力打造“生态*”。争取到2010年,市级及下属县(市)基本达到生态市、(县)市建设要求。深入开展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多渠道、多形式支持江河水系源头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和管理力度,提高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的集中处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综合整治城市内河河道污染、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绿化和美化城市周围的山岭以及河流湖泊,充分利用和保护好城市周围的自然环境。植树种草,整治水体,营造青山绿水的风景区。搞好城市规划,精心安排城市绿地,大力建设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花园城市。

2.扎实开展绿色系列工程建设

--创建绿色企业。大力弘扬企业生态文化,提高生态意识;以科技为支撑,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物耗和能耗,削减源头污染,力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

--建设绿色饭店。采用节电、有益健康的照明产品和绿色服务。做到室内环境符合人体健康要求,物品、用具符合环保要求。减少一次性用品和不可降解物品的使用,减少洗涤量。

--发展绿色学校。通过“绿色思想”培养人、“绿色观念”教育人、“绿色校园”熏陶人,为发展循环经济培养各类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不断丰富建设生态文化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内涵。

--创建绿色社区。倡导生态文化,推动公众参与,推行绿色消费,体现以人为本,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建设百福园社区等一批全国绿色社区示范工程。

--建设绿色村庄。加大农村改水、改厕、改灶和环境治理力度,推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加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的绿色村庄。

--倡导绿色家庭。倡导“绿色消费”活动,使用清洁燃料,强化节水意识;绿化、美化社区环境;节约能源,使用节能家电。

--建设节约型政府。促进政府观念和行为的绿色化;建立“绿色审计”制度,不断提高政府环境管理水平。

(五)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项目

1.一批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1)*索密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报废车辆综合利用一体化示范项目;(2)*华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3.8万吨PTA残渣废水循环利用项目;(3)*金佰利实业有限公司利用稻糠(稻壳)生产可降解容器产业化开发项目;(4)诸暨山下湖镇集体资产经营公司低价值珍珠及衍生物深加工利用项目;(5)浙江绿环橡胶粉体工程有限公司废轮胎综合利用项目;(6)浙江丰利粉碎设备有限公司废电器及电子材料综合利用技术及其成套设备项目;(7)*市国泰助剂厂分级型牛皮纸浆木质素磺酸钠项目等。

2.一批环保节能设备生产项目。(1)浙江东方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年产60台套烧结板除尘器项目;(2)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危险废气处置配套烟气处理成套设备、300MW机组湿式石灰/石膏法烟气脱硫装备、300MW燃煤电站大型布袋立式环流搅拌机、复叶推流式液下爆气机开发项目;(3)浙江德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烟气脱硫设备国产化项目;(4)浙江龙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阀门及除尘设备项目等。

3.一批节能、节水、节地示范工程。(1)诸暨市垃圾焚烧发电有限公司日处理垃圾527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2)嵊州新热电有限公司区域热电联产大幅度节能、节水、节地减排示范工程;(3)浙江卧龙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功率高压变调速节能系统产业化项目;(4)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系统化高效节水技术应用工程项目等。

4.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包括袍江工业区、*县滨海工业园区、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的生态化改造与建设。

5.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1)*县福景达农业有限公司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2)*市一景乳业有限公司绿色生态奶牛养殖基地建设及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3)新昌县来益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态农业基地建设项目;(4)嵊州市畜产品有限公司优质长毛兔生态高效养殖园区建设等。

6.一批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工程。(1)浙江兰亭高科有限公司路面废旧沥青资源再生利用项目;(2)宏磊集团年产5万吨废杂铜连铸连轧低氧光亮铜杆资源综合利用项目;(3)浙江新昌制药厂二氧化锰循环套用项目;(4)诸暨市露笑电磁线有限公司铝代铜技改创新节能项目等。

五、保障体系建设

(一)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各级政府都要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下设办公室;重点研究解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统筹协调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明确职责。明确政府、企业与公众的职责,落实政府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政府、企业与公众之间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共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合力。明确有关责任领导和责任部门,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并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

3.强化考核。积极探索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方法,逐步改变自然资源估价不足、环境资源零价消费的现象。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以绿色GDP为主体的政绩考核制度,努力形成保护生态就是造福人民、保护生态就是造福子孙、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观念。对于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弄虚作假,并产生严重资源环境后果和经济社会后果的行为,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二)政策保障

1.制定和落实扶持政策。采取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的方式推进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对节能型企业、行业和绿色产品的推广应用给予适当的补助和资助。落实国家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环保产业和技术改造进口设备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生产资源产品、综合利用回收资源的,在财税政策上予以优惠;落实垃圾发电、垃圾制砖、污水处理等企业的税费优惠政策。

2.制定和利用价格政策。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价格政策调整,理顺资源和最终产品比价;取消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自然资源价格补贴政策;全面实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和企业用水超定额加价制度。

3.探索和建立补偿机制。积极探索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补偿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对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节约了环境容量的区域和企业给予相应的生态补偿;建立企业生态环境破坏修复机制。

(三)体制保障

1.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抓紧制订《*市节约用电实施办法》、《*市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办法》等与有关法律法规相配套、有利于促进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

2.制定循环经济专项标准。制定、完善分行业、分领域能耗、水耗、污染排放和限制产品过度包装的强制性标准,实施再生利用品标识制度;建立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四节”标准要求和循环经济技术规范;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限制有害物质使用的标准化建设。

3.加强环境保护执法检查。有关部门要强化对企业废弃物处置的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三废”的偷排或不达标排放;对于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要依法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企业的环境污染整治。

(四)科技保障

1.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加快对循环经济技术的攻关,组织开发和应用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节水及污水处理回用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及各类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企业清洁生产技术、企业间产业链的集成技术。着力推进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成果的产业化,切实加强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2.加强科研院校合作。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跟踪研究国内外循环经济科技的发展信息,引进先进理念、技术、设备;设计招商引资载体,加大循环经济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寻求投资合作伙伴。

3.完善技术研发服务。建立健全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发展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提供设计、融资、改造、运行和管理一条龙服务。

(五)人才保障

1.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积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引进具有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相关学科知识的高层次人才。

2.建立人才引进长效机制。加强高素质技工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扭转对技工类人才价值评价的错位,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技能人才的评价、激励和流动机制,满足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废弃物回收人员素质,健全资源回收网络体系,以促进废旧物品再资源化率的提高。

(六)环境保障

1.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通过科普宣传活动,使公众了解循环经济的基本知识,增强全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感、责任感;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引导公众优先采购和使用可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识产品和绿色标志产品。

2.组织开展培训活动。建立循环经济知识培训制度,以各级领导干部、企业与社会管理人员、农业种养大户为重点,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知识培训。

3.营造良好参与氛围。鼓励和扶持非赢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民间环境保护团体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积极为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上一篇:劳动合同法清理欠薪通知 下一篇: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