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可参照的背景

时间:2022-10-01 02:21:17

“十一五”规划可参照的背景

从某种意义上说,“十五”计划的结果将成为“十一五”规划的起点。虽然“十五”计划还有一年,现在已经可以做出如下判断:

第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征更加鲜明。预计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52000亿元以上,提前一年实现“十五”预期目标,按当前汇率计算,人均1400美元左右。消费需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是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明显标志,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比过去更加雄厚。事实证明,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事实也同样证明,十六大所说的我国目前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状况,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所谓进入新阶段的特征更加鲜明,是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所显示的特征。未来5-15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需要把握这种阶段性特征及其继续演进的基本脉络。

第二,经济增长空间扩大。摆脱通货紧缩,又预防了通货膨胀,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为“十一五”规划提供了比较平稳的起点。但是,不论是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波动的常态看,或者是从我国体制缺陷和结构性矛盾所引发的经济波动看,都不能完全排除或长或短地中断快速增长进程的可能性。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广阔空间,也面临严峻挑战:资源和环境的强大约束和增长成本的上升,经济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实际困难,在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方面面临许多两难选择,以及外部环境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等等。

第三,社会矛盾比较突出。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大变动的时期。这种变动带来巨大的发展活力,也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和重组,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和激烈市场竞争导致收入差距扩大,产业结构变化使人们的就业产生不稳定性,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伴随着空前规模的人口流动,等等。今后5-15年需要更加注重从体制上、政策上和实际财力上解决社会问题,但在争取经济快速增长和解决社会问题二者之间面临许多两难选择。

第四,经济体制仍然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在激发经济活力的同时,其负面影响开始显露;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尚未完全革除,而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所取得的某些积极社会经济成果却在体制转轨中有所流失。经济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仍然要高扬改革的旗帜。如何按照有利于实现“五个统筹”而不单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要求继续深化改革,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保障,是“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的重大课题。

第五,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加入WTO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三年来对健全法律法规、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和国家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负面影响比预想的小。2006年底将执行全部承诺而结束“过渡期”。在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过程中如何趋利避害,利用这种历史机遇推进现代化建设,把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是制定“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第六,发展观念的转变。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发展理念的进步,也显示出政策调整的动向。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和改革的全局,统筹兼顾不同方面的发展和不同领域的改革,才能够化解矛盾,保证现代化建设比较协调地推进而不致发生大的曲折。科学发展观提出不久,只是初见成效,长期形成的经济和行政管理体制、统计考核体系和干部选拔制度,以及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都不是短时间所能完全改变的,发展观念的转变和相应的政策调整远未完成。

我认为,以上几点基本判断,可以作为考虑“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的出发点。

上一篇: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处理好五大关系 下一篇:廉政保证金如何“保证”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