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产业调整的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时间:2022-10-18 09:22:32

金融危机背景下产业调整的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2009年,中国三次产业比为10.6%∶46.8%∶42.6%,表明,中国的产业结构现状并不合理,因为第二产业比重过大,而第三产业比重不足。而且据统计,200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年增长率为4.2%,第二产业为9.5%,第三产业为8.9%。由此,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速是最快的,这无疑又增加了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的趋势。可见,产业调整势在必行,那么,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产业调整有什么样的影响以及新的要求呢?

一、金融危机对产业调整的新要求

(一)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的产业结构

金融危机前,2006年和2007年,中国的三次产业比分别是11.8%∶48.7%∶39.5%和11.7%∶49.2%∶39.1%,如果把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的减少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增加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之一的话,可以看出,与2006年相比,2007年中国第二产业比重增加了,而第三产业比重减少了,说明产业结构不但没有优化,反而是劣化了。金融危机后,较之2007年,2008年(11.3%∶48.6%∶40.1%)和2009年,第二产业比重逐年减少,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加。从2007年至2009年,中国的产业结构呈逐年优化的趋势。

可见,从实证数据来看,金融危机并没有阻碍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因此,产业调整应该继续遵循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前瞻性长远战略,注重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性推动作用,而不需要为了应对危机进行临时性的调整。

(二)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且不断加快的发展态势。2006年GDP年增长率为10.7%,2007年为11.4%,均保持了难能可贵两位数字的经济增长速度。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呈现出逐年减速但减速幅度逐渐缩小的发展态势。2008年和2009年GDP分别比上一年减少了2.4%和0.3%,达到了9.0%和8.7%。

可见,金融危机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不过,从2009年开始,金融危机对经济的阻碍开始有所缩小。因此,产业调整应该注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以有助于形成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复苏的原动力。

(三)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的居民收入

金融危机之前,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均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但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一方面,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农村。2006年和2007年城镇居民收入年增长率分别为10.4%和12.2%;农村居民的收入年增长率分别为7.4%和9.5%。另一方面,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1759元,比农村居民3587元的人均收入高出8172元;2007年,城乡收入差距为9646元。金融危机之后,危机导致了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的大大下降。与2007年相比,200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均大幅下降,分别从12.2%和9.5%下降为8.4%和8.0%。2009年,略有回转,分别为9.8%和8.5%。同时,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从2007年的9646元,扩大为2008年的11020元和2009年的12022元。

可见,金融危机不仅导致了居民收入增幅的减少,还加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因此,产业调整应该有助于人民收入的提高,同时,还应该着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保障危机之后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四)金融危机对产业调整的新要求

综上所述,根据金融危机对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影响,当前,产业调整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产业调整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性推动作用。二是注重产业调整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作用。三是注重产业调整对居民收入的提高作用。四是注重产业调整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作用。

二、符合产业调整新要求的低碳发展路径

若要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以及有效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产业调整就必须符合当前国际和国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本质上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效能,遵循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同时,符合低碳经济内在要求的产业调整,才是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效发展模式。所以,当前的产业调整应该遵循低碳发展的方向。

(一)产业结构的低碳调整

以低碳发展方向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应该着力做好以下方面:一是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第三产业中的行业一般都属于低排放、低能耗行业,发展第三产业是遵循低碳经济方向的重要途径。同时由于第三产业附加价值相对较高,而且劳动者收入也较高,有利于内需、就业、消费等问题的解决,从而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并增加人民收入。二是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尤其是传统产业。当前中国的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而且产业中多为资源性行业或者高能耗、高排放行业,这种“高碳”特征显然有悖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尤其是那些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产业。三是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从全球产业分工和国内区域布局全局出发,按照生产力、区域布局、低碳化的思路,引导沿海地区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竞争的产业群,支持内地发展特色优势企业,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同时,要加快地区间产业转移,减少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推动区域经济协作。根据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使特色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真正增长点。

(二)产业内部的低碳调整与改造

1、发展低碳农业

发展低碳农业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发展以微生物的利用为主的“白色农业”,它是把传统农业的动植物资源利用扩展到微生物资源利用,创建以微生物产业为中心的新型工业化农业。目前农村微生物运用最广泛最有成效的是沼气,沼气的残留物――沼液可以代替农药、沼渣可以代替化肥,是广大农村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同时,“白色”农业还要求注重循环利用农村各种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二是注重减量化原则在农业中的应用。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的有效形式。三是鼓励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和将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系列开发。四是运用再思考原则发展低碳农业。具体的,经营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调整优化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等。

2、改造第二产业中的传统产业,发展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行业

一方面,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中国许多传统产业提供的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和耐用消费品,这些产品市场需求比较稳定,潜在市场需求较大,在经济不景气时市场波动幅度较小,抵御危机的能力较强。因此,改造传统产业意义重大。另一方面,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减少传统化石能源应用。以发展的眼光进行科学分析和前瞻性规划,确保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行业在未来的产业接替中保持领先地位,这样既有利于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而且有利于危机后在国际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

3、优化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

鉴于当前中国第三产业过于依赖“生活型”服务业的低质结构,今后应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咨询、物流等知识型服务业,致力于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和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比如应该积极发展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社会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行业,培育新的增长点。此外还应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行业,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

4、发展低碳产业集群

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作。根据产业的经济特性,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相关企业所在地域的相对集中,注重培育集群的形成、发展机制、吸引要素集聚的机制,以及促进产业集群不断创新的机制。具体的,一是将传统制造业集群改造为低碳产业集群。二是将工业园区综合优化为低碳产业集群。三是将生产业集群提升为低碳产业集群;四是将新能源新材料行业定位于低碳产业集群。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始终存在着两个主要的约束条件:一是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二是经济增长对要素高强度投入的过度依赖。在应对危机,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中,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约束条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6、转变生产方式,推动节能减排

低碳经济进程中,必须着力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倡导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具体的,一是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指标和约束体系。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三是鼓励和引导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四是要加快节能减排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建设。

〔项目来源:1、《金融危机背景下河南省制造业的战略性调整研究》,2010A630070,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的战略性调整研究》,河工大课题,09XZZ035。3、《粮食主产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与路径研究》,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4、《基于产业系统质量的河南省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问题研究》,B613,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

(戴晓鹂,1977年生,江苏建湖人,河南工业大学经贸学院。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西方经济学)

上一篇: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下一篇:发展再制造产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