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海西离岸金融中心的构建研究

时间:2022-10-18 09:20:08

厦门市海西离岸金融中心的构建研究

【摘要】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但金融开放还未完全开展。厦门市宜抓住时机,积极筹办离岸金融中心,先试先行离岸金融业务,努力成为我国金融开放试验田,为今后打造自贸区奠定基础。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对台离岸金融,构建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将推动福建省实现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本文在阐述建立对台离岸金融中心的战略意义后,以厦门为选址,进一步分析海西离岸金融市场的构建模型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厦门 离岸金融中心 航运金融

一、构建离岸金融中心的意义

近年来海峡两岸经贸往来不断加深,两岸当局先后开放了“大三通”,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等重要协议。因此,尽早建立对台离岸金融中心,深化两岸交流与合作,对福建乃至全国的发展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挥市场潜力,拉动经济发展。厦门作为著名的航运中心和重要的贸易港口,具有较高的人均GDP和外贸竞争力特别是对台贸易竞争力。2012年,厦门市人均GDP为76759.40元;在利用外资方面,厦门为17.8亿美元;厦门市的外贸竞争力名列全国第五,其中对台贸易额为77.8亿美元,外向型经济是厦门的重要优势。①在厦门建立对台离岸金融市场,有助于发挥和利用其作为海峡西岸城市群桥头堡的作用,筹集建设资金,发展对外贸易,推动周边地区发展,促进两岸各领域的合作。

提升金融国际化水平。在厦门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无疑可以大大推动其金融国际化程度,不仅能引入中外资金融机构形成金融产业集群,增加国际化人才储备,也能促进我国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现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对接,改善厦门市的金融环境,增强厦门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支持东南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建设。厦门市近年来大力培育现代国际航运物流业,金融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对于航运物流产业的软实力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构建对台离岸金融中心能为创新两岸贸易物流服务,加快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厦门市今后筹办自贸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独特的对台优势。厦门扼台湾海峡之要冲,与台湾隔海相望,在与台湾的交往中,更具独特的“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连”、“商缘相通”、“法缘相系”的“五缘”优势。此外,厦门还拥有海沧、杏林、集美3个部级台商投资区。厦门市早在1990年就获准开办新台币兑换业务,2003年允许厦门“已开办结售汇或外币兑换业务的银行分支机构可直接办理新台币现钞兑入业务”,2013年4月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通知,放开商业银行新台币兑换业务。两种货币的交易效率提高,兑换成本降低,这将极大推动厦门对台经济贸易的发展。

基础设施优势。厦门拥有发达的海陆空交通运输网络及现代化通讯设施。2012年8月21日,厦金海底光缆的建成,标志着海峡两岸信息“高速通道”成为现实。位于厦门的象屿保税区和海沧保税港区的建设也日臻完善。象屿保税区东临319国道,西连保税港区,南接东渡港区,北邻高崎国际机场,发展转口贸易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和港口条件。现已建成的“厦门现代物流园区”将厦门象屿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航空港物流园区和厦门东渡港作业区合一运作。并且,海沧保税港区内拥有世界一流的集装箱深水港口设施和完善的配套条件。这些都为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政策条件。

航运硬实力和软实力。厦门港位列世界20大集装箱港口行列。台湾高雄港长期位居世界第三大货柜装卸港口,世界20大集装箱港口之列。随着两岸海上直航的开启,2009~2011年厦门市对台货物吞吐量分别为978.39万吨、1164.99万吨和1327.76万吨,连续三年实现增长态势。[1]2013年上半年就完成对台货物835.03万吨,同比增长32.3%;对台集装箱18.68万标箱,同比增长11.0%。{2}厦门市航运及相关辅助和服务企业已达524家,境外航商驻厦门代表机构38家,经营集装箱航线的班轮公司56家。全市船舶426艘,总运力达172.55万载重吨。{3}厦门航运交易所2012年6月2日正式挂牌运作。厦门航交所具备船舶买卖租赁、港口货物交易、航运人才交流、航运交易中介服务、航运交易信息披露等5大功能,并将与上海航交所合作编制两岸集装箱运价指数。这将大大增强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在航运界中的“话语权”。

(二)劣势分析

缺乏总部级跨国公司,台资金融机构少。根据2012年《福布斯》世界2000强企业总部在中国内地的分布状况,厦门仅占2家。缺乏大型企业特别是总部级跨国公司的推动,离岸市场难成规模。目前进驻大陆的台资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上海、昆山、深圳、北京等地,仅有富邦财产保险公司、君龙人寿保险公司、富邦金控银行三家具有台资背景的金融机构落户厦门,较为单向、间接、低层次的闽台金融交流导致了与之相关的金融配套服务严重滞后,不利于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

缺乏高级金融管理人才。目前,厦门高级金融管理人才和有着国际金融业务经验的人才仍相当缺乏。尽管近年来厦门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但相比高校、研究所密集的北京上海等地,厦门的高素质人才在质量和数量上还是存在一定劣势。

(三)外部机会

两岸合作日趋密切。近年来,随着经济关系的日趋密切,两岸进行了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自两岸“大三通”以来,极大地促进了闽台客货往来。2009年4月的《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开启了两岸金融监管和货币管理合作的大门。2010年6月29日签订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更是进一步推动了两岸金融合作的深度和广度。2012年,厦门市作为全国唯一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对台跨境资金流入106.7亿美元,同比增长78.4%;占整体跨境资金流入的19.6%,同比增加7.7个百分点。{4}

政府的进一步扶持。早在2002年,厦门就取消了对外资银行全面外汇业务限制。2011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通知》,支持厦门加快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力发展航运金融、保险、租赁、航运、海运结算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航运物流服务体系;支持设立厦门航运交易所;积极研究对注册在厦门的保险企业为注册在厦门保税港区内的企业提供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等相关优惠政策;允许大型船舶制造企业在厦门参与组建金融租赁公司;探索符合条件的航运企业在厦门设立专业性航运保险机构。2011年4月11日,厦门市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指挥部正式挂牌,标志着厦门市构建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正式启动。

离岸业务量增长势头良好。2011年,厦门辖区内各分行向总行介绍客户而办理的离岸银行业务结算量分别较2009、2010年增长173%、59.76%;通过向总行介绍客户而开设的离岸账户较2009、2010年分别增加734户、214户;此外,2011年末通过辖内各分行代为向其总行介绍客户而办理的离岸账户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07.16%,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75.9%。[2]

(四)外部威胁

周边离岸金融中心竞争激烈。我国已有上海,深圳,天津,海南四个离岸银行业务试点省市,而东亚、东南亚地区也是离岸金融中心的密集区。世界上较成功的几个离岸金融市场在离岸业务方面各有特色,厦门离岸金融中心,如果没有形成特有的市场定位或是业务与其他离岸中心重叠,将会失去竞争优势。

三、发展定位

厦门市应积极推动象屿保税区以及海沧保税港区发展成为以航运金融为特色业务的区域性离岸金融中心。

保税区和保税港区内的企业均有非居民的大部分属性,并且其“境内关外”的运作模式与离岸金融业务“两头在外”的特点相契合,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作机制最便捷、政策最优惠的经济区域之一。厦门海沧保税港区与台湾高雄自由贸易区已经签订了合作协议,两港可以在此基础之上,深化两岸人才、技术、信息、航运等方面交流合作;象屿保税区目前已建成厦门现代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业务量连续两年居全国之首。厦门在保税区和保税港区发展离岸金融业务,不仅紧邻业务市场,也完善了区内的服务功能,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了“一站式”的金融服务。

(一)模型

厦门市应规划内外分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目前,我国尚处于外汇管制和资本项下未完全开放阶段,1999年我国离岸银行业务停办的经历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泰国曼谷离岸金融中心的惨痛教训给我国敲响了警钟,在岸与离岸账户完全分离这一模式对于防范资金大规模出入冲击国内金融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二)业务规划

厦门市应以航运金融业为突破口,侧重发展船舶租赁、航运保险、银团贷款、航运业国际结算业务,建设成为服务两岸的区域性离岸金融中心。

金融租赁业务。金融租赁在国际航运领域已经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的第二大船舶融资方式。厦门市发展金融租赁业有助于平滑两岸航运业的起伏、合理配置船舶运力,为两岸航运业的稳健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并且在离岸区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不仅可以享受到离岸区的税收优惠,还能在保税港区近距离为航运企业提供全面的船舶租赁服务,完善保税港区业务功能。

离岸保险业务。厦门市应以航运原保险及再保险为主营业务,积极承接两岸航运业的承保及再保险需求。目前,两岸海上联合搜救机制建立,厦门港和高雄港两港之间业已正式签订合作协议,两岸互设金融机构的协议也已达成,这意味着两岸在航运保险保函互认、海上救援、损失勘察、完善理赔网络等方面具备初步条件。通过与台湾保险机构的合作,分别互设分支机构,或发展行,两岸共同成立专业的船舶保险公估公司,并互设公估机构,负责两岸往来船舶保险事故的勘察、公估工作,逐步建立覆盖台湾海峡的两岸航运保险理赔网络。因此厦门市开办离岸保险业务,将使两岸航运企业直接受益。另外,为发展航运保险,“离岸区”应积极引入专业再保险公司,提供航运保险的再保险配套服务,增强我国再保险业务份额,服务两岸原保险机构,助力两岸航运业长远发展。

离岸银行业务。除了传统的离岸存贷业务之外,应积极引导离岸银行发展离岸国际结算、银团贷款这两大业务。国际结算业务是我国离岸银行业务试点中业务量最大的业务。厦门国际物流园区涉及加工、仓储、转口贸易、海陆运输,物料流动性高,资金结算频繁,巨大的资金流动,将为离岸银行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同时,厦门市也应利用福建侨乡的声誉,吸引东南亚侨资企业,特别是台资企业在大陆设立区域总部或财务中心,推动跨国企业在厦结算。除此之外,航运金融的发展也将为离岸国际银团贷款业务提供广大的市场。船舶制造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大型船舶的造价高昂,通常达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银团贷款已成为国际上船舶融资的首要渠道。中、台资银行间的相互合作,不仅能降低客户信息的搜集成本,也有助于提高贷款的质量。

(三)货币选择

厦门市离岸金融市场的货币应以自由兑换货币为主,即以日元、美元为主,新台币为辅。台湾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为:中国大陆、日本、美国、中国香港。{5}且台湾地区的进出口贸易主要使用第三方货币(日元、美元)结算,因此日元、美元的供给与需求将较为活跃。新台币作为台湾地区的主要使用币种,为满足台商的需求,也应进一步将新台币纳入业务币种。

表1 2012年中国台湾省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口额

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表2 2012年中国台湾省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额

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国别数据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四、发展建议

加快引进航运金融专业人才。一是两岸开展职业资格互认,对从境外引进的高端金融人才,在户籍管理、住房补贴等方面给予优惠。二是举办两岸航运金融合作研讨会,构建两岸信息交流共享平台。三是依托厦门高等教育资源,派遣专家前往成熟的离岸金融中心学习考察,加快航运金融人才高地的建设。

加大航运金融的创新力度。应积极借助厦门航运交易所,参与两岸航运金融产品定价,提供更多的航运投资和避险工具,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船舶抵押贷款、企业船舶按揭贷款、个人船舶抵押贷款等,加强船舶融资租赁业务的开发。

进一步拓展离岸业务主体。以优惠政策吸引大型台资企业入驻离岸区,形成以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高端航运服务业为龙头,企业成群、产业成链、要素成市的集聚功能,为注册在海外的单船公司、航运企业提供优质的离岸金融服务。[3]同时加强两岸监管信息交流,对于已在大陆、中国台北地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从事离岸金融业务的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保险公司,符合相关条件的可以简化审批手续。

出台航运金融相关扶持政策。一是借鉴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税收经验,对所在离岸区注册的离岸机构实行税收优惠待遇,降低离岸金融业务的成本。[4]二是在产品审批、人才培养、法律环境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海事担保、保赔保险等新业务的扶持力度,促进航运保险的产业升级。三是规范引导融资租赁业,应出台相应的 《船舶融资租赁法》,放宽融资租赁机构投融资渠道,给其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增强厦门在航运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注释

①数据来源:2012厦门经济特区年鉴。

{2}数据来源:厦门港口管理局.厦门港货物吞吐量增幅居全国前列.2013.07.15。

{3}数据来源:2012年厦门港口工作报告。

{4}数据来源:新华网.台湾成厦门跨境资金流入第二来源地.2013-03-05。

{5}数据来源:国别数据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参考文献

[1]黄晓军,苏伟灿.《发展航运保险在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重要性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2,(16):93-95.

[2]国家外汇管理局厦门市分局.《厦门建设对台离岸金融市场之可行性及安排》[J].福建金融,2012,(9):16-20.

[3]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以现代航运服务业助推海洋强国建设[N].经济日报,2013-04-23(14).

[4]马晨明.航运产业市场规模巨大,航运保险迎来难得发展契机[N].金融时报,2010-8-21(3).

作者简介:周鑫(1991-),男,浙江平阳人,福州大学管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国际金融;杨秋媛(1991-),女,福建泉州人,福州大学管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国际金融;蔡舒娴(1992-),女,福建泉州人,福州大学管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国际金融;李哲伟(1991-),男,福建泉州人,福州大学管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上一篇:大同市金融发展研究 下一篇:上海黄金交易所规则的效力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