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过渡”活水来

时间:2022-10-18 07:49:48

可能很多语文教学同仁都怕课堂上出现这种情况:气氛庄严肃穆,压抑得教师都不好抬起头向学生提问题,学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教师激情四射,讲得高妙,讲得透彻,可学生却恹恹欲睡或目光呆滞,万般无奈之下,教师只有以“对桌子讲话”来自嘲。

笔者也看了一些类似的课:课也备得久,教学目标也明确合理,导语也新颖有趣,教学活动也丰富多彩,结语也漂亮独特,可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总是荡不起阵阵涟漪。《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笔者认为,教学中恰当的过渡就是其中一块能荡起涟漪、激起波澜的金石。

何谓“过渡”?就是在教学板块间或教学环节间穿插一段或一句承上启下或上下勾连的话语。教学中的“过渡”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形:

1、使用恰当的关联词

常用的过渡关联词有“还”、“那么”、“而且”、“可是”。例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实录(节选):

师:既然雨果写信是很讲究简洁的,那么我们也将雨果的这封信化长为短。(多媒体展示:速读课文,把握主旨,长信短说,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书信的主要内容。)

2、对学生常说“请”

例如《窗》的教学实录(节选):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读文章,然后说说两个病人有什么性格。

3、问学生“为什么”

例如《幽径悲剧》教学实录(节选):

师:这是藤萝的悲剧。可作者为什么还要花较多的笔墨去写别的内容呢?

仅从以上示例,不难看出“过渡”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1、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问教师“为什么”是正常事,教师如果虚心讨教学生“为什么”就很有趣了。这样就实现了师生平等对话,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浓厚了。

2、更能扮好“组织者”和“引领者”的角色

当学生巳解决了某个问题或完成了某个学习活动后,就需要教师组织一个全新的学习活动。当学生探究问题有明显的错误,或不深入而总是在浅处折腾时,就需要教师来拉他们一把。这一把就需要教师把学生引导到很合理、很高妙、很深层的地方去。要达到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境界,巧妙的“过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3、体现了一点人文关怀

一个“请”字并不简单,它对学生多么的亲切,对学生多么的尊重,对学生多么的关爱!一个“请”字展现的不仅是师生知识的碰撞,而且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

4、提高了教学效率

由一个学习任务到另一个学习任务时,教师如果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自然引入下一个任务,学生不仅不觉得猝不及防,而且注意力更集中,兴味更盎然。就整堂课来说,恰当地运用“过渡”,课堂结构是严整的,教学流程是流畅的,教学风格是简约的,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如果我们在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恰当的“过渡语”,或者在教学过程中机智而又巧妙地使用“过渡语”,那么这些艺术化的教学语言定能打破一些僵局和沉寂,消除一些尴尬和无奈,课堂也定能焕发蓬勃的生机。

上一篇:因材施教是教育发展的核心 下一篇:如何让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