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中发现美

时间:2022-10-18 06:22:14

在语文课堂中发现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这一点我极赞同。一直认为语文学科洋溢着别样的美,学生如能品尝其中美之味,必能增强自身的美感体验能力,陶冶个人情操,从而让自身素养得到提高。因此,我们要学会在语文课堂中发现美。

1、语言美

美丽的语言,常常使人如品香茗,如酌陈酿,余香满口,回味悠长。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会随时被这样的语言震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奇博大,《锦瑟》的凄美幽怨,《一剪梅》的清丽深情,《边城》的纯美脱俗……他们的美曾让多少的学子沉醉,在心中挥之不去。

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叠词“淡淡”营造了一种寂寞的氛围,也衬托了“淡淡”的忧愁中偶然得到的“淡淡”的喜悦,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 “月光……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写活了月光,营造了一个朦胧纯美的意境。“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光”与“影”是视觉可见的画面,把它移植到听觉上,好像听小提琴名曲一样,这样就把月光给人的恬静的感觉写出来了,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深遂美感。 “美育是通过对美的感受,引起感情的激荡,造成感情的共鸣,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实际上,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名篇,只要细细品味,定会在心中成就一片美的天地。

2、意境美

在语文学习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一篇优美的课文就是一幅让人玩味的图画。沈从文在《边城》中描绘了一幅至美的湘西地域风情图 。小说中那悠悠的河流,那依山傍水的小城,那旧旧的吊脚楼,那清幽的竹林里小鸟传情的鸣叫……所有美丽的景象,无不把人带入甜美的梦境,让人徜徉其间,流连不返。《寻隐者不遇》语言简单却平中有奇,把人带入一种飘逸、迷茫、思索的意境。那苍劲古朴的大松,充满稚气的童子,白云萦绕的深山,都给人一种置身世外,不随流俗的高洁之感,更有那采药的师者,总引起我们无限遐想,激起我们一睹其仙风道骨的渴望。

3、情感美

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好的文章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走进文章,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往往会被深深的打动。走进李清照的《声声慢》,在“凄凄惨惨戚戚”的叹息声中我们能体会到女词人的愁苦心境,那流亡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狠狠鞭打着她的内心,年少时“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天真烂漫全然无踪,愁苦与悲凉萦绕于心,令人痛彻心扉,不由得从内心深处与女词人同叹同悲。其情感至苦,点点滴滴地洒落在“满地黄花”、“梧桐”、“细雨”之中,却也至美。

4、道德美

对真善美的追求一直是我们内心执着的信念,而有着强烈人文因素的语文学科在这方面对学生起着独特的引导作用。关注语文课文传递出的道德美,有助于我们品格的培养,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岳飞的精忠报国之志,马丁。路德金对自由、平等毕生追求的执着无不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高中人教版教材上的《小狗包弟》以震撼心灵的力量,呼唤良知,呼唤人性的真善美,让我们在深刻的思考中得到心灵的洗涤,灵魂的净化。文中作者讲述了时期面对小狗包弟生死自己的心理变化,这个心灵历程是痛苦的,在那样一个缺少温情,缺少人性的时代,自己甩掉了包弟的轻松与良心的沉重这一对矛盾既是作者在解剖自己,更是在解剖社会。面对黑暗,面对扭曲的社会强加给人的伤害,作者痛击自己的内心,承受无辜的良心谴责。社会缺少人性,自己人格受辱,可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这样的忏悔具有强烈的唤醒人心的作用。该文让我们感受到了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有助于我们形成良好的反省忏悔意识,进而树立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语文的美或飘逸,或持重,或灵动,或沉静,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带着对语文美的欣赏走进课堂,我们不仅能学懂语文,更能学懂人生。

上一篇:南太平洋万千风情 下一篇: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