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对策初探

时间:2022-10-18 04:01:14

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对策初探

摘 要:近年来,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攀升,由此带来的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压力巨大。本文以广州为案例,分析了广州市机动车污染现状、发展趋势及2005年以来采取的污染控制措施,探讨了我国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对策。

关键词:城市 机动车 空气污染 控制对策

X501

1. 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呈快速增长态势,从2006年的1.18亿辆增加到2011年的2.08亿辆,平均每年增长10%。其中,汽车保有量由3088万辆增加到9297.6万辆,增加了3倍。尾气排放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1〕。

2011年全国黄标车(指未达到国Ⅰ排放标准的汽油车和未达到国Ⅲ排放标准的柴油车)保有量占汽车保有量16.4%,其排放的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分别占汽车排放总量的55.9%、6 0.4%、63.7%、86.6%;而占汽车保有量53.7%的国Ⅲ及以上标准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分别只占汽车排放总量的16.2%、16.5%、25.7%、13.4%〔1〕。

我国从2000年实施机动车国Ⅰ阶段排放标准(简称国Ⅰ标准)以来,已实现了从国Ⅰ标准到国Ⅳ标准的快速升级。2011年全国不同排放标准的汽车污染物排放分担率见图1[第三个横坐标改为NOx]〔1〕。

图1.2011年全国不同排放标准汽车污染物排放分担率

为了进一步遏制我国机动车污染加剧的趋势,防止发生光化学污染事故,“十一五”以来,我国通过不断提高新车排放标准、提高车用燃油品质、鼓励提前报废黄标车、实施分区域的机动车污染防治政策、强化在用车环保监督管理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本文通过对广州市机动车污染状况的分析,探讨城市机动车污染防治对策。

2. 广州市大气污染现状与趋势

2.1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构成及流动污染源排放状况

城市大气中NOx、VOC、PM的来源主要是工业生产、机动车及居民生活燃烧化石燃料等废气排放。城市产业结构与规模、机动车保有量与车型结构、道路交通状况与规模、民用燃料消耗等都会对NOx、VOC、PM等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2000年以来,广州市通过退二进三、工业改造等措施、有效地控制和改善了广州市工业污染状况,固定源排放的NOx总量趋于稳定。

《2010年第16届亚运会广州空气质量保障措施研究》和《亚运空气质量保障措施与环境质量评估》分别对广州市2006年和2009年大气污染源排放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根据其研究结果,道路移动源和非道路移动源二氧化硫排放量合计占全市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3.1%和25.8%,氮氧化物分别为58.3%和58.6%,可吸入颗粒物(PM10)分别为16.1%和8.9%,颗粒物细粒子(PM2.5)分别为22.4%和19.2%,挥发性有机物(VOC)分别为41.5%和32.9%。2009年全市VOC排放总量为23.12万吨,其中天然源5.79万t,道路移动源7.44万t,工业源5.07万t,VOC相关源3.77万t。

近年来广州市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其中70%以上的汽车保有量分布在市区。庞大的机动车数量以及道路供给总量小于机动车增量,导致频繁出现交通拥堵的情况。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迅速也使燃料使用量迅速增加,机动车尾气中污染物排放量也随之增加,特别在人口密集和道路车流量大的区域,污染也相对较严重。

2.2 广州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状况

据资料显示,2011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232.5万辆,其中汽车187.2万辆,机动车保有量较上年增加8.3%,汽车保有量较上年增加16.2%〔3〕。“十一五”以来,机动车保有量增加了27.5%,小型客车保有量增加了84.8%,小型客车占汽车比例也有所上升。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广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呈快速增长趋势(见图2)[纵坐标补充单位。机动车保有量小于汽车和小客车保有量??]。

万辆

图2.“十一五”期间广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变化

2.3 广州市按排放标准划分的机动车构成

图3列出了2011年广州市各不同排放标准汽车保有量比例情况,从图可以看出,国I标准前(即国0标准)汽车保有量仅占5.1%,而国III标准汽车保有量占47.1%,国Ⅳ标准汽车的保有量达到了17.2%〔3〕。与2010年相比,广州市国I前、国Ⅰ标准汽车保有量分别比上年减少了2.4%和8.1%,而国Ⅱ及以上标准汽车保有量有所上升,其中国Ⅲ、国Ⅳ标准汽车占汽车保有量的6成以上,说明广州市机动车的总体排放水平逐步改善。

图3.2011年广州市汽车按排放标准划分的车辆比例

2.4 广州市按车型分类的污染物排放情况

图4. 2011年广州市不同车型污染物排放分担率

图4给出了广州市各类车型排气污染物所占的比例情况。从图4可以看出,小型客车、中型客车排放的CO和HC所占比例最大,占汽车排放的49.6%和22.6%;而城市汽车的增加主要以小型客车为主,也即机动车对广州市CO和HC的贡献率也将会随着机动车的快速增加而进一步增加。

NOx和PM排放方面,以大型客车和重型货车为主:NOx排放占汽车排放比例分别达到了34.7%和23.6%,PM排放所占比例分别为39.4%和35.5%,是广州市控制机动车NOx和PM排放重点。

我国新的大气标准将NOx和PM作为重点加以控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更是明确将NOx排放总量削减10%作为约束性指标。国家环保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公布的数据表明,2011年黄标车保有量仅占汽车保有量的16.4%,但其排放的CO、HC、NOx和PM四种污染物分别占汽车排放总量的55.9%、60.4%、63.7%、86.6%;广州市2011年汽车CO、HC、NOx和PM四种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中,黄标车分别占到了24.8%、38.4%、41.6%和71.2%,而黄标车只占汽车保有量的10%。这也是我国近年来把控制大型车的NOx和PM排放,加快更新与淘汰黄标车作为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控制重点的原因。

2.5 广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状况预测

本文在污染源调查和普查的基础上,建立点源、流动源和面源(天然源不计在内)排放的NOx、PM10和VOC排放清单,在污染源普查的基础上,以社会经济发展预测增长比率来预测未来年的点源和面源的排放量,经统计和预测,广州市2007年与2015年机动车排放NOx、VOC、PM10对广州市大气环境的贡献如表1所示。

表1 流动源排放对广州市大气环境的贡献

t/a

3. 广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措施

广州是国内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起步最早的城市之一,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制保障体系,落实了一系列机动车污染控制措施,包括提前实施国家新车排放标准,鼓励和加速淘汰老旧车辆、加强I/M制度建设和加强在用机动车的排放监督管理、改善公共交通等,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效遏制了机动车排气污染增长趋势。近年来主要采取了如下控制措施:

⑴新车源头污染控制方面:2005年以来,提前实施了机动车国Ⅲ标准和国Ⅳ标准;至2011年底,全市国Ⅲ标准以上汽车已占全市汽车保有量的64.1%。

⑵车用燃油品质方面:2005年以来,逐步提高车用燃油品质,先后推广使用了低硫车用柴油、国Ⅲ车用燃油、国Ⅳ车用汽油等措施;与原来使用的车用燃油相比,国Ⅲ油可减少约10%的污染物排放量;与使用国Ⅲ油相比,粤Ⅳ油可进一步减少约15%的污染物排放量。

⑶法规体系建设:修订《广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规定》,增加和完善了10方面的主要内容,为广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制定《广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并先后配套制定了《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工作方案》等10个专项工作方案,全方位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

⑷在用车污染控制方面:2007年开始了机动车环保标志的核发工作,并于2009年开始分三阶段在市中心区对黄标车实施限行,禁止未持有环保标志的本市汽车上路行驶,禁止黄标车辆在限行区域内行驶,黄标车的限行区域由原来的市中心区域扩展至部分区、县级市的中心区域,目前全市黄标车限行区域面积已达353km2。

⑸加强营运车辆的排气监管,建立依托交通部门进行日常管理,环保部门监督和不定期抽查管理模式,较好地控制了营运车辆的污染物排放。

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加油站的油气回收工作,有效控制了加油站VOC排放。

⑺2006年开始推进实施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查与维护制度(简称“I/M制度”)和工况法排气检测工作;201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了I/M制度和工况法检测措施,对全市在用车全面实行机动车环保达标管理。

⑻加强监管机构自身能力建设:通过标志管理系统、举报冒黑烟系统、机动车排气监督管理系统的建设,提高了机动车排气的监管水平,强化了技术监管手段。

⑼通过新闻、网络等媒体,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扩大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社会影响,提高市民认知度和支持度。

但是,随着经济和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广州市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进一步加强对交通源污染物排放控制仍是政府加强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4 广州市机动车排气控制对策建议

机动车的流动性强,且大多行驶在人口密集区域,污染物排放的危害面广,特别是在城市,市民长期处于机动车排气污染物的包围之中,机动车排气污染影响着每位市民的身心健康。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机动车排气污染的影响增加,监管的挑战性也越大,如不创新思维,建立良好、长效、可行的监管机制,将给社会、市民生活以及政府部门的监管效果等造成诸多负面影响,造成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恶化,也会使广大市民在受益于经济发展带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因环境空气质量的下降,导致整体生活质量的下降。广州应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地方监管特点,逐步、系统的建立起一种长效的监管机制。

⑴.根据机动车流动性强的特征,建立区域统一规划、统一监管、统一评估和统一协调的联防联控机制,确保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⑵. 学习国际国内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强化市民“低碳、环保”的意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市民通过使用公共交通实现机动化出行的比例;通过支持建设自行车专用道路网络,增加步行道路等措施,提倡市民绿色出行。

⑶.在巩固实施国Ⅳ标准的同时,积极推动国Ⅴ标准的提前实施,并积极协调和推动国Ⅴ油品的实施。

⑷.以国家新大气标准实施和总量控制为契机,通过推动低排放豁免、高排放收费等经济手段,倡导提前淘汰黄标车;严格执行对黄标车实施限行的管理措施,促使其加快淘汰,为全市机动车的发展腾出环境容量空间。

⑸.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专职的市、区、县级市机动车排气监管队伍,通过管理与技术的综合培训、学习,建立多层次、多方面的梯次人才队伍,为政府提供更加科学、有效和合法的技术支持。

⑹.进一步完善I/M制度的建设,强化以环保、公安、交通部门齐抓共管为依托的联动监管体系,以检测、维修为基础技术支撑,建立在用车环保达标管理长效机制。

⑺. 通过植树绿化等方式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在改善城市景观的同时,利用植被对环境空气的净化功能减小机动车排气对环境的影响。

⑻.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使用环境,加大支持发展和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力度。

5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参考文献不完整。补充作者、出版社等信息。](2012)

〔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 城市机动车空气污染评估方法(培训教材).2000.9

〔3〕广州市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2011)

上一篇:基于节能原理玻璃幕墙的规划探讨 下一篇:浅议园林景观在规划设计中的特性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