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的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

时间:2022-10-18 03:52:57

一、如何判断价格形势

通常来说,价格形势是用价格指数来判断的。价格指数,简单地说,就是一组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化的总趋势。为便于国民经济分析和核算,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从生产、建设领域到流通、消费领域的价格指数体系,主要有农业生产价格指数、工业品价格指数(包括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房地产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虽然各种价格指数有一定关联性,但由于经济增长的结构和特点不同,各种价格指数走势存在一定差距。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分析目的、从不同角度观察不同领域的价格形势。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llsUlTler Price Index(简称CPI)是反映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相对数。该指标既包括城乡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各类消费品价格,也包括多种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价格,如水、电、交通、教育、医疗等费用,可以全面反映多种市场价格变动因素及其对居民实际生活的影响程度。该价格指数为分析和制定货币政策、价格政策、居民消费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工资政策以及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提供科学依据,是一种体现“民生”的重要指标。国际上通常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反映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程度的重要指标。是人们关注最多,使用最多的价格指数。

当前,有人认为,我国政府公布CPI数据往往与人们对物价的实际感受程度并不一样,由此对CPI数据的准确性提出质疑。事实上,首先,CPI是一个总量指标,它反映的是全国居民消费品和居民服务项目的价格总水平,与各个地区甚至每个居民的感受可能不一样;其次,CPI是度量一组有代表性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化情况,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的调查内容分为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类。根据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并参照抽样调查原理选中的近12万户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支出数据,并结合其他相关资料,选取了251个基本分类、约700个规格品种,作为经常性调查项目。但是这些住户和调查项目无论怎么有代表性,也不可能是每个人消费的全部真实反映,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消费商品和服务,其品种和权重不可能与国家统计局统计调查的商品和服务的品种和权重一致,如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占比大一些,城市居民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居住类项目消费占比大一些,因此,个人对价格的感受与CPI指数肯定有一定差异;第三,每个人的收入水平不一样,对物价的承受能力也不一样,这也造成了居民对价格的变化感受不一样。一样的东西,有人觉得贵,也有人觉得很便宜。因此,CPI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是一种总体趋势。我们不能因为CPI与个人的实际感受不一样就否认它的准确性和重要作用。

另外,对CPI争议最大的恐怕就是商品房价格是否应统计在CPI之内。从统计制度上来说,由于商品房购买在统计分组上归于投资范畴,不包含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调查范围内,但反映居住价格变动的房租、建筑材料、房屋贷款利率和物业费等则包括在内。不少专家对这种分组持有疑义,由于近年来商品房价格上涨较快,从工资与房价比看,房价超出了普通工薪阶层的承受能力,对居民生活和消费形成了较大压力,但这种商品房价格又没有统计在CPI之中,因此,不少人认为政府统计数字低估了CPI的上涨幅度。众所周知,商品房是一种一次投资,一次购买多年消费的商品。居民购买商品房是居民的支出,但不是居民的消费,居民的住房消费只是相当于房租的部分支出,即使是自己建造的住房;应要以虚拟租金来估算。从国际上看,商品房一般也不包含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调查范围内,为便于指标的可比性,当前我国统计制度也没有商品房价格列于CPI范围,这是合理的。投资房产与投资股票一样,我们总不能把股价波动也统计在CPI之内吧?当然,我们也要承认,我国的情况与国外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我国过去长期把住房归于职工福利范畴,扭曲了住房价格,后来主张“居者有其屋”,千方百计让每个人都拥有住房,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拥有一套住房都是居民终生奋斗的目标,不少人少吃省用一辈子,就是为了购买一套满意的住房。目前中国城市居民拥有产权房的比例是世界最高的,达82%,美国为68%,英国为56%,欧洲其它国家为30%-50%,事实上,住房消费是有梯度的,通常来说,30%的人有财力购买住房,房地产市场就相当不错了,其余的70%应是租房群体。我国的情况是大家都想买房,主张“居者有其屋,人人有住房”,这与国际“人人有房住”的观念差异很大。这就使得商品房买卖市场很发达,而商品房租赁市场不景气,住房销售价格和租金明显背离,可能使得政府统计中的虚拟租金部分低估,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一现实。

由于CPI的变化似乎与人们的期望值还有一定差距,有人建议用GDP缩减指数来取代C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数。GDP缩减指数是衡量一国在不同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指数,是用按报告期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对比计算出来的。由于该指数所包括的商品和服务的范围最为广泛,不仅包括全部物质产品和涵盖计人GDP的全部服务产品,也包括进出口商品,理论上是最全面反映价格总水平变化的指标。目前GDP缩减指数明显高于CPI(如2007年上半年CPI为3.2%,GDP缩减指数为4.1%),似乎更接近人们的真实感受,因此,有人提议应把GDP缩减指数取代C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但事实上,GDP缩减指数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它范围过于广泛,它包含有投资和出口商品的价格,而这些商品与消费者是不直接相关的,还包括了那些不在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的估算,主要是对政府的劳务。另外,编制这一指数需要收集大量资料,实际GDP是用各行业的价格指数推算的,只能近似反映各行业价格水平变动的价格总指数,一年公布一次,时效性和敏感性也很差。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调查内容涵盖了居民日常消费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可以全面反映多种市场因素变动影响到居民消费价格波动及其对居民实际生活费用支出的影响程度。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程度来反映通货膨胀程度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一般规则,具有较好的国际可比性。

二、当前我国的价格形势

(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了明显上涨势头,但仍在可控范围内

2007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逐月走高,与2006年平稳趋势比较,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喇叭口”。2007年8月上涨6.5%,超过了2004年过热时的水平,创10年来的新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

度关注。为有效抑制通货膨胀,2007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8次上调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已达到13%的历史高点。5次上调了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的基准利率达到了3.87%和7.29%的高点。

如何看待今年的价格形势?目前专家的观点有分歧。从总体上看,尽管它已创lO年来的新高,但并不是一个“热”得不得了的数字。任何经济增长都会带动需求的增加,从而促进价格的上涨,这是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原理。尽管有些时期统计上可能会出现所谓“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状态,但这不是常态。

从经济增长与物价关系看,消费价格上涨仍在可控范围内。如果把经济增长速度与物价上涨幅度比较,我们可以看到,2006年世界平均为1.4,发达国家大多数为1.2左右,我国为7.1,明显偏高。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即使从2007年前三季度GDP增长11.5%,消费价格上涨4.1%看,GDP/CPI仍接近3倍,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相对于经济增长来说,消费价格上涨并不算高。

从居民收入增长与物价关系看,如果物价上涨幅度超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居民生活水平会就下降。前三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2%,农民现金收入增长14.8%,远高于居民消费价格4.1%的涨幅。上半年城镇居民每人每月增加收入146元,农民每人每月增加收入52元,由于价格上涨导致居民生活每人每月多支出12元左右,居民收入的增长高于价格的上涨,应该说,这种价格上涨是在居民可承受范围之内的。

从物价上涨结构看,2007年的物价上涨属于结构性上涨,8-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超过6%,其中90%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导致的,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贡献率为5个百分点。在食品中,猪肉价格上涨是核心因素,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贡献达40%。从2006年12月开始,猪肉价格扶摇直上,2006年一季度是下降6..4%,2007年7月上涨了77.2%,而且全国有17个省(市)猪肉价格上涨80%以上。民以食为天,猪肉价格过快上涨,对百姓生活影响很大,尽管政府采取了对养猪补贴和保险等措施,但生猪的生产需要一个周期。如果扣除食品能源,核心CPI实际上涨不到l%,从这方面看,物价上涨指数虽较高,但力度较轻,如果较好地解决了猪肉问题,上涨动力也不可持续。200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政府在生猪的生产和供应上采取多项补贴政策,从9月份开始猪肉价格环比出现了回落,也带动了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出现了回落的趋势。

(二)工业品价格小幅平稳上涨,价格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明显增大

2007年前三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比2006年同期上涨2.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2006年同期上涨3.8%。

由于近年来工业投资高速增长,工业产能迅速扩大,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上半年在39个工业行业中,有16个行业增速超过20%,有20个行业增速在15%-20%之间,增速在10%以下的只有2个行业。在产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工业企业出货值增速却出现回落,上半年同比回落3.2个百分点,使得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产品供过于求,导致工业品出厂价格增幅持续回落。另外由于投资增长回落导致了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也在回落,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同比回落了L6个百分点,导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幅度比上年同期回落了近3个百分点。2003年以来,由于经济增长加快,投资增长加速,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较快,2004年9月上涨曾一度超过14%,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增长缓慢,出厂价格与购进价格出现倒挂,差值为5-6个百分点,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幅度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直接影响企业效益。2007年以来,这种差值在逐步减小,上半年差值已缩小到1个百分点,使企业利润出现了大幅度增长,2007年1~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5623亿元,同比增长37%,同比加快7.9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从2007年5月开始,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已高于工业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这种情形只有在上世纪90年代初通货膨胀时出现过。从目前看,居民消费价格上涨高于工业品价格上涨可能是由于猪肉过度涨价等短期因素造成的,由于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阶段,消费增长缓慢,从长期看,PPI一般仍会高于CPI。

(三)资产价格大幅度上涨,在一定程度出现了过度现象

近年来,房价出现了持续飚升,没有回头。2007年9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9%,其中北海上涨12.1%,深圳上涨15.7%,北京上涨10.1%,其中深圳已连续20个月同比涨幅超过10%,北京已连续17个月涨幅超过8%。2007年以来,股票市场更是“红遍天下”,上半年投资者开户数新增2861万户,是2006年全年的5.4倍,深沪两市成交23.7万亿元,相当于上年全年的2.6倍,日均成交2027亿元,同比增长5.2倍。上海综指数突破6000点,比上年末的2675点翻了一番。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资产价格适当上涨是必然的、合理的。过去我们常说,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但目前这只“晴雨表”可能偏离了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无论从经济增长、上市公司效益还是居民收入看,股市上涨都有点过头了。当然,股市过快上涨,使国家、上市公司和股民都获益较大,并没有什么不好,关键是当擦皮鞋的、炒菜的、读书的和卖掉家产的老太太都来疯狂炒股时,股市就会出现畸形、不理性。任何一个投资场所如果每个人都赚钱而没有任何风险的话,就会出现疯狂,风险也就会爆发。这是历史证明的真理。住房需求的较快增长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具有一定客观性和合理性,但房价的上涨不仅超过了居民收入的增长,与租价也出现了背离,房价上涨,租价下降是不符合理论常识的,也是不正常的,可以说,当前的住房需求带有一定的投机成份,并非真实需求。

(四)价格稳定重于泰山

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不仅对经济增长有利,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过去有学者提出,失业比通货膨胀更有害,因为通货膨胀均衡地威胁每一个人的生活,是公平的,而失业只有少部分人,只对少部人有害,是不公平的。所以,政府应先解决失业问题,后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事实上,通货膨胀危害着经济发展基础,对广大居民来说也不是很公平。日本学者铃木淑夫曾说“没有比通货膨胀更为不公平的了”,他认为泡沫时代,价格飞涨,特别是资产价格(房屋)上涨,使握有资产的资本家更富有,而一般国民就愈来愈得不到资产,通货膨胀直接威胁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使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凯恩斯曾指出“没有比通货堕落更能巧妙、有效的

破坏社会基础的手段了”。历史证明,任何一次经济危机都伴随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原因很多,如果不考虑短期因素,核心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密切相关。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所说的“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保持物价稳定是各国中央银行的天然职责。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将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当然许多中央银行更关注核心通货膨胀率,即扣除食品、能源以后的通货膨胀率,因为食品和能源的价格波动经常是由供给冲击造成的,如OPEC减少石油供应,气候和灾害造成农产品歉收等,这些供给因素造成的影响可能是短期的、一次性的,不会影响价格的长期走势。货币政策对它们也基本上不起作用。因此,在衡量潜在通货膨胀趋势时,核心通货膨胀指标要好于整体通货膨胀指标。众所周知,任何国家的经济增长都需要一定货币,货币的增长速度如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求的货币时,就会促进物价上涨。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和物价的关系很复杂,货币供应要即要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又要保持物价相对稳定,这完全取决于中央银行的操作技艺和艺术。有时候通过观察所获得的认识要比逻辑推理更有力。

五、未来价格走势

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战略目标,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依此计算,我国经济增长平均速度达7%-8%左右,这在经济大国中是比较高的,总体看,如果没有其它特殊因素,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价格也会有所上涨。从大的方面说,影响价格的因素有两大类,一是国际因素,二是国内因素。

从国际上看,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之中,2006年,我国GDP总量是22289亿美元(汇率法),进出口贸易总额是17607亿美元,我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达79%,国际上物价的波动对我国物价水平有一定影响。外贸对国内物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国内产品的生产成本、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国内商品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影响国内的市场价格水平。比如说,我国每年进口农产品比较多,专家测算,我国农产品价格指数对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弹性系数为0.286。目前总体上看,我国价格水平要低于国际价格水平,这可以从汇率得到体现,比如说,中国和美国的物价水平差距可以从我国名义汇率(7.6元/美元)和购买力平价汇率(2006年约为2.6元/美元)的差异来衡量,我国当前物价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34%。清华大学布鲁金斯研究中心肖耿教授研究认为,如果中国和美国具有同样的通货膨胀率,中国每年货币升值和通胀之和不超过8%,中国大约需要15--38年才能赶上美国。近年来,全球通胀压力在加大,受全球石油需求增加和地缘政治影响,石油供求关系明显偏紧,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国家加大了生物燃料开发力度,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2006年美国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占其总产量比重的19.7%,欧盟为40%,加拿大为11.6%,这使粮食价格将因供需关系的偏紧而持续上升。这可能是一种长期现象。

从国内看,一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会带动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物价的上涨;二是国际收支顺差矛盾持续积累后有向物价上涨扩散的趋势;三是由于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城镇人口在大幅度增加,土地又在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和环境污染使得农业灾害风险明显加大,粮食在相当长时间内是净进口,粮食价格本身也处在较低水平,粮食价格可能出现持续上涨;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产品价格也要上涨。四是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可能会上涨。我国能源价格是政府管制价格,考虑到历史原因一直在较低水平,能源价格过低,明显在刺激消费和浪费,不利于节能减排。五是劳动力成本在上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物价的上涨。当然,由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大多数商品供过于求,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和利率水平的提高,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物价总水平的上涨,但由于内在动力较强,价格上行压力还是较大。

上一篇:浅论国有大型基础设施投资企业的风险管理 下一篇:中国双重转型期面对的劳动就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