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地名的区域特征——以沙头为例

时间:2022-10-18 03:31:59

南海地名的区域特征——以沙头为例

摘 要:广东南海地名是岭南文化的宝贵财富,而沙头作为南海地名保护较为完整的一个乡镇,研究其地名的区域特征对于南海地名的研究与保护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沙头地名与文化的研究为基础,对沙头地名的区域特征进行归类总结。

关键词:南海 沙头 地名 文化 区域特征

一、南海的历史、地理概况

南海作为千年古县,历史可追溯到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即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废分封、建郡县,南海成了番禺郡属下的一个县。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南海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地名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大部分也保留了下来,成为后人研究南海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南海地处珠三角腹地,属珠三角冲积平原,西江从西部边境流过,北江干流(东平水道) 斜贯区境,河道纵横交错,北部多低丘及台地,西南部多桑基鱼塘,地名具有明显的水族特征和低地特征。

我们调研小组选择了沙头这一个乡镇地名保护的比较完整的地区作为调研对象,尝试以沙头的地名特征为例去归纳出南海地名的区域特征。

二、沙头的历史、地理概况

沙头,在明清时期称“沙头堡”,早在北宋建隆元年至嘉祐年间已有游牧渔民群居在此。沙头位于南海的南部,属北江流域的冲积平原,土地由流砂沉积形成,境内地势平坦,由西向东稍有倾斜,大部分为三角洲基水地,河涌纵横交错,鱼塘密布,是典型的水乡,具有典型的南海西南部地理特征。

西樵山马头岗伸出江中拦截,此处成为聚沙之首,因而得名“沙头”。沙头的发源地在石沙坡,位于西樵山南麓狮脑峰岗之下,坡面平阔,东面有条大山坑,终年水流不歇,东北西方是辽阔的海滩,渔业资源丰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渔民居住于此。

三、沙头地名的地理特色

(一)水、石、沙类地名普遍

沙头位于南海的南部,属冲积平原,河道纵横,多桑基鱼塘,水流、泥沙和阻梗作用石质岛礁是沙头地形地貌的典型特征。因此沙头的地名也多与水、石、沙有关。

1.水族地名

珠江三角洲地区,水之通名分得非常细,除了常见的江、河、海、水、溪、湖、塘、浦之外,还有涌、滘、沥、潭、湾、濠、澳、圳、涡、氹、乪等。沙头以河流、小溪、池塘和河涌为主,有一条家喻户晓的“沙头大涌”贯穿沙头中心地带。

在沙头,与“水”有关的村落名有水南乡、夏江村、江尾村、南溪村、南池村、沙溪村。其中“夏江村”名字的产生,是因为该村有一条很宽的沟,冬天一滴水也没有,夏天水源却非常充足,变成大河,便叫此沟为“夏江”,该村也叫“夏江村”,这一地名表明了当地人民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以及对于自然的敬仰。

涌,也写成“湧”,粤音cung1,是“小河”的另一种表达。“涌”在珠三角地区十分常见,据上世纪统计,广东带“涌”字的地名多达2585个,具有典型的岭南特色。在沙头,“涌”字地名有沙涌乡、楼涌村、江头涌村。

2.石字地名

水以动为性,遇石而止;石以守为质,赋水以形。水之动与石之定(古人称“碇”)相互作用,对于岛屿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石的作用却往往容易被人忽略。

在沙头,事实上也有不少以“石”字命名的地名,例如石岗乡、石井乡、石牌村和石络口村等等。

3.沙字地名

冲积平原的成因是沙在水的冲流中,把泥沙从上游带到下游,因流速不足而堆积沉淀成大面积的沙滩、沙洲。沙头的石井乡,地形沿人字水道积成一条沙垄向南伸展,有“石井沙”之称。北部先有人定居,称为“上沙村”,后来经发展移居向南占地,形成了“下沙村”。

(二)“塱”字地名彰显地域色彩

“塱”是岭南先民创造的反映岭南特定地形地貌的专用方言土字,指冲积平原、水网沼泽地或江、湖边的低洼地。《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广州音字典》等工具书对“塱”的注释为:(塱)lǎng,地名,在广东省。在沙头,也有带“塱”字的地名,例如“塱星村”“塱心村”(现名“罗客村”)。其中“塱星村”因之前“塱”字没有收录在电脑字库,后被改为“朗星村”,至今仍未纠正,“塱”改成“朗”,无疑是对地名文化的破坏。

(三)根据村落轮廓形状或村内景物命名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特别重视地形地貌所构成的图案,以及当地特有的自然,景物是地名形成的重要根据。沙头的“金鸡坑”,由其地势似“金鸡独立”而得名。半边莲村(现名“石络口”),因此地形轮廓像半张莲叶,故而得名。樟坑村、梅屋村的得名原因分别是一条终年水流不断的坑旁长有樟树和村中遍植梅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四、沙头地名的历史特色

(一)宗祠、庙宇等历史地名多

沙头的历史悠久,注重宗祠庙宇文化的建设,几乎每个村落都会有当地的宗祠或庙宇。宗祠,俗称“祠堂”,不仅是族人设置历代先祖的牌位进行祭祀的场所,也是氏族集会、议事、立法、判决、执法的地方,故宗祠对于各氏族有着重要意义。在沙头,单是现存的宗祠就多达280个,如著名的崔氏大宗祠、李氏宗祠、何氏宗祠和莫氏宗祠等等。

沙头的庵、寺、庙合计多达27个,至今仍香火鼎盛,祀神尚鬼、烧香拜佛、供奉先祖之风依然盛行,实为壮观。

(二)“约”字地名多

清朝时期,根据我国乡村聚族而居的特点,村下设约,约下设里。约是村与里之间的片区单位名,为保甲制的户籍单位。在沙头北村乡,按照北江水东流为次序,分为一、二、三、四、五、六约村,还有老乡村的上约、中约、南约。

(三)“里”字地名常见

按清朝的保甲制度,有约必有里。沙头村落里面的巷道多以“里”字命名,例如观光里、德兴里、清华里、聚星里、世德里等等,完好地把古代地名特色保存了下来。

五、沙头地名的文化特色

(一)“姓氏+地理通名(或方位名词)”式的村落名

沙头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其形成和发展归功于人口从北方向南方迁徙。有的是为了南下避难,有的是往南谋生,多为一族人占据一地,在此安家落户。因此以人名命地的现象在沙头尤为突出,反映了北人南迁、聚族而居的历史文化。沙头里以“姓氏+地理通名”的村落有苏家村、黄保村(原名“黄婆村”)、林家巷、张家村、颜家坊和胡地村,还有抗日战争时期遭毁灭的郑家村、罗家村、陆家村、叶家村。除此之外,有些地方虽没正式记入现在的地图上,却为沙头村民约定俗成,田心村、新兴村、先三村、昌大村统称“崔家”,忠义村又称“关家”, 村尾村称“廖家”等等。

(二)以传说中的神灵、动物命名

沙头先民多信奉神灵,并体现在地名文化里。例如沙头的龙胫村,原名龙村,字的读音与粤语的“杏、恨”字相近,意为“龙聚”。再如“鹤嘴地”,此处冯氏族人以鹤为吉祥物,认为鹤是神仙的化身,故把村落命名为“鹤嘴地”。此外,腾龙里、接龙里、聚龙里、汇龙里等图腾地名都表达了沙头先民的美好愿望和对神灵的尊崇及敬仰。

(三)宗族色彩浓厚

在沙头的老村乡,以老氏族人居住为主。起初老氏族人分布在老村乡的西部,经过繁衍后代,第六代老氏族人分宗,迁居到老村乡的东部定居。为了区别宗家与分家,老氏族人便把西部村落称为“大老村”,把东部村落命名为“细老村”(后改名为“世老村”)。在粤语方言中,“大老”指在家中的长子,“细老”指在家中排行第二及第二之后,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和方言色彩。

六、沙头地名的语言特色

(一)地方用字不避俗

表示不同村落的名字,多用数字来区别,例如上文提到的一、二、三、四约村。表达方位、方向的词语也多使用东、南、西、北、上、下、头、尾、心、里等词语,带有浓郁的口语色彩。

(二)多用表达吉祥寓意的词语

地名文化也反映着当地人民的共同愿望,古代的沙头作为南部蛮夷之地的一个小镇,烧杀抢掠多发,和平安定成为百姓共同的愿望,因此地名多含寓意吉祥的词语。例如安宁里、聚福巷、人和里、永昌里。

七、结语

虽然未能调研南海全部的地区,但我们在沙头的地名中能管中窥豹,从中归纳一下南海地名的区域特征。从我们的调研中,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南海的自然地名反映在街道、自然村和行政区之中,并与地貌相符,说明地名普遍对自然地理环境有着一定的依赖性,受自然地理特征的影响较大;其次,南海地区的历史文化元素反映在南海的街道和村落名称之中,由于街道之间密集且地名不尽相同,说明地名中蕴含着较多的人文内涵;最后,由于粤语历史悠久古老,保存完整,受当地方言影响的地名很好地体现着当地底层土著文化和粤化特征。

(本文为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南海地名的区域特征与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编号:1184712001)

参考文献:

[1]文际平.“朗”还是“塱”——也谈地名岂能随意用字[J].地名考释,2011,(10).

[2]周日安.南海地名指示系统方案——南海地名指示系统课题调研报告[R].广东省广府文化研究基地南海地名课题组,2011.

[3]邓尧新.沙头史话[Z].南海诗社,2011.

(陈宁,邓俊杰,郑凯莹 广东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学院 528000)

上一篇:浅论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下一篇:努力让优秀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