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有效策略

时间:2022-10-18 03:16:44

【前言】浅议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有效策略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60+3=63-3= 9+50= 59-50= 3+60= 63-60= 50+9= 59-9= 学生练习前,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这一组四道算式,你能看着其中一道算式,很快想出其他三题的得数吗?这样的教学处理,在帮助学生沟通这一组四式之间联系的同时,也是在交流对数的意义不同层次的理解。在现行教材...

浅议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有效策略

[摘要]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时,能自然随机地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数的概念结合起来、对应起来,能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数的理念和眼光斫馐汀⑴卸虾头治觯这就是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的目标。所以,培养学生的数感,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就必须从学生的起始阶段,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恰当引领、题组比较、实践操作、估算数学、生活渗透等几个方面去持之以恒地逐步展开。

[关键词]低年级教学 数感培养 教学策略

数感是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一种直觉,是建立在准确的数的概念基础上的,是联系数学和生活的纽带,是人的数学素养高低的标志之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对于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学生来说,数感自然产生较为困难,需要逐步培养。基于这种认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数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恰当地予以引导,在富有个性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一、题组比较,重视数感的引导

什么是题组?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采用的一种数学练习的集合,是种同类题的集中演示。其运用目的是拓展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为学生进行比较、类比、综合的思维锻炼提供有效的保证。现行的苏教版数学教材中大量采用了题组练习,其目的就是告诉学生和老师,在学习中要注意分辨、思考、内化和总结,它为学生的数感形成提供了基础和保障。教师应充分利用此类题目,精心钻研教材,挖掘其中的内涵,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数感的目的,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33页第3题:

60+3=63-3= 9+50= 59-50=

3+60= 63-60= 50+9= 59-9=

学生练习前,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这一组四道算式,你能看着其中一道算式,很快想出其他三题的得数吗?这样的教学处理,在帮助学生沟通这一组四式之间联系的同时,也是在交流对数的意义不同层次的理解。在现行教材中,有较多数的大小比较的练习,如:

87-3087-3 2+2626+2

52+4052+4 4+3535-4

这实际上也是题组的比较练习,在学生完成练习进行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讲清怎样比、怎样想的过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力求冲破思维的定势,运用不同的策略比较大小。或许学生的语言表达尚不尽人意,达不到准确表述的要求,但教师这样的教学和引导,能给学生的思维活动带来新的挑战,也为学生数感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操作,促进数感的形成

“智慧长在学生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学中要经常开展实践操作活动,以“动”促思,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进行积极地探索,有效地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提升思维品质。

计算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重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在计算教学中,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拨算珠实践。摆小棒、拨算珠的过程,是对计算的重、难点进行强化的过程,能借助直观,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促进知识的内化,引发学生思维,促进数感形成。其次,教师还要从学生认知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要善于把抽象的数感内化为有型的认知,把数学知识内化到生活中和现实中,让学生有真切感悟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我提出了“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到底能干什么?”的设问。然后我分成三步:(1)分组认识:把学生分成两组,A组两人记录一分钟的脉搏跳动次数;B组三人记录一分钟每个人的做眼操节数;接着讨论你在这一分钟内知道了什么?(2)自选活动。在跳绳、口算、拍球、写字等自学一项拿手的,看自己一分钟内的成绩;(3)再讨论,你认为一分钟的时间是长还是短?一分钟的感受有什么新的见解?学生们从这些实践活动中体悟到一分钟概念,了解到数字“1”的内涵,真正把对数的感觉和生活融为了一体,为学生数感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估算,巩固数感的成果。

数学中的估算是检验一个学生数学能力的一个主要手段。我们从起始阶段逐步培养学生数感,就要依据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良好发展和数感的进一步巩固。如教学《加、减法计算结果的估算》时,先出示例题,教师示范算式的得数是几十多,演示计算结果;再让学生模仿估算“下面每题的得数各是几十多”;最后让学生估算说出“哪几题的得数比50小?”如此有序的教学估算练习,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形成牢固的估算意识,为学生的估算能力提高奠定基础。这种练习还有利于学生对运算过程中的需要进位、退位的预先把握,对计算结果起到监控和复查、验算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估算中巩固既有的数感形成,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生活渗透,关注数感的运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现行数学教材每册都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的内容。这些都强悍有力地告诉我们数学的学习要和生活紧密相关,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把对知识的理解,数与数关系的把握应用于实际生活,让学生的数感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中凸显出来。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数感,是关注数感应用的好方法。

如学完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后,我在班级中开展了数学《我来买(卖)东西》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切体验一把生活中的数学和数感。首先,布置教室。把班级布置成小超市,把课桌布置成货架,让学生把平时使用过的玩具、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带来一些作为商品(每人带2~3样)。接着,分类估价贴标签。这些物品的价格不一,学生没有生活体验很难判断。于是我采用两个办法:(1)调查、询问。发动学生去超市询问、记录或者向购买人(父母)询问。(2)自己估价。结合其他同学询问的结果,适当估价。这也是估算和实践,从数学角度来说也是培养学生的分类、估算和统计能力,而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调查、了解商品的价格,还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然后,课堂实践“买”“卖”。实践中的结算用人民币(学具卡)。学生分成三队,买、卖各一队,观察团一队。观察团的目的是“监视”顾客和售货员有没有找错钱,有没有有钱不会买东西和买完东西不会找钱的现象,提供帮助。顾客要检查找钱是否准确,售货员要检查顾客的钱是否能购买商品等。最后货卖完了,几组角色交换循环。这种情境式的数学知识的应用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取币、换币、找币的实践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成功购买的喜悦,懂得了数学的应用和实践。对于数的概念和数感的形成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践中懂得了数的对应价值,也懂得了数学的实际用处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当然,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不是通过一个题目、一节课,或一个阶段的教学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地逐步培养。

上一篇:寻找美术课堂的创意之路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意识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