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意识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2-09-11 02:54:04

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意识的实践研究

[摘要]语文意识具体指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语言文字正确表达、运用、积累,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一种自觉、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语文意识应从小培养,因此很有必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意识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意识 实践研究

语文意识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比较抽象,对小学生来说就更无法理解了。尽管抽象,但是语文意识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语文意识,具体地来说,是指听说读写过程中,对语言文字正确表达、运用、积累,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一种自觉、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然而,如果把这样的解释直接告诉小学生,只会让他们一头雾水。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用危险意识来解释语文意识,采用类比的方式来进行解释,学生会较容易理解和接受。语文意识虽然说是一种自觉、自动的心理倾向,但它并不是凭空形成的,在初始阶段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语文意识。下面将来研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一、在圈圈画画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意识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要培养他们的语文意识,必须要把这种意识融人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让语文意识慢慢地融入学生的学习行为。语文的学习就是从简单的韵母和声母、一个个生字生词、一个个句子中慢慢构建而成的,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因此,积累意识也是语文意识之一。小学生的积累意识对于语文的学习很重要,积累意识淡薄的学生,尽管读很多的书,真正积累下来的知识却很少,处于边学边忘的状态;对于课文中出现的新字新词,没有意识去学和记,只是简单地一扫而过,长久如此,便会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语文的学习成绩也会越来越差。由此可见,积累意识会影响到语文能力的形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积累意识。

1.注重词语的积累

(1)生字新词的积累

教师可以在教授新课时,让学生们把生字新词用红笔画或圈出来。例如在学习《狐假虎威》一文时,教师可以随机把生字生词读出来,然后让学生快速圈出并说出它在课文中的位置,看看谁能找得又快又准,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圈圈画画的习惯。在以后学习其他课文的时候,不用老是提醒,学生自己也能下意识地主动将生字新词圈画出来。

(2)词语分类积累

在训练完生字新词圈圈画画的习惯后,教师应当要帮学生进行相关词语的知识拓展,比如“狐假虎威”中的“假”字的具体含义,“假”除了读“jia”还能读“jia”。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同类的词语一起学习:“同学们,除了狐假虎威,你们还知道哪些带有动物的成语呢?”学生回答:“一马当先、九牛一毛、鸡犬不宁、马到功成、一箭双雕……”将词语进行分类和归纳,能帮助学生积累得更快。

(3)用故事激l学生积累意识

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后,使得人人都有了读书的机会。然而有部分学生却没有强烈的珍惜欲望,在学习语文新课时,不好好学习生字新词,不懂得珍惜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借用“怀素写字”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字词的欲望:怀素写字很认真,他总是先观察字的形状再记住字的笔顺,才开始写字,当时的纸贵,怀素就用木板代替纸,把字写在木板上,最后把木板都写穿了。怀素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都如此热爱写字,我们现在拥有这么好的学习资源,更应该加倍努力地学习字词,积累更多的字词,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教师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激发学生的积累意识:“同学们,怀素不是一天就可以成为有名的书法家,他也是靠一笔一画的积累,一天天的积累,最后才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因此我们在平时学习中也要慢慢积累生字新词。”通过故事把积累意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被故事感动的同时也认同学习需要积累的观念。

2.引导学生赏析积累佳句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羡慕别人能出口成章,说出很美妙的句子,而这些佳句都是靠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大部分教师常用的佳句积累方法,就是让学生将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摘抄下来,然后就没有进一步的实际行动了。很多学生都有个漂亮的本子,里面记了很多的句子,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就忘得一干二净了。为了让学生真正达到积累佳句的目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下认为句子好的原因、这个句子带给自己哪些感想。另外,可以专门留出一天的早读时间来让学生读读自己平时摘抄的佳句,久而久之,便能让学生积累不少佳句,积累的意识也会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里。

二、分析语言文字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一篇好文章,当你觉得好的时候,那么肯定是它的写作结构、写作手法、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某个部分让你赏析。那么在阅读文章时,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呢?答案就是对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让学生养成分析语言文字的习惯。一旦习惯养成,无论学生遇到什么样的文章,都会下意识去对它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在分析一篇文章的语言文字时,我们需要慢慢去思考和品读,才能“吃”出语文味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很容易将“语文课”上成“品德课”,常常将文章的思想情感当作教育学生思想品德的良药,反复强调,而在文字的运用和文章布局分析上缺少到位的分析。

比如在学习《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有这么一段话: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从“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可以看出父亲很喜欢这条漂亮的大鲈鱼,鱼儿那么的大、可爱。“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一个“得”字表现出父亲的坚决,一定、必须要把鱼放回去,不容争辩;但是父亲这一行为的另外一面感情,却是学生很少考虑到的。父亲让孩子把鱼放回去同时也体会表现了他的慈爱――父亲是理解孩子心情的,然而道德是无法妥协的,就算违背孩子的意愿,也必须让孩子亲自去做,这是作为一位真正爱孩子的父亲必须要做的。普普通通的一声“孩子”,充满了父亲的温柔和深情。面对学生的“盲区”,教师要进行及时指导,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强大。

三、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生活处处有语文,不妨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寻找语文的踪迹,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生活中有很多的语文“景点”,如广告用语、网络流行语、对联、成语世界、规范语言、店铺名称等。广告用语和店铺名称经常会利用同音替换文字,比如:帽子公司广告――以“帽”取人;化妆品广告――趁早下“斑”,请勿“痘”留;蚊香广告――默默无“蚊”;服装广告――“衣衣”不舍;某饭店名字――“食”全“食”美;某店铺名字――轰炸基。这些文字偷换的不是因为他们不认识字,而是故意把字写错,让这些文字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效益。但是生活中确实还存在无意的错别字,比如:“出站口”写成“出战口”,“大排档”写成“大排挡”,“公厕”写成“公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个特殊任务,让学生收集生活中这些故意或无意使用的错别字。通过收集活动,学生对生活中的错别字有了一定的看法: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掌握文字的正确写法,而导致错别字的发生,常常会闹出笑话来,令人尴尬,我们要引以为诫,远离错别字,净化语言环境。通过这次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意识到错别字的坏处,更加认真注意文字的正确书写,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更美丽。生活处处皆语文,让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的学习中感悟生活。

总而言之,我们要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意识,要将它融人教学活动、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中,利用这些东西把语文意识具体化,与学生融为一体。学生的语文意识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和培养,同时语文教师也要具有强烈的语文意识才能引领学生学好语文、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拥有强大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上一篇:浅议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有效策略 下一篇:珍贵的机会 睿智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