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郑若曾《筹海图编》体现的海防战略思想

时间:2022-10-18 02:24:15

浅析郑若曾《筹海图编》体现的海防战略思想

【摘要】郑若曾的《筹海图编》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海防专著,针对东南沿海的防务情况以及倭寇入侵的规律与特点,郑若曾综合当时一些文臣武将提出的各种筹策,总结出一套海陆策应、攻防并用的多层次、大纵深的海防战略体系,其核心就是“御海洋”、“固海岸”、“严城守”。这三条防线内外相连,互为依托,已成为有效抵御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不可逾越的最大屏障。

【关键词】郑若曾,《筹海图编》,海防,战略体系

一、御海洋

“御海洋”是此战略体系的第一道防线。自明初重视海防以来,对于东南沿海事务,主要采用陆上建立卫所、海上开展巡逻等措施,并未形成一种严密的战略框架,直到嘉靖时期胡宗宪总领海防后,才提出了有关“御海洋”的方略。他指出“海防之制,谓之海防,则必宜防之于海,犹江防者,必防之于江,此定论也。”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遇到许多困难,如“离内地太远,声援不及,接济不便。风潮有顺逆,挪坝斜惴瘛r粤之惊,触礁之险,设伏击刺之难,将官之命危于磊卵,无惑其争执为难行也。”面对这种困难与质疑,郑若曾最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自御海洋之法立,而倭至必预知,为备亦甚易。非若乙卯以前,倭舶近岸,人犹未觉其为寇也。苟因将官之不欲,而遂已之,是因咽而废食也。”从而进一步作出自己的论断:“如愚见,哨贼于远洋而不常厥居,击贼于近洋而勿使近岸,是之谓善体二公立法之意,而悠久可行也。”这便是“御海洋”战略的精髓所在。

除此以外,郑若曾还吸收了其他一些文臣武将提出的比较正确的策略,如“守海岛”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有效措施。倭寇舰船从本土出发,远涉重洋,横渡大海而来,当他们到达我国沿海时,早已饥渴疲惫,不仅需要补充大量的淡水和食物,更需要找个临时的安身之所进行适当的休整。因此,沿海的各种岛屿便成了他们养精蓄锐、整装待发的常用驻地。针对倭寇的这种活动规律,有人提出在沿海倭寇必须停泊休整的岛屿上事先设兵戍守,把周边的荒岛都开发驻守起来,不给倭寇用以接济缓冲之地。如《筹海图编》载:“所议者欲分番乍浦之船,以守海上洋山;苏、松之船以守马迹山;定海之船以守大衢山,则三山品峙,哨守相联,可扼来寇。”其中的洋山、马迹山、大衢山都是当时海上的岛屿。通过这个措施可以有效的使倭寇“来不得停泊,去不得接济,船中水米有限,人力易疲,将有不攻而自遁者,况乘其疲而夹力攻之,岂有不胜者哉!”同时,还有人提出充分利用沿海渔民的协助抵御倭寇的策略也一并被郑若曾吸纳肯定。如文载“查得沿海民灶,原有采捕鱼r小船,并不过海通番。且人船惯习,不畏风涛,合行示谕沿海有船之家,赴府报告,给与照身牌面。无事听其在海生理,遇警随同兵船追剿。此则官兵无造船募兵之费,而民灶有得鱼捕捕盗之益。”可见,沿海渔民世世代代依靠捕鱼捞虾为生,他们常年在海上生活,不惧风浪,熟悉海上环境。如果由官府将他们组织起来,登记造册,让他们平时出海捕鱼,遇警则迅速报告,并随同兵船追剿,这样的话既使官府免去造船募兵之费,又使渔民有得鱼捕盗之益,可谓是一举两得。郑若曾在此充分的肯定了普通民众的作用,将沿海渔民视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抗倭力量。

二、固海岸

“固海岸”是郑若曾构建的海防战略体系中的第二道防线,也是此体系的中坚。众所周知,在一场战争的攻防较量中,不存在任何一条可以说天衣无缝、固若金汤的防线。同理,“御海洋”这第一道防线不管再严密,也难免有疏漏的时候。加上海面时常惊涛骇浪、风云变幻,有时很难发现倭寇行踪,就算发现也难以攻击。如文载“然万里风涛,不可端倪,白日阴霾,几如黑夜,故有相遇而不可击,亦有未必相遇者。”针对这种情况,唐顺之提出“贼至不能御之于海,则海岸之守为紧关第二义。”这便是“固海岸”作为第二道防线战略思想的来源。紧接着唐顺之提出了实施“固海岸”战略的具体措施,如“贼新至,饥疲,巢穴未成,击之犹易。延入内地,纵尽歼之,所损多矣……宜分定沿海保护内地,内地策应沿海地方。沿海力战,损兵折将,宜坐内地不能策应之罪。内地残破,沿海幸完,宜坐沿海纵贼之罪。”郑若曾对此论高度肯定,并作了一些补充说明,把加强哨探,重视近邻之间的相互支援,招抚离散民众,慎重任用地方长官等,作为巩固海岸的重要条件。总之,为了弥补海上防御的疏漏,应在沿海海岸做好充分的防倭准备,形成一道与海上防线相互策应支援的陆上壁垒,一旦有警,可实现前后夹击,保证内地不受侵扰。

三、严城守

当前面两道防线都被倭寇突破的时候,“严城守”便成为最后的屏障。“严城守”作为最后一道防线,也显得格外重要,如果一旦失陷,内地则无险可守,任由倭寇肆虐横行,而城镇本身又是财富集聚中心。因此,郑若曾十分重视第三道防线的构建,他认为:“城一也,有关系一方之利害者,有关系数十里数百里之利害者。关系一方之利害者,一守令慎之而足矣,此守令之事也。关系数十里数百里之利害者,岂宜以一守令支之乎!为将帅者须提重兵以镇之,合群帅以援之,其城无恙,则敌人必不敢越此而他攻。即有所攻,亦无关系,而非敌之所必欲取以为巢穴者矣。是所守者虽一城,而所庇者吾不知其若干城也。此将帅之事也。若为将者不论城之重轻缓急,而漫焉以居之,其身之所居,则力为之救;而其所不居者,虽有关系,亦听贼攻取。万一失守,则枢要为贼所握,而其余所守,皆无用也。”由此可见,城守要根据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而进行,不能盲目地不分轻重的分兵把守。对于无关大局的一般城镇,只需一守令足矣;而对于关系到其他数城安危的重要城镇,则需派重兵加强防守,这便是“严城守”的关键战略所在。

紧接着郑若曾提出了城守的具体办法,“惟谅倭所从来之道,哨之于远洋,剿之于近洋。寇贼在洋,先后而来,星散而行,风涛惊其心,R苦其形。吾以众而待其寡,以逸而待其劳,以饱而待其饥,以备而待其所未备,至简至易之道也。若其近岸也,惟择总要之处,为水寨陆寨,以扼其冲,以遏其入。其余港堡,坚壁清野。贼进不得攻,退无所掠,计自穷矣。”从中可以看出,坚壁清野不仅可以使城内军民有食可用,还可避免城外倭寇的掠夺,令其疲惫饥渴,无力作战而自退。因此,坚壁清野不仅可以有效的保卫城镇,同时也是一种歼灭倭寇的重要战术。

综上所述:郑若曾在《筹海图编》中所构建的“御海洋”、“固海岸”、“严城守”三道防线组成的多层次、大纵深的防御战略体系在当时应该是非常可行的。“御海洋”防线建立于海上诸岛,采用巡逻哨探的方式,首先在海上发现敌人并伺机消灭敌人;“固海岸”防线设立于海岸,迎击突破海上防线而来的敌人,击敌于将登或登后之无备,必大有胜算;“严城守”防线建立于内陆各城镇,根据战略地位派兵把守,以打击侥幸攻入内地的敌人。此三道防线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层层消耗敌人,就算其突破所有防线,最终已是孤军残兵,无力再战,随时被消灭于广大军民的中。试想如果辽阔的海洋、绵长的海岸、孤立的城镇这三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缺乏相互之间的配合的话,那必将被倭寇各个击破,长驱直入,最终威胁明政府的统治。

郑若曾构建的此“三线合一”的海防战略体系是明代海防建设和海防斗争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郑若曾广泛吸收前人海防军事思想的结晶,它的提出在我国历史上尚属首次,在我国乃至世界海防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明)郑若曾:《筹海图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4册,史部

[2](明)郑若曾:《郑开阳杂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4册,史部

[3]郑若曾撰、李致忠点校:《筹海图编・卷十二・御海洋》,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72页

[4]郑若曾撰、李致忠点校:《筹海图编・卷十二・御海洋》,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63页。

[5]郑若曾撰、李致忠点校:《筹海图编・卷四・福建事宜》,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77页。

[6]郑若曾撰、李致忠点校:《筹海图编・卷六・直隶事宜》,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23页。

[7]郑若曾撰、李致忠点校:《筹海图编・卷十二・御海洋》,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67页。

[8]郑若曾撰、李致忠点校:《筹海图编・卷十二・固海岸》,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72页。

[9]郑若曾撰、李致忠点校:《筹海图编・卷十二・固海岸》,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73页。

[10]郑若曾撰、李致忠点校:《筹海图编・卷十二・严城守》,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08页。

作者简介:田勇 (1986-),男,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思想政治研究。

上一篇:试论微商发展趋势 下一篇:提高公文处理水平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