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效果的思考

时间:2022-10-18 02:12:01

关于优化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效果的思考

摘 要:同课异构是对于特定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进行备课、讲授,表现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对教材重点、特色解读的差异性,可以通过多人同课异构和一人同课异构来实现。可以通过提升同课异构效用的认识高度和完善同课异构研究的设计思路来优化同课异构的效果

关键词:同课异构;优化;效果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重要教育原则之一,它提倡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才能和志趣不同,施以不同教育。鉴于单个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思维习惯等方面的限制,每个教师自身储备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库是有限的。如何培养和提升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是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

同课异构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简言之,同课异构是对于特定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进行备课、讲授。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多元性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展现,然后通过交流、比较、反思,为教师们提供不同的、可供选择的参照系,进而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师的眼界,有利于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同课异构在我国实行已有一段时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对于进一步优化同课异构效果的研究仍然具有比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现有同课异构的主要实现方法

(一)同课异构的实现形式

备课是教师上课的基础,备课的质量对于课堂的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就同课异构而言,目前采取的备课方式主要有:

1.多人同课异构

是指由多名相关教师组成特定的团队,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由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通过交流、思考、整合,最后推荐一位教师展示备课模式。当然,这里多人的跨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搭配、可以由同校同年级的教师组成,也可以进行跨年级、跨学校、跨地区地组合。多人同课异构的优势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成员的智力优势,博众家之长,但是在多人同课异构中面临着如何将各种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融合、整合、提升,如果整合的工作做得不好,将会极大地影响多人同课异构的效果。

2.一人同课异构

是指以优质课评比、课题组展示活动为契机,以某一教师为主讲人,在多轮磨课的过程中给教师们展现不同教学设计所呈现的不同教学效果,从而选取最优的教学设计。

(二)同课异构的表现形式

同课异构中,“同”是相同的教学内容,而更加丰富的内涵则体现在“异”上,具体而言,同课异构中的“异”可以表现为:

1.教学目标的差异性

以《孔子游春》为例,教师甲将教学目标定为:学习生字词、成语,积累词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感受到泗水河边盎然的春意及孔子论水的那段话所蕴涵的道理。教师乙则将教学目标定为:学会本课生字,会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感知文中成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并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体悟第2自然段春天大自然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不同的目标决定了教师本节课不同的行走方向。

2.教学方式的差异性

教学方式的内容比较丰富,这里仅以课文导入为例来阐述教师教学方法的差异性。仍以上面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甲通过介绍孔子的相关知识进而引入课文,教师乙通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这句名言引入课文,还有的教师则通过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词来引入课文。

3.对教材重点、特色解读的差异性

文本反映着作者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就会对文本有着不同的理解,所谓“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故而,尽管教学内容相同,但“教不同师”,讲授的重点就会有所差异。在《孔子游春》中,教师甲认为,让学生感受到泗水河边盎然的春意及孔子论水的那段话所蕴涵的道理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特色;教师乙则认为体悟春天大自然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丙教师则将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训练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了课文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接受了一次思维方式的锻炼。

二、关于进一步优化同课异构实现效果的思考

(一)提升同课异构效用的认识高度

同课异构为教师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异”中传递着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异”中完善教师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异”中增强因材施教的意识,丰富因材施教的能力储备。同课异构,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也为学生的成长和教学的有效、高效提供了研究的平台。

(二)完善同课异构研究的设计思路

将有效教研的理念贯穿于同课异构活动的环节中,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同课异构的效果。一般而言,同课异构活动可以由确定课题、教学预设、课堂观察和反思共享等环节组成,通过问题引领、教学反思、建立教师成长档案等措施提高同课异构的效果。

不为“异”而构。曾经听老师这样谈:这篇课文,我参与研究的,他的设计我已经很清楚了,也是我的思想的体现,再叫我“异”,怎么“异”呢?的确,“异”是手段,是路径,绝不是最终的目的。曾经参加了一所学校的备课组活动,活动中,老师们针对本区共享教案进行研讨,并结合本校学情进行同课异构。笔者欣喜地看到:教师们看似简单朴实的想法,恰恰触到了同课异构的本质――讲求实效,关注生长,不为“异”而构。

进行同课异构的设计,就是应该思考应该思考为何“异”的问题,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异”的目的更明确,主题更鲜明。

参考文献:

[1]陈江辉.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一个探究式教学案例及反思[J].中学数学月刊,2010(2).

[2]陈争.永不停歇的思考引领我成长[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0(1).

[3]王飞.同课异构:一种有效的比较研究范式[J].江西教育,2009(9).

[4]王汉洲.向孔子学做老师.吉林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教师进修学校)

上一篇:如何让音乐课真正“活”起来 下一篇:小学田径运动队训练需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