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文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时间:2022-10-18 01:25:23

浅析人文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高中数学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双重重担,高中数学在教学实践中过分注重数学知识的掌握,忽略了教师素养的提高,因此降低了高中数学人文教育价值的时效性。人文教育最为重要的功能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高中数学教育必须以人性的完美为最终目的,因此,在高中数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势在必行的选择。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人文教育;数学素养

随着现代化数学教学的发展,数学学科已经走出了“形式主义”的怪圈,日益与生活紧密相连。这就对数学教材和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人文教育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高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地探索数学教育,挖掘高中数学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

随着人类认知理论的普及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才是信息的加工者和构筑者,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积极地探知和加工。学生运用自己的头脑对信息进行捕捉、加工、重组和构筑,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学生主动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概括、总结,来获得数学理论,掌握知识规律,在学习中体会数学之美,提高数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一、传统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1.高中数学教学的教学手段单一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课堂是数学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述,一味地灌输知识,使得学生缺乏正常的交流和协作空间。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考试成绩很高,但是综合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不足。课堂上教师通常是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基本不回应,这种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手段很难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2.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应试教育思想在我国教师的教育理念中根深蒂固,即使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过分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交流能力,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过分依赖于教师,主动性不足,数学课堂互动性差,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不稳定,人文素养难以提高。

二、高中数学的文化内涵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类理性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理性精神”是文明的核心,也正是这种精神促使人类思维得到了最为完美的运用。“理性精神”决定性地影响着我们的物质水平、道德水平以及日常生活。因此,理性精神被誉为数学理性。

1.高中数学极强的文化属性

数学所研究的对象一般都十分抽象,数学是一种量化模式,它描述的对象存在于静止的客观世界,具有极其显著的客观性。但是其终究不存在于真实的物质世界中,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使得数学教育具有明确的文化属性。因此数学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它依赖于思维的自由想象。因此,数学的抽象性与文学性是共通的,文学意境和数学观念也是互通有无的。

2.数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工具

数学是一门研究量的学科,在总结“量”的规律基础上,推导和演算出各种数学量,从而为所有问题提供计算工具和数量分析方法,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对推理产生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其无法抗拒的逻辑说服力和不可争辩的计算准确性,对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变客观世界产生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三、高中数学课堂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实践

1.挖掘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高中数学的研究过程就是充分挖掘古代优秀的数学思想,并且将其渗透到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地选择数学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古题新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把已经掌握了的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古题思考上,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以数学发展史为载体进行渗透

数学史所研究的就是数学的概念、方法、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种种联系。数学史从方方面面展示了它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历程,是数学知识的集中体现。对数学史的介绍不仅可以切实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创造发展过程,也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把握数学脉络。

3.通过对数学的研究培养高中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指的就是怀疑、创新、求真、奉献等精神。我们必须通过具体的、生动的数学材料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科学精神”。在高中数学课堂上介绍伟大的数学家的奇闻逸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隐藏在定理背后的学科智慧。例如,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出现,欧拉通过顽强的毅力、杰出的智慧和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数学探究者。

新世纪的高中数学课程,十分重视人文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双基的教育,而且注重学生情感、思想、价值观的教育。人文教育与数学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新世纪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中数学教育一方面用数学的逻辑方法培养高中生的数学知识素养,另一方面也注重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为人文数学,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芳.人文观念下数学文本的课堂诠释[J].高中数学教育参考,2005(04).

[2]邓明立,陈雪梅.重视数学史在教学教育中的作用[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3(05).

(作者单位 辽宁省大连市第十五中学)

上一篇:以学生为主导的问题驱动式高三历史复习 下一篇: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发挥初中数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