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2-10-18 01:21:23

关于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思考

【摘 要】分析我国职业道德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三个建议。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 改革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04

职业道德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职业活动的核心要素,其作用显现在三方面:对企业是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保证;对顾客是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基础条件;对从业者是长期稳定就业的基本要求。近几年,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迅猛发展,但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同步发展,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数量与质量。对职业道德教育进行改革,已成为职业教育界和社会伦理界高度关注的当务之急。本文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改革,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展开。

一、更新职业道德教育观念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诸多方面内容。在东方内敛文化的影响下,我国专家学者对职业道德的阐述和界定多是以社会本位取向为出发点,突出职业道德对人的限定性,强调人对职业道德的遵从性。在这种思维定势影响下,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育目的本末倒置,几乎所有教师都把教学重点放在课堂上,放在职业道德标准讲授和行为规范约束上,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的职业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问题的能力。二是教学内容取舍偏废,职业道德内容包括一般职业道德和行业职业道德,前者是对所有从业人员的共同要求,后者是对具体岗位的特殊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应把具体岗位的职业道德要求作为重点,而现实恰恰给偏废了。三是教育评价片面简单,科目成绩多以书面形式考核学生的道德认知来评定。这种方法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面貌,其主要缺陷表现在:重知识考查,轻行为能力培养;重笔试卷面评价,轻全方位全面评价;重任课教师个人评价,轻各科教师(特别是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综合评价。这种缺乏科学性的评价方式,很难准确反映学生真实道德水平。有些学校虽然也把学生在校的操行评定考虑进去,但职业道德的核心要素――职业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表现却始终被排挤在外。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应树立新的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拓宽职业道德的内涵,把西方个人本位取向与我国社会本位取向有机融合,取长补短。职业道德不仅仅是强加于个人的外在要求,还是个人职业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提供一个认识和解决道德冲突的框架,还是提供一个养成自觉遵守工作道德品质的机会。

二、重聚职业道德教育力量

现阶段我国职业道德教育力量处于离散状态。

首先,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依托职业活动进行,需要学生在职业活动中反复体验才能养成。我国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活动的场所有两个:一是校内实训基地;二是校外顶岗或实习的生产企业。但大部分院校均未把其纳入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更谈不上构建齐抓共管的格局了。具体表现有:实训基地建设没有按照职业活动标准和岗位规范进行,源头上就不具备培养职业道德的要求;生产企业把接纳学生实习放在缓解劳动力不足上,客观上虽能让学生提高和熟练技能,但有计划、有目的的职业道德影响与教育基本没有。学校德育课教师(兼班主任除外)基本不涉足这两个场所,学校职业道德教育链在这里断裂,学生缺乏教师的具体指导与帮助。人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涉及道德知识认同、道德情感建立、道德意志磨炼、道德行为养成诸方面,需要创设一个让学生对职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产生知、情、意、行的情境,让其不断内化,不断升华,反复循环,直至完成。据此,学校应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浓郁氛围,重聚职业道德教育的最大合力,下大力气,花大功夫,重点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提高校企合作办学的管理水平。

其次,缺乏可供模仿的榜样。职业技能传授是从模仿开始的。青年人善于学习,模仿性很强,对其而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技艺传授中,教师应始终按职业标准、行为规范为学生提供榜样。言教身传,耳濡目染,日渐累积,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与行为习惯,即养成职业道德。遗憾的是,当下职业院校这样的榜样实在太少,加之这两年职业院校实施理论实操一体化教学改革,大批专业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纷纷投入到教改行列,他们虽经短期培训掌握一些操作技能,但离“榜样”有较大差距。甚至有教师不严格按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向学生传授技能。如果说我国职业道德教育质量低下,这就是症结所在。为了强化榜样的力量,学校应造就一大批懂理论、会操作、熟悉生产过程和管理要求的一体化教师,应与企业建立互派教师制度,让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内实训基地任教,学校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和管理活动。

(下转第18页)(上接第13页)

三、调整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据笔者调查,现行我国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途径有三:一是通过德育课教师在德育中进行;二是通过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进行;三是通过学校邀请名人、先进人物开设专题讲座进行。这些途径虽然也能对学生施加职业道德影响和教育,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从教育认知规律来看,职业道德是养成性教育,需要在实践中反复体验才能培养,离开职业活动实践,职业道德教育充其量是认知教育,不是培养教育。从教育实效性来看,在做中学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也是追求教学效益的最高境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仅靠视觉获得知识能保持30%,仅靠听觉能够保持20%,靠用脑思考能够保持25%,三者结合起来能够保持65%,但如果把动手做也结合进去,则能够保持达90%以上。从教育针对性来看,工作岗位不同,道德行为标准和规范亦不同,缺乏具体的工作岗位,就缺乏具体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和载体。基于我国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偏差,长期研究德国职业教育的我国专家,在指导我国职业院校进行课程改革时,就曾建议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职业活动来完成,不再另设职业道德教育课。言下之意,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顶岗或实习的生产企业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要把校内实训基地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就应按照职业道德培养规律来规划:一是环境布置应模拟真实生产场景,为学生创造一个知、情、意、行的德育氛围;二是实操技能传授,从身着工作服开始,到收拾工量具结束为止,都应严格按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去要求去管理。

要把校外顶岗或实习的生产企业纳入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就应提高校企合作的管理层次和水平:一是应结合实际岗位制定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案,有目的有计划持续有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二是应引入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的理念、要求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三是应安排敬岗爱业、技艺精湛的师傅带班,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去领悟去内化。

【参考文献】

[1]浅谈现代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EB/OL].中华心理网,2008-01-08.

[2]赵红英.公共心理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责编 何田田)

上一篇:后发展地区城市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下一篇:利用网络媒体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