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湖申遗成功的背后

时间:2022-10-18 12:12:39

在西湖申遗成功的背后

北京时间6月24日23点55分,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相信千年前的白居易、坡们一定不会想到,他们所钟爱的西湖,会在千年后的今天征服世界,成为“世界的西湖”。

所谓西湖文化景观,是由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西湖特色植物六大要素组成。对于西湖作为一个文化景观的真实性,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这样给予评价的:存续千年的西湖仍然清晰地传达着“文化名湖”的理念,仍然能够在景观中清晰地辨认出宋朝创建时的所有核心要素。以南宋末年形成的经典“西湖十景”为例,它是中国“诗情画意”景观审美情趣的产物,“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不仅展现了景观四季和四时呈现的视觉美感,还展现了微微风声、鸟鸣钟响的听觉享受,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虽然时过境迁,但西湖十景的意境依然不变。白堤、苏堤,以及两侧交替种植的桃树与柳树依然延续着宋朝传承至今的美丽……

此次西湖申遗的最大亮点还在于,它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湖泊类文化遗产。之前中国已有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大多是凭借宏伟的建筑或宗教遗迹入围,比如长城、故宫、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布达拉宫、丽江古城、龙门石窟、福建土楼等。

应该说,西湖的申遗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西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见证隐逸文化的舞鹤赋刻石和林逋墓;见证佛教文化的雷峰塔、净慈寺、灵隐寺;见证道教文化的抱朴道院;见证藏书文化的文澜阁;见证印学文化的西泠印社;见证茶文化的龙井等。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诗人都留下了无数颂扬西湖美景的诗篇。比如白居易的《杭州回舫》: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苏轼的《夜泛西湖》: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诗人笔下的字里行间,全都满溢着对西湖的眷恋,而这些诗人本身,也都是西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在西湖申遗成功后不久,杭州市政府立即承诺,将继续坚持“六个不变”――“还湖于民”的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继续免费开放;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占用。应该说,这样的政府立场,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主张,更是西湖申遗成功的重要因素和保障。

和很多地方在申遗前耗巨资,成功后进行商业开发,企图把景区变成摇钱树不一样的是:西湖就像坡所描写的那样,总是以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心态面对一切。早在2002年,西湖就成为中国唯一不收门票的5A级景区,但是,日常的维护、保洁、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费用,每年却增加了亿元左右。在这一思路下,来杭州的游客却在几年内翻了许多番,旅游收入更是增加了很多。同时,从拆除高墙深院到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西湖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也得到了大力加强。

保护、开发、公益,一直是文化遗产难以理顺的关系。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最终会陷入恶性循环。以丽江为例,作为世界遗产,丽江曾经因为过度的商业开发而受到质疑。

或许,本次西湖的申遗成功和西湖的保护模式,更应该被当作一个给人以启迪的事件――西湖是一个自然湖,更是一个人文湖,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历史的原真性。可以说,西湖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审美实体之一,是自然美与人文美完美结合的典范。而它的申遗成功,则是世界对中国文化深层次认同的最好例证。正所谓我们的文化,世界的遗产。

上一篇:非洲野生动物保护手记 下一篇:千瀑武功山:天上草原里的百年活灵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