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公堤(西湖梦寻.卷三)

时间:2022-05-23 01:23:37

杭州有西湖。颍上亦有西湖。皆为名胜,而东坡连守二郡。其初得颍,颍人曰:“内翰只消游湖中,便可以了公事,”

秦太虚因作一绝云:“十里荷花菡萏初,我公身至有西湖。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亦无。”后东坡到颍,有谢执政启云:“入参两禁。每玷北扉之荣;出典二帮,迭为西湖之长。”

故其在杭,请浚西湖,聚葑泥,筑长堤,自南之北,横截湖中。遂名苏公堤。夹植桃柳,中为六桥。南渡之后,鼓吹楼船,颇极华丽。后以湖水漱啮,堤渐凌夷。入明,成化以前,里湖尽为民业。六桥水流如线。正德三年,郡守扬孟瑛辟之。西抵北新堤为界,增益苏堤,高二丈,阔五丈三尺,增建里湖六桥,列种万柳。顿复旧观。久之。柳败而稀,堤亦就圮。

嘉靖十二年,县令王令犯罪轻者种桃柳为赎,红紫灿烂,错杂如锦。后以兵火,砍伐殆尽。万历二年,盐运使朱炳如复植杨柳,又复灿然。迨至崇祯初年,堤上树皆合抱。太守刘梦谦与士夫陈生甫辈时至。二月,作胜会于苏堤。城中挂羊角灯、纱灯几万盏,遍挂桃柳树上,下以红毡铺地,冶童名妓。纵饮高歌。夜来万蜡齐烧,光明如昼。湖中遥望堤上万蜡,湖影倍之。箫管笙歌,沉沉味旦。传之京师,太守镌级。

因想东坡守杭之曰。春时每遇休暇。必约客湖上,早食于山水佳处。饭毕,每客一舟。令队长一人,各领数妓,任其所之。晡后鸣锣集之。复会望湖亭或竹阁,极欢而罢。至一、二鼓。夜市犹未散,列烛以归。城中士女夹道云集而观之。此真旷古风流。熙世乐事,不可复追也已。

【作者简介】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山阴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7),卒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张岱出身于仕宦家庭,早年过着丰衣足食、呼朋唤友、斗鸡走马的奢华生活。明朝灭亡清朝取而代之后,张岱的生活也发生了逆转。从此避居山中。开始过一种布衣蔬食的平民生活。

【注释】

菡萏:荷花。

葑:芜菁。

圮:毁坏,坍塌。

:附耳在外的鼎。

镌(juan):官吏降级。

晡:申时,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三点至下午五点。

【赏析】

这是一篇描叙苏公堤变迁的游记佳作。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记述。一、二段借诗从侧面描绘了颍水的总体风貌。开篇,交代当年坡在杭州、颍州管理二郡的美好时光,为下文抒写坡在杭州的逍遥生活作铺垫。三、四两段记叙苏堤几朝几代的变迁,“南渡之后,鼓吹楼船,颇极华丽”以下几句。写西湖之景。突出当年西湖景色的繁丽诱人。这秀丽的湖景引来历朝郡守县令太守对它的修缮,这使人不禁联想起当年坡在西湖的风雅生活,第四段比较具体描绘太守刘梦谦与士夫陈生甫等人在万历二年二月“作胜会于苏堤”,“城中挂羊角灯、纱灯几万盏,遍挂桃柳树上,下以红毡铺地,冶童名妓,纵饮高歌。夜来万蜡齐烧,光明如昼。湖中遥望堤上万蜡,湖影倍之。箫管笙歌,沉沉昧旦”的盛况。结果乐极生悲,消息传到京城,竟然使太守受到了降级的处分。可见西湖景致所具有的致命诱惑。第五段回想起坡在杭州当太守的日子,春天的时候每次遇到休假闲暇,坡一定会邀约客人到西湖上去,在湖上某个山水佳处吃饭,饭后让每个客人乘一条小舟,各领几名歌妓,随着湖水飘荡。下午又鸣锣召集湖里的客人,又到望湖亭或竹阁里嬉闹,极欢才散。至“一、二鼓”时才“列烛以归”,结果招来“城中士女夹道云集而观之”,形成当时杭州城里一道令人艳羡的风景线,成就了一段“旷古风流”。作者对西湖的景物描写,点面结合。层次清晰,色彩如画,宛若在眼前。

综观全文,作者对西湖的叙述,略中有详,重点突出。联想、比喻、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等多种手法的参差交错、灵活运用,使西湖的美丽景观更加令人神往。文章文笔简练,寓情于叙事写景之中。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无限怀想之情。

【练习】

1 解释下列词语,

①漱啮:

②凌夷:

③迨至:

④熙世:

2 作者记叙历朝历代的杭州地方官对西湖的修缮,用意何在?

3 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城中挂羊角灯、纱灯几万盏,遍挂桃柳树上,下以红毡铺地,冶童名妓,纵饮高歌。夜来万蜡齐烧,光明如昼。湖中遥望堤上万蜡,湖影倍之。箫管笙歌,沉沉昧旦。”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参考答案】

1 ①漱啮:指湖水侵蚀。②凌夷:被湖水冲垮。③迨至:等到。④熙世:兴盛的朝代。

2 从侧面很好地烘托渲染了西湖的美景是多么令人无法割舍。

3 略

上一篇:六一泉(西湖梦寻,卷三) 下一篇:定国公园 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