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现状

时间:2022-10-18 10:50:07

浅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现状

【摘 要】我国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存在不少亟待改进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制建设,尽快完善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制定一系列相配套的法规规章,加大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

【关键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174-01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起步较晚,1984年12月中国消费者协会由国务院批准成立之后,各省市县等各级消费者协会相继成立。中国消费者协会于1987年9月被国际消费者组织联盟接纳为正式会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和法规,形成了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组成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使消费者权益得到了法律的保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显得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消费者权利范围过于狭小

权利是保护消费者的基本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至第十五条赋予消费者享有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结社权、获知权、 受尊重权和监督权九项权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销方式的变化,特别是网络经济的出现,仅仅九项权利已不足以保护消费者,这里面非常突出的是消费者的隐私权。隐私权虽受民法保护,但在消费关系中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个人隐私的内容,经营者未经允许,为了谋利擅自泄露消费者个人隐私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有必要将隐私权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规范的范围。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规定的权益种类不够全面以外,已有的权益种类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扩大其内涵,例如,关于消费者的求偿权,就应将消费者的精神损害赔偿纳入求偿权的范围。

二、消费者维权成本过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六章第三十四条规定: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五种途径解决: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讼。但由于法律对解决争议中遇到的程序性费用负担问题没有明确规定,因而使消费者维权成本加大。另一方面,维权机关或部门维权积极性不高,办事效率低下,常常高额收费、违规收费;中介、服务组织或个人也经常对消费者实行高额收费也导致消费者维权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金钱。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方式不够完善

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式包括民事保护和行政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通过规定消费者权利、生产经营者义务、民事赔偿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等方式对消费者进行保护。在消费者权利保护方面,有些权利保护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例如,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受到损害时,需要经过比较复杂的程序才能获得赔偿,在求偿过程中承担较高的风险。在生产经营者义务方面,缺乏强制召回制度的规定。民事赔偿责任方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充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行政保护是履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关于行政保护制度的规定主要有第 28条、第34条和第 50条。这些规定明确了在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调解解决消费纠纷和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三个主要方面的行政作用,体现了政府领导下,以一个部门为主,多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行政保护构架。但是,没有明确规定行政机关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调查手段;没有规定行政执法机关对假冒伪劣产品的强制停止销售措施,如强制退出市场、强制经营者召回缺陷商品等措施。这些措施的缺失弱化了打击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力度。

同时,消费者提讼保护其权益,现行诉讼制度不利于消费者。例如,消费者协会不具有诉讼主体的资格,消费诉讼主要由消费者个人提起,使单个消费者必须直接面对强大的产品经营者;《民事诉讼法》 规定的“谁主张,谁举证” 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也往往使消费者在消费纠纷中处于弱者地位。

四、消费赔偿的请求主体有待扩展

现行法律规定,请求赔偿主体只能是消费者。这使单个消费者不得不直接面对强大的经营者,处于严重的弱势地位。在“东芝笔记本电脑赔索案”中,由于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没有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的诉讼主体资格,而美国法律规定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的诉讼主体资格,导致日本东芝公司对中、美两国消费者“东芝笔记本电脑赔索案”的处理结果迥然不同。

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许多学者早已指出并呼吁尽快修改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许多省级人大常委会则启动地方立法权,制定地方性法规予以拾遗补缺,尽可能地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其中显著可陈者,如《四川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条例》规定了消费者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又如《上海市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条例》规定了消费者的隐私权,还有许多地方性法规将消费主体明确定位为单位和个人。地方的立法权是有限的,还不足整体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但地方性法规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有益探索,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提供了有益的素材和经验。进一步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制建设,尽快完善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制定一系列相配套的法规规章,加大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为消费者放心消费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修订完善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迫切。

上一篇:中华法系社会语境之考察 下一篇:试论刑事被害人国家赔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