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使用问题

时间:2022-10-18 10:42:59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使用问题

摘要:药物不良反应作为临床用药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主要包括药物副作用、继发性反应、特异性反应、毒性、过敏反应等。而抗菌药物属于常用用药,涵盖抗结核类、抗真菌类、抗生素类及中药制剂类,其中抗生素类应用最为广泛,数量、品种最多,在临床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易出现不良反应(包括固定型药疹、过敏性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等过敏性反应及再生障碍性贫血、胃肠道反应等,若处理不及时,易诱发患者死亡。由此可见,强化临床用药监督,坚持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以抗生素为依据,深入探究其不良反应及合理使用问题,旨在指导临床实践。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合理使用

据有关调查发现,国内每年大约有20万人因药品不良反应而死亡,故合理应用抗生素显得尤为重要[1]。在临床上,抗生素类药物的应用十分广泛,可直接作用于细菌感染及传染病扩散,但此类药物在应用的过程中易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从抗生素类药物自身概念出发,基于低浓度下对人体生命物质具有控制与灭菌功能,药物作用广泛(约100种)[2]。由此可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必须要从细菌、人群、病情种类等各个方面出发,坚持合理分配与用药,可实现消灭病原体、控制疾病目的。笔者以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使用问题为研究论点,现综述如下。

1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1.1 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毒性反应主要是指药物对人体各组织(或器官)造成直接损害,引起机体生理改变(或生化机能病理改变),与给药持续时间、剂量等因素有关。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①肾脏毒性:多粘菌素类、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等抗生素易诱发肾脏损害,;②对神经系统的毒性:氨苄西林、青霉素G等容易诱导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而四环素、青霉素等易诱发精神障碍,四环素、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可诱发前庭神经毒性反应,多粘霉素类、链霉素、氯霉素等可引起眼部调节适应功能障碍;③对血液系统毒性:大剂量应用青霉素可引起凝血机制异常,氯霉素可诱发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与再生障碍性贫血;④肝脏毒性:大剂量应用四环素易诱发浸润性重症肝炎,而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等易升高转氨酶,两性霉素B、四环素、链霉素则可诱发肝细胞型黄疸;⑤胃肠道毒性:口服青霉素类、四环素等药物极其容易出现胃肠道反应;⑥免疫系统毒性:对机体免疫系统存在毒性作用的药物主要包括头孢噻吩、两性霉素B、氯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等;⑦心脏毒性:大剂量链霉素、青霉素易诱发心脏毒性反应,而林可霉素可致心律失常[3]。

1.2 过敏反应

抗生素诱发的过敏反应多因药品中可能伴有杂质或分解、氧化、降解、聚合产物刺激机制体内所致。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溶血性贫血:多归属于Ⅱ型变态反应,譬如氯霉素、头孢噻吩易诱发血小板减少,和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易诱发溶血性贫血;②过敏性休克:多为Ⅰ型变态反应,主要因给药途径所致。譬如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易诱导此类反应;③过敏反应:多为Ⅳ型变态反应,譬如经常接触青霉素或链霉素,往往在3-12个月内出现;④未分型过敏反应:多表现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皮疹、日光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红皮病、多形性渗出性红斑、固定性红斑等,链霉素、青霉素类、林可霉素等易发;而链霉素、青霉素类等易引起内脏病变;⑤血清病、药物热:归为Ⅲ型变态反应,往往于给药第1-2周内显现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关节痛、发热、肠局部坏死、胃肠道黏膜溃疡等[4]。

1.3 二重感染

通常在正常状况下,腔道黏膜表面与人体表面寄生着大量的细菌与真菌,基于其存在下维持机体微生态系统平衡。而当长期(或大剂量)应用抗菌药物后,易杀死正常寄生的敏感菌,促使耐药菌与不敏感菌逐渐增殖,外来菌易侵入,转变为致病菌时容易引起二重感染。在临床上,其主要表现为肺炎、肠炎、尿路感染等。

1.4 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主要是指部分患者应用药物后出现与药物作用相反的反应,与患者遗传性酶系统丧失密切相关。譬如当两性霉素B、氯霉素侵入体内后,可通过红细胞膜侵入红细胞,诱导血红蛋白进展为变性血红蛋白,酶系统正常者应用上述药物后无明显反应,而针对存在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而言,应用该药物后易出现变性血红蛋白症。

1.5 联合用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

在临床上,必要情况下需联合用药,而因药物间存在相互作用,故易诱发(或加重)药物不良反应,多体现在六个方面:①与抗凝药合用:氯霉素、头孢菌素类对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具有抑制作用,易延长后者半衰期与凝血时间;②与心血管药物合用:四环素、红霉素对地高辛代谢具有阻滞作用,合用时可提高后者血药浓度,诱导地高辛中毒;③与降糖药合用:氯霉素与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合用时,易阻滞后者代谢,延长半衰期,引起急性低血糖;④与茶碱类药物合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对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可增加茶碱血药浓度;⑤利尿剂合用:呋喃苯胺酸类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合用时,可增加耳毒性;⑥与其他药物合用:制酸剂与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可降低抗生素吸收。

2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合理应用抗生素对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需注意以下五点:①掌握抗生素药理作用,明确其不良反应。严格把控用药指征与适应证,了解其给药途径、剂量及抗菌谱;②规范新品种与昂贵抗生素的应用。禁止昂贵新品种抗生素滥用,避免产生耐药菌。在临床上,若一线抗生素可解决实际问题,则禁止应用二线或三线抗生素;若感染无法控制,可考虑应用新品种(或昂贵)抗生素;③禁止盲目更换抗生素。在临床工作中,当某种抗生素疗效欠佳时,需全面分析药物剂量、用药时间、给药途径等是否存在不当;④老年人、新生儿、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通过肾脏排泄、肝脏代谢且毒性相对较大的抗生素;⑤严加控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尽可能地避免在粘膜、皮肤等局部应用,预防过敏反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为预防及减少不良反应,应积极构建药品不良反应检测报告机制,坚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保管药物,不断提升用药的合理化水平,从而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段霞,芦萍,宋曼华,等.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使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3(26):15-15.

[2]黄晶.甲硝唑的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使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2(33):8188-8189.

[3]李菁,李红.谈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问题[J].北方药学,2013,24(04):108-108.

[4]都艳军,李联营.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14,24(12):20-23.

上一篇:轻中度高血压应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方... 下一篇:完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4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