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果浅探

时间:2022-10-18 10:20:57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果浅探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通过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分层次教学,及时课后反思大大提高了化学课堂效率。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习兴趣;情感教育;分层次教学

Abstract: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idea,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democratic and harmoniou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 hierarchical teaching, timely reflection after class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hemistry class.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interest in learning; affective education; hierarchical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内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道是“即知即行,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课堂教学研究的复杂性不仅在于所要研究的问题是无穷无尽的,而且在于课堂教学研究的成果水平也是无止境的。

一、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学好化学。初中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总是存在好奇心。所以,教师要注重上好第一节化学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课件,认真备课,在设置许多问题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提问。

论语中写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 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同样“乐学”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二是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如:在讲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的第一节课时我们并不急于上新课,而是演示一组有趣实验:如“魔棒点灯”、“清水变果汁”、“白纸显字”、“烧不坏的手帕”等,通过使学生感知这些神奇的变化,动脑(问题的实质)、动口(描述实验现象)从而达到引发、调动、培养、 激发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为后边的化学教学奠定基础。

二、通过情感教育,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这样,学生才会爱其师而好其课,从而大幅度的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做到这一点?

2.1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和实际生活密切相联系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一个优秀的化学教师要努力做到具有亲和力,表达流畅清晰,思维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善于组织协调。教学行为上应该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明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在化学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培养创新品质,例如,学了酸的性质,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家采用多种方法处理水壶垢,教学生如何制肥皂并与买的肥皂进行比较,最后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样,对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是非常有益的。此外,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还要传播人生的信念,力争做一个热情、期望、值得信任的教师。 教师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

2.2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的应用,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和有用。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学生是发展的人,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可以获得成功。同时,还要承认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有个性差异性,肯定会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均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得以解决。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不是一个单纯的学习者,是一个完整的有着丰富个性的人。有效教学活动中,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舞台。由于学生受不同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心理世界,具有独特性。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由于每个学生均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愿、情感、价值取向和知识基础。教师只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受、自主观摩、分析和思考探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三、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分层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在实际化学教学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的分组、分层教学,这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主要根据成绩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即A、B、C三个组。A组为优等生组,B组为中等生组,C组为困难生组,并向学生说明,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C组的同学可以向B组递进,B组的同学可以向A组递进,互相激励、互相竞争,向上递进、共同进步。教师要做好分组后学生的思想工作,防止因分组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鼓励C组学生,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课外辅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都会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设计等花费大量的心思,然而再详细的教案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在化学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总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如果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就会稍纵即逝,造成遗憾。因此,课后反思尤为重要,写好课后反思对提高教学效率非常有益。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是靠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8

[3] 孔企平.谈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J/OL]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解析 下一篇:解读大比例尺数字化地形图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