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荨麻疹45例临床疗效研究

时间:2022-10-18 10:16:17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荨麻疹45例临床疗效研究

【摘要】 目的:探析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90例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取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施治,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给予依巴斯汀和维生素C片口服。两周为一个疗程,共三个疗程,对比分析两组疗效及复况。结果:经过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中医辨证分型; 荨麻疹

中图分类号 R758.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4-0062-02

doi:10.14033/ki.cfmr.2015.34.026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过敏性皮肤疾病,其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消退后往往不留痕迹,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为特征。目前,临床治疗用药多而复杂,西医治疗主要是以抗组胺类药物为主,对于病情顽固难治的患者,多与激素类药物、抗凝剂、免疫调节剂联合使用[1],虽然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多为对症治疗,难以根治,且常易反复发作,缠绵不愈,副作用明显。中医治疗荨麻疹具有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疗效明确、副作用较少、复发率低等优点。笔者通过对45例荨麻疹患者采取中医辨证分型施治,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荨麻疹的患者90例,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荨麻疹的诊断标准,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8~76岁,平均(44.2±7.8)岁,病程7 d~2年,平均(0.6±0.2)年,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7~77岁,平均(43.5±7.4)岁,病程6 d~1.6年,平均(0.5±0.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皮肤病学与性病学》制定西医诊断标准:突然发作,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斑块,境界清楚;皮疹时起时落,剧烈瘙痒,发无定处,退后不留痕迹[2];病程持续时间小于3个月者为急性荨麻疹,病程大于3个月者为慢性荨麻疹。参照《中医外科学》制定中医证候诊断标准,(1)风热犯表:风团色鲜红,遇热瘙痒加重,得冷减轻,或风团处有热感,伴有发烧、恶寒、咽喉肿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2)风寒束表:皮损色苍白,遇冷或风吹加重,或遇风发作,得热减轻,口不渴,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浮紧。(3)胃肠湿热或脾胃不和:风团色红或淡红,瘙痒剧烈,发作时伴腹痛,大便秘结或泄泻,甚至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4)血虚受风:风团反复发作,连续数月或数年,多见于午后或入夜加重,神疲、头晕、腰酸、失眠多梦等,舌淡,苔薄,脉沉细[3]。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本组患者给予患者依巴斯汀和维生素C口服。依巴斯汀(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119;生产企业: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次/d,10 mg/次;维生素C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33121H903;生产企业:浙江瑞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3次/d,0.28 mg/次。两周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停药1年后进行随访观察,统计患者治疗效果及复况。

1.3.2 治疗组 本组患者采取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施治。荨麻疹中医分型为四型,(1)风热犯表证:多见于急性荨麻疹。治以清热止痒、疏风解表为主。方用荆防方加减:荆芥、防风、生地、地肤子、浮萍各15 g,丹皮、银花、牛蒡子各12 g,黄芩、僵蚕、薄荷、蝉蜕各6 g。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15 g,枳实20 g;口渴者加天花粉30 g,玄参30 g;瘙痒剧烈者加夜交藤30 g,白蒺藜20 g。(2)风寒束表证:多见于寒冷性荨麻疹。治以解表散寒,疏风止痒。方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麻黄6 g,桂枝6 g,白鲜皮、白芍、丹参各15 g,荆芥、防风、杏仁、僵蚕、丹皮、干姜皮、陈皮各10 g。瘙痒剧烈者加地龙15 g,乌梢蛇15 g,寒甚者加肉桂15 g,附子15 g。(3)胃肠湿热证:多见于慢性荨麻疹。治以健脾燥湿、祛风止痒。方选平胃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陈皮、苍术、生白术、厚朴、半夏、黄芩、荆芥、防风、苏叶梗、枳壳各10 g,葛根、苦参各15 g,黄连、炙甘草各5 g。有恶性呕吐者加藿香10 g,茯苓20 g,佩兰10 g;大便溏稀者加炒山楂和薏米各20 g。(4)血虚受风证:多见于慢性荨麻疹。治以疏散风邪、滋阴养血为主。方用当归饮子加减:熟地黄15 g,当归12 g,白芍、川芎、荆芥、防风、升麻各10 g,何首乌、夜交藤、茯苓、生地各20 g。偏于血虚者加何首乌15 g,鸡血藤30 g,偏于气虚者加生黄芪30 g,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20 g,合欢皮30 g。以上方药水煎服,煎药前先将药物浸泡30 min左右,头煎加水500 ml,煎至200 ml温服,二煎加水300 ml,煎至150 ml,将两次煎出的药液合并温服,1剂/d,2次/d,早晚餐后服。两周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并告知患者忌食海鲜、油腻、辛辣等食物,停药1年后进行随访观察,统计患者治疗效果及复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指数=(治疗前总评分-治疗后总评分)/治疗前评分×100%。痊愈:皮疹消失,无瘙痒,疗效指数100%;显效:皮疹消退大部分,瘙痒明显减轻,70%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复况比较

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治疗组患者随访44例,复发6例,复发率为13.64%,对照组患者随访42例,复发14例,复发率为33.33%,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有嗜睡4例、口干2例,均能坚持治疗。

3 讨论

荨麻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病因[4],治疗较为困难。该病治疗方法较多,但是均不能达到满意疗效。目前常用的抗组胺药治疗,只是针对慢性荨麻疹病理过程进行治疗,并未对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调节,因此只能达到临床控制症状,而不能预防复发的目的[5]。

荨麻疹属于祖国医学“瘾疹”、“风疹块”、“赤白游风”等范畴。病机主要责之于“风”。风之所生,主要由于卫外不固,或因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表,或因阴血不足虚风内生。即因虚而病,且多为血虚或气(阳)虚或气血两虚。即使初病不虚者,病久也必耗伤气血而致虚。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从外而入;阴(血)虚燥热,风从内生。风为阳邪,其性善行而数变,风邪入中或阴虚风动,郁于肌腠之间,风邪结于肌表,则使风邪久羁不去,故风团时隐时现,顽固不愈。病久必致郁热内结,使病情更加错综复杂[6]。

笔者认为,风邪是荨麻疹发病的关键因素,贯穿于各证型及病程的始终,痒自风而来,止痒必先疏风,所以祛风是最重要的,荆芥与防风是治疗荨麻疹的最基本祛风药。风邪不独伤人,多依附于其他病邪致病。故荨麻疹的发生单纯因风邪引起者鲜见,多为风热、风寒或风湿热所致。因而,临证遣药组方,当需针对风邪的兼夹而配伍相应的药物。另久病多虚,亦需兼顾气血亏虚等证。

本研究所列四种证型为急、慢性荨麻疹常见证型,各证型紧紧围绕以上病机遣方用药,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张万义.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3):51.

[2]朱学骏.皮肤病学与性病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20-121.

[3]李日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93-194.

[4]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13.

[5]王中永,邱会芬,安荣贞,等.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及血IgE变化[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23(4):361-362.

[6]邓国柱.宁血健脾疏风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23.

(收稿日期:2015-08-10) (编辑:何玉勤)

上一篇:舞蹈与体育的互融性发展趋势 下一篇:浅析卡夫卡的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