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赏识理念,关注生命本性

时间:2022-10-18 09:23:06

运用赏识理念,关注生命本性

摘 要: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赏识教育”作为众多教育方法之一,以其自身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乃至必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诸多教师与家长的认同。本文针对赏识教育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问题,着重围绕学生自赏、教师他赏两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

关键词: 教学管理 赏识教育生命本性

“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为给人表扬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它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做起事来心情愉快,干起事来有劲。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同时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笔者认为“赏识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的教育;是让家长、教师与孩子生命和谐、两代人成为朋友而共同成长的教育;是家长和教师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欢乐中学的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家长和教师日日赞叹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因此,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我们应积极运用赏识教育,关注生命本性。

1.拥有自信,自我赏识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一个人在看到自己缺点的同时,还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反之也一样。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那他就缺乏起码的自信。试想,一个没有自信的人能取得成功吗?然而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却总是以过高的标准要求学生,让我们的学生时时生活在“挫折”的阴影之中,并刻刻感到“失败”的痛苦。“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证明,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信度越大,成就就越高。教师最重要的作用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唤醒学生的自信。笔者曾看过一篇文章中写了一个孩子三次被抛弃后心灵的哭泣:他接到一个三类学校的录取通知后,父母脸上从此没了笑容。他感到父母抛弃了他;在学校,在教师一句又一句“你怎么这么差”的声声训斥中,他感到教师抛弃了他;当他好不容易考了一次好成绩,却被教师、家长、学生怀疑是作弊的,他终于感到生活中的最后一丝希望也没有了,从此他便一蹶不振。设想,如果家长、老师、同学平时对后进生多一些关爱、多一些信任、多一些赏识,这位学生也不至于堕落。因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充分地相信学生,赏识学生,从而让他们拥有自信,学会自我赏识;让他们觉得自己在家长、老师、同学的心目中的价值,燃起其对知识的渴望,激发其浓厚的兴趣,进而不断探索、创新。

2.积极肯定,赏识学生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怎样地赞美他。实事求是而不是夸张的赞美,会使对方的行为更增强一种规范。”赏识他人,便是对他人生命价值的肯定。著名赏识教育专家周弘,正是利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帮助其女儿周婷婷克服聋哑给学习、生活带来的不便,使其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念,最终成为一名身残志坚的留美博士生。在教育过程中,笔者以为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来体验赏识教育带来的魅力:

2.1承认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对个体间的差异,我们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张扬他们的优点,用显微镜去关注他们的缺点。笔者曾有位学生叫张兵,平时上课不听讲,做的课堂作业都是错的,家庭作业要么不做,要么说丢在家里。于是笔者多次找其谈心,诚恳地帮他指出错误,鼓励他改正,积极挖掘他身上的优点,同时注意不在其他学生面前指责他,提高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一段时间后,他的学习明显有了进步,不懂的作业也敢请教教师、学生了,有时还主动与学生一起讨论。学习成绩由原来每次“大红灯笼高高挂”一跃为次次考试“优良”。由此可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承认并正视学生的差异,实施因材施教,面对后进生时不能歧视,要用赏识教育的手段,让他们得以健康发展。

2.2营造氛围,提供表现平台。

在许多教师、学生的潜意识里,只有那些成绩突出,听教师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一些被视为后进生,由于长期受教师、家长、学生的“关注”,造成这些学生身心的畸形发展,甚至感到学业无望而破罐子破摔。对于这些学生,教师的当务之急是消除他们的自卑、自怯的心理,呼唤他们业已麻木的心。教师课堂上不妨打破种种条条框框,如“发言坐着回答”、“制定师生诚信制”等;在语言上多说鼓励性的话,如“你真行”、“你想得真周到”、“你的这种方法很有创意”,等等。这样,他们在这种“煽情式”的赏识性的话语中,便会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于是“让我试试”、“我准行”、“看我的”,种种争先恐后的场面便精彩纷呈起来。

2.3转变角色,实施多元评价。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要的语文学习方式;教师要扮演好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服务性角色。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古人尚且知道,我们相信教师也一定不乏其识。教师要走下知识权威的“圣坛”,把自己融合到学生的群体中,让学生在教师面前敢想、敢说、敢做,让他们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发展自己。评价学生“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状态”。因此,教育学生时要多赏识他们的行为过程,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多赏识他们的行为结果,规范并强化他们的行为;多赏识他们行为中的情感,感化他们的内心世界。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实施赏识教育,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发挥;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耐挫力;能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发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获得自我教育的能力。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教师只有充分赏识每一位学生,才能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才能让孩子的童年更加快乐健康。

上一篇:科学探究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下一篇:清除社会的负面影响是德育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