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减刑、扩大假释的必要性分析

时间:2022-10-18 08:55:28

限制减刑、扩大假释的必要性分析

马瑞娟

摘 要:减刑、假释制度是两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变更方式,是教育刑理论的产物,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减刑为主、假释为辅”的刑事奖励模式,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行刑制度的弊端日益突出。通过对减刑、假释功能之优劣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假释比减刑更能实现刑罚的目的,限制减刑、扩大假释是一种必然。

关键词:减刑;假释;假释为主、减刑为辅

一、减刑、假释功能评析

(一)减刑的功能评析

所谓减刑是指对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立功表现的罪犯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它的功能表现在:

1、调动和促进罪犯积极改造。

对于真诚悔改并达到法律规定程度的罪犯适当减刑,可以对罪犯产生持续的正向刺激从而有利于鞭策其自律自励、激扬其努力改造的内在力量;同时,由于减刑与否取决于罪犯的改造优劣,可以向罪犯昭示这样一种信息:开启狱门的钥匙就在你们的手中,由罪犯自己来决定出狱的时间。这样,基于对自由的渴望,每个服刑的罪犯都会积极努力的改造,以争取减刑的奖励,得以提前出狱。

2、稳定监管改造程序。

罪犯入监服刑之初,普遍存在着心灰意冷、混刑度日的心理,对前途没有任何信心和企望。漫漫的刑期使得罪犯很难有接受教育改造和劳动改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缺乏罪犯主观能动性的改造工作很难达到刑罚执行的预期效果。减刑则为调动罪犯接受改造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和客观上的可能。通过减刑的实施,使罪犯看到自己原判的刑罚和刑期都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于是在争取减刑的这样的简单明了的愿望驱使下,罪犯也不得不努力向减刑的条件靠拢,使罪犯接受改造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了,这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

(二)假释的功能评析

假释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部分犯罪人,在执行一定刑罚之后,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的将其提前释放的制度。笔者认为假释的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鼓励受刑人悔改向善

一般来讲,在狱服刑的犯人都有一个强烈愿望:提前出狱。依据监管措施、法律规定及其他客观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最稳妥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假释。而要获得假释,就必须认真改造,遵守监规,努力学习,真诚悔改,积极创造条件。假释的促进犯人悔改向善的功能就通过犯人期待假释并从而为此努力争取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假释促进犯人悔改向善这一功能在其历史发展中一直是其核心功能,也是其存在的基础。

2、建立受刑人复归社会的桥梁。

这一功能给假释赋予了新的内容,刑罚的特殊预防目的就在于使犯人再社会化。然而,受刑人因长期在监内服刑,与社会隔绝,在刑期届满时,突然放归社会,开始时必有种种不适和各种困难。要使受刑人适应社会,应有一个过渡措施,假释无疑具有此项功能。因为假释考验期中,犯人受到帮助、指导,同时也受到管束或考验,此有利于解决犯人初入社会的不适和困难。假释这一功能在西方备受恩宠,并得以发扬光大,在我国却未得到应有重视。有学者呼吁“改变我国假释制度低效运用因而假释率低的现状并为我国目前颇多弊害以刑满释放为主途的出狱方式向以假释为主的出狱方式的转变提供观念基础。”其实质是倡导重视假释的“建立受刑人复归社会的桥梁”这一功能。

3、有利于刑罚目的实现,促进社会的稳定。

刑罚不再仅是惩罚犯人的手段,其愈来愈成为教育、改造犯人即使犯人再社会化的手段。假释的促进犯人自新的功能,建立犯人复归社会的桥梁的功能,其宗旨只有一个:使犯人再社会化。很明显,假释也只不过是实现刑罚目的的手段。犯人能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对社会稳定是大有裨益的,尤其是假释考验期的设置,为社会的稳定设置了一道屏障。

4、贯彻刑罚经济性原则。

犯罪是社会疾患,社会向前发展,一方面必须积累财富,另一方面还要耗费财富治理犯罪,假释体现了行刑经济性原则。因为假释兼具有减少刑罚执行和不实际执行刑罚的特点,是一种极为经济的行刑制度,减少了狱政费用,也就降低了社会运用于这方面的成本。

二、减刑、假释功能优劣比较

(一)减刑功能优点及缺点

减刑的三大功能优点:1、缩短监内实际执行刑期,减少国家的管理和成本;2、经减刑刑满释放的罪犯无需社区矫正组织的管理和成本;3、对于经减刑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违法、犯罪,释放罪犯的国家机关所承担的责任风险小。

减刑的五大功能缺点:1、减刑裁定减少原判刑罚,不利于维护法院生效裁判的稳定性和法律的权威;2、实行“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重大立功表现”的奖励制减刑标准,是依据一时性表现获得奖励的低水平减刑标准,因此减刑的整体矫正质量低于不断努力最后才获得的假释;3、一旦获得减刑,所减的刑期即成为丧失法律威慑力的“过去完成时态”,心理上对己获得的减刑不珍惜。4、减刑人员刑满释放后,缺乏社区矫正组织的矫正、管理和帮助,突然成为无管束的危险自由人;在最易重新违法时期缺少国家和社会必要的关注和引导;5、减刑刑满释放人员没有社区矫正的过渡适应期,刑满释放后顺利融入社会重新做人的难度大,适应社会的过渡时间长而曲折。

减刑制度的三大功能优点,决定了我国过去选择以减刑为主的行刑制度。减刑制度的五大功能缺点,决定了减刑刑满释放人员的整体矫正质量低,重新违法、犯罪率高,减刑缺少预防特殊犯罪的功能。

(二)假释的功能优点及缺点

假释的六大功能优点:1、缩短了监内实际执行刑期,减少监狱的管理和成本;2、假释裁定不减少原判刑罚,有利于维护法院生效裁判的稳定性和法律的权威;3、假释标准高,只有长期接受监内矫正,经过一半刑期或者十年以上的不懈努力,才能最后获得假释,在争取难以获得的假释中,罪犯的整体矫正质量高于减刑;4、监狱、社区矫正组织在监内、外分工负责,矫正和管理工作覆盖原判全部刑罚期间。5、假释人员是刑罚没有执行完毕的罪犯,必须服从社区矫正组织的矫正、管理和帮助。在最易于重新违法、犯罪的释放前期,得到社区矫正组织的关注和引导;6、假释人员经过社区矫正的过渡适应期,假释考验期满后,容易顺利融入社会重新做人。 假释的二大功能缺点:1、假释需要社区矫正组织的管理和成本;2、对于假释期间重新违法、犯罪,释放罪犯的国家机关的责任风险大。假释的六大功能优点,决定了假释的标准高,假释人员的整体矫正质量、对社会的适应性、对其的法律威慑力等,都高于减刑刑满释放人员,所以假释人员的重新违法、犯罪率低,假释有预防特殊犯罪的积极功能。假释的二大功能缺点,影响了我国过去选择了以假释为辅的行刑制度。

三、综合结论

(一)从对罪犯造成的持续激励作用上看,假释优于减刑

在目前计分考核的模式下,罪犯减刑主要是根据其在刑罚执行中某个阶段表现的考核分数结果呈报,减刑制度由于缺乏善后制约力,这种仅凭一时表现就予以减刑的做法,不能有效防止罪犯在改造中可能产生的唯分是图,伪装改造的投机行为。尤其是某些罪犯到改造后期不能再减刑时,就失去了改造动力,立马卸下其原来积极改造的伪装,放松对自己的改造,得过且过,甚至有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对于这些人,减刑已经成为一种投机目的而不再是因他们人身危险性的减小而获得的一种奖励。较之分阶段、多次适用的减刑,假释制度的优势立马显现:犯人获得假释的机会只有一次,必须综合考察其整个改造期间,凭一时的良好表现要获得假释还不够,罪犯必须经过不间断的努力才能获得假释。因而与减刑相比,假释可以有效预防罪犯的投机心理,有利于罪犯持续的、积极的改造。

(二)从罪犯获得奖励后的改造效果上看,假释优于减刑

假释较之减刑具有良好的善后制约力,罪犯在减刑后又发现漏罪或重新犯罪或严重违规,应当说是对其前一段悔改表现的一种否定。减刑作为一种刑事奖励制度,其直接前提是罪犯人身危险性的减小或消除,也就是再犯可能性的减小或消除。如果罪犯的表现并不能证明其人身危险性减小或消除,对罪犯的减刑就失去了合理的前提,也就不能对其减刑。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我国的减刑缺乏善后制约力,即所减刑期的不可撤销,即使后来可以证明罪犯是伪装改造而获得减刑,或其在减刑之后为非作恶、甚至于犯罪,司法机关对其之前的减刑也不能予以撤销,只能把罪犯的新罪与前罪的余刑并罚。但假释则不然,假释具有撤销机制(也就是善后制约力),对假释犯会因其重新犯罪,发现漏罪或严重违规而对其假释予以撤销,把罪犯重新关回监狱。所以,罪犯对来之不易的自由被撤销的担忧时刻鞭策他们检视自己的行为,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保持良善,避免因违反法律规章制度而重返监狱,这对避免和减少假释犯的重新犯罪意义重大。

(三)从对法院造成的工作量来看,假释优于减刑

假释较之减刑可以减小对法院的压力由于减刑对同一个罪犯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和幅度内可以多次的减刑,也就意味着行刑机关在罪犯符合减刑条件时应多次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呈报减刑建议书,而人民法院对同一个罪犯的多次减刑也应多次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我国减刑的年适用率高达30%,几乎绝大部分罪犯都能得到减刑。人民法院在现阶段人员不足、任务繁重的情况下,这无疑是一个难以承受的工作量。与此相反的是,一次适用的假释将会大大减轻法院的工作压力,因为每个罪犯只有一次假释机会。而且,理论界正在激烈进行的“假释权到底是行刑权还是审判权”之争,“行刑权说”占了上风,届时把假释权划归给行刑机关,那么法院这部分的工作压力也将不复存在,人民法院就可以专心致力于繁重的审判工作,这也是司法资源的一种合理配置。

(四)从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综合管理和成本看,假释优于减刑

减刑、假释制度都具有减少监狱管理和成本的共同优点。但假释还有在监外将罪犯继续矫正成适应社会的新人,降低社会治安风险的独特功能。在现代社会,为降低社会治安风险,国家必须付出一定的管理和成本。国家在社区矫正中提前投入必要的预防性管理和成本,总比重新违法、犯罪给社会造成的各种损失和国家再追诉、再监禁的管理和成本要少。综合对比评价,实行假释制度,国家投入的综合管理和成本总体是合算的,实质是用提前投入的预防性管理和成本,换得社会治安风险的降低。实行减刑,国家在社区矫正投入的管理和成本少些,释放罪犯的国家机关责任风险小些,但是,减刑缺少预防特殊犯罪的功能,不利于抑制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增加今后其他国家机关的责任风险、综合管理和成本,增大社会治安风险,增加重新违法、犯罪给社会造成的各种损失。实行假释,国家在社区矫正投入的管理和成本多些,释放罪犯的国家机关的责任风险大些,但是,假释具有预防特殊犯罪的积极功能,有利于抑制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减少今后其他国家机关责任风险、综合管理和成本,降低社会治安风险,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给社会造成的各种损失,最终更有利于实现教育改造罪犯、预防犯罪的刑罚目的。

综合对比评价的结果,现阶段实行的“减刑为主、假释为辅”的刑事奖励政策已不符合新期监狱改造工作的需要,而且正是这种不合理的格局对监狱改造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随着社区矫正的发展,假释制度的优势也将日渐突出,实行“假释为主、减刑为辅”的刑事奖励政策也会成为一种必然。(作者单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但未丽.刑罚执行制度专题整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3] 王娜.论我国假释制度存在问题及完善[D].长春:吉林大学,2010.

[4] 刘冬.假释制度调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5] 孙洪成.我国减刑、假释制度的缺失和完善[D].长春:吉林大学,2010.

上一篇:浅析动漫衍生品的潜在力 下一篇:变革社会中的法律解释兼论司法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