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假释适用的扩大与限制

时间:2022-08-26 07:13:32

【前言】论假释适用的扩大与限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理论上的影响 1、限制假释与刑罚的目的相悖 刑罚的目的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阻止二次侵害,假释是对表现良好,确有悔改变现的犯罪分子执行一定时间的刑罚后的奖励,犯罪分子在经历了锒铛入狱,社会谴责后,思想上肯定会有...

摘 要:《刑法修正案(八)》自实施以来广受关注,有其进步的意义,但其部分规定仍存在不合理因素,假释的修改就是问题之一,限制了假释适用的范围是有悖刑法理念的。本文基于对修正案关于假释条文的规定,浅析假释限制适用的后果,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关键字:假释; 限制; 扩大

一、《刑法修正案(八)》关于假释修改的不合理性

《刑法修正案(八)》关于假释的规定表现在,一是将无期徒刑适用假释时的最低执行时期从10年提高到了13年;二是增加了法定不适用假释的范围,将"放火、投放危险物质、有组织的暴力犯罪"3种类型的犯罪纳入;三是增加了适用条件,将对假释后对所居住的社区的影响纳入假释适用的考虑范围,显然是对假释适用范围的限制,而修正案限制假释的适用存在以下不合理:第一、与假释制度的功能不符。假释是实现预防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曾指出假释的五大功能:1、激励功能;2、调节功能;3、回归功能;4、缓和功能;5、降低行刑成本。[1]可见假释制度的作用在监禁刑逐渐让位于教育刑的大趋势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二,与假释适用标准不符。假释制度适用的核心是犯罪分子在执行过程中的表现,这种评价是渐进式的,依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的变化,对刑罚的执行适当调整,而现在假释规定弊端非常明显:1、不利于犯罪分子的改造,当禁止适用假释的犯罪分子看到服不服从改造没有区别,假释就无法对他们思想产生激励作用;2、不利于犯罪人的再社会化,这些人本身社会危险性就高,再社会化难度大,他们更需要过渡阶段。[2]

二、限制假释的影响

(一)、理论上的影响

1、限制假释与刑罚的目的相悖

刑罚的目的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阻止二次侵害,假释是对表现良好,确有悔改变现的犯罪分子执行一定时间的刑罚后的奖励,犯罪分子在经历了锒铛入狱,社会谴责后,思想上肯定会有所波动,再加上监狱中的教育劳动,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较之于犯罪时有所减少,此时改变刑罚的执行方式正是罪刑法定的应有之义,限制假释的适用会使已经发生思想变化的恶犯罪分子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反映不了法律通过对行为的处罚事先思想改造的目的,使法律僵化。

2、与处罚的个别化不符

处罚的个别化历来为实证主义派所推崇,处罚的个别化之所以得以发展是因为其充分注重人是经验人而非理性人,犯罪人并不是天生的,造成犯罪的原因很多,犯罪侵犯的客体多样,因此制裁手段也不同,犯罪分子的处遇也应该有所区别,另一方面方面处罚的个别化也是保障人权的内在要求。假释通过在刑期未满时根据其表现及改造状况允许其返回社会,是处罚个别化的具体表现,若限制假释的适用,使改造程度不同的犯罪分子"共处一室",很可能造成"烟没戒掉,酒又染上"的情况,反而违背了国家设置自由刑的初衷。

(二)对实践的影响

1、犯罪分子改造难度加大,不利于其回归社会

"假释就是对行刑过程中显有成效的受刑人设定了一个作为能真正适应社会的新人的预备阶段,成为能适应较为复杂的社会生活的阶段或过渡期"。[3]假释限制适用,对绝大多数犯罪分子来说,通过假释回归社会的机会下降,假释成为"镜花水月",很难使滞留狱中的犯罪分子服从改造。同时过渡阶段的缺失会增加了重新犯罪的可能性,影响刑罚特殊预防功能的发挥。

2、增加了行刑机关的负担,造成其效率低下

监禁者,监视禁锢,这些活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方能实现。监狱的功能在于改造犯罪分子,而不仅仅是惩罚场所也是改造场所,要实现其惩罚职能很简单,只要将犯罪分子关进去就可以了,但实现其改造功能要使监狱中的犯罪分子处于流动的状态,才能防止他们之间的交叉感染。限制适用假释,就说明在司法实践中可能对已经符合假释条件额犯罪分子也不能附条件的释放,继续关押已改造好的犯罪分子只是无法律资源无意义的消耗,不仅收效甚微,还会使监狱更加捉襟见肘,人力物力无法满足改造的需要,无法监管改造那些真正的顽固型犯罪分子,使监狱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三、对我国假释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犯罪分子应当是适格的申请主体

法律规定假释的申请主体是刑罚执行机关,由它提出申请固然有合理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的钱权交易案件的曝光,刑罚执行机关的威信已岌岌可危,再来当前某些地区的执行人员职业素质专业知识确实不能适应其工作的要求,若仅由刑罚执行机关提请至少从现实情况来看,会对假释的适用产生影响。平等创造了司法和构成了司法,[4]假释是对犯罪分子处遇的变更,在一个可能改变命运的程序中竟然没有被决定着的参与,这是不可想象的。对犯罪分子来说他被排除在假释程序之外,其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他并没有处于法律上他应当有的地位。另一方面从刑法的目的看假释充分肯定刑罚的个别预防而轻刑罚的报应和一般预防的表现,[5]犯罪分子的参与刚好契合这一出发点,其性格行为会因时间环境的改变发生变化,监狱环境可能会将犯罪分子引入正途,可是物极必反。人是趋利避害的生物,也是最了解自己的生物,当犯罪分子也享有假释申请权时无疑会使其更加配合改造,想方设法达到予以假释的条件,如此假释程序启动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

(二)律师应当参与假释程序

有论者认为假释程序是行刑程序不具有可辩论性,且律师不参与假释执行过程,对犯罪分子的改造情况不了解,因此不建议将律师纳入假释程序中,但律师的职责不限于辩护。笔者认为假释中律师的加入基于以下理由(1)律师丰富的专业及实务知识。假释作为法律中的一项制度,其条件、程序纷繁复杂,导致有些犯罪分子即使达到假释的条件,很可能被某些执行机关的"暗箱操作"而丧失改变命运的机会,律师在假释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运用专业知识为那些符合条件的犯罪分子"保驾护航"。(2)犯罪分子所处的地位。假释是犯罪分子被剥夺自由一段时间后,为重归社会所做的努力,但这种努力的结果评判中,犯罪分子处于绝对被动的地位,"是死是活但由天命",再者假释是在关押一段时间后才能启动,犯罪分子在监狱中不能直接及时的知悉国家政策及法律变动,资源掌握的不平等,直接导致权利的配置不公平,犯罪分子的处境不应是其失去假释机会的原因,最后犯罪分子要求启动假释必然是因为他有所悔悟并为此做出努力,若确实达到假释的条件,但又未被批准,可能会造成犯罪分子对自己人格的否定,可能形成更恶劣的影响。律师的加入会使天平的倾斜不是那么让人无法忍受。(3)执行程序中的法制观念不足。近几年来,我国监狱中负面现象不断曝光,诸如"躲猫猫"事件屡次挑战法律底线,监狱成为人权忽视的重灾区,究其原因是因为执行机关对犯罪分子人权的忽视,人权是为人之基本,既然人权都难以实现,其他权利的实现及保障就更令人堪忧了。律师不是国家机关的对立面,也是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监督者,所以律师不仅应当参与到假释的申请程序,更应当纳入假释的审理程序。

参考文献:

[1]江必新.创新理念和制度 推动减刑、假释工作科学发展[N].人民法院报,2009-7-9.

[2]王强军.(《刑法修正案(八)》的理性思考[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179页.

[3]甘雨沛、何鹏:《外国刑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562页.

[4]皮埃尔.勒鲁《论平等》[M].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2页.

[5]杨正万.《被害人参与减刑假释程序思考》[J].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4期.

作者简介:滕阳云(1991-),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大学法学院2013级刑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浅谈衡水中学教育模式的认识 下一篇: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