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探析

时间:2022-10-18 08:17:02

高中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探析

[摘 要]高中是学生时代非常特殊的一段时间,这一时期的高中生既面临着高考的严峻压力,同时还经受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所带来的困惑和疑问。许多高中生在面对学业压力、同学关系甚至是青春期的萌动时都会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很好排解极有可能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实践证明,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对高中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中生;体育;心理;相互关系与影响

随着高中生课业负担的不断加重和高考压力的不断增加,高中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同时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我国现阶段的高中教育背景下,由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社会事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改善高中生的心理状态刻不容缓。教育部2004年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改善高中生的心理情况作出明确指导。

体育运动主要是通过在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产生高于平时的能量从而促进身体新陈代谢。而通过体育运动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解决心理亚健康问题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在实践中也得到了相应的证实。本研究着眼于高中生体育与心理的相互关系与影响,重点对高中生体育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出论述分析。

一、高中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中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能够极大地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体育运动对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如下几点:

1.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能够极好地调节情绪。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高中生通过体育运动,精力得到释放,压力得到发泄,这样给自身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和喜悦感能够有效地调控高中生的情绪,对改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高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形成人际关系的重点阶段。但是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内都很少关注高中生的人际交往问题,而只把精力投向了学生的成绩。通过参加体育锻炼,高中生的人际关系能够得到更好地协调和发展。

3.高中生体育锻炼还可以有效促进认知水平的进步。所谓认知水平指的是学生的反应速度、精力集中度和思维活跃度。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高中生在反应速度和集中精力上都相比于不经常参加锻炼的学生表现更好。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地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同时放松身心和大脑,让高中生能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学习。

4.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还可以有效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以及个人意识的形成。在对600多名高中生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可以在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思维能力上得到稳步提升,同时还可以使得性格更加开朗,由于高强度学习带来的疲劳感也能有效消除。同时,在体育运动中高中生能对自我表现做出一个评价,从而实现自我意识的建立。

5.高中生的体育运动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在运动中经常会出现困难和挫折,有时会出现挫败感,甚至还会受到伤病感到疲劳。但是这些都可以在运动中得到缓解解决,而在这一过程中高中生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加强和提升。

二、案例分析

1.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生体育与心理的相互关系与影响研究

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是无锡市四星级高中,本研究选取6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然后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运动情况观察后再对这些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测试,最终形成结论。

在体育运动干预前对该校学生心理情况进行的测试时,我们发现有8%左右的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28.58%的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具体表现为抑郁、烦躁、强迫症、偏执以及人际关系冷漠等。

在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的体育运动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自身健康,此外还有在保持体形、愉悦身心、放松压力等方面的诉求。而学生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则主要集中在跑步、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和健美操等项目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该校通过体育运动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的学生心理状态明显好转,心理疾病也都有效缓解。同时,通过对比研究,我们还发现,经常性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心理情况要远远好于不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学生。

2.某高中生体育与心理的相互关系与影响研究

某生是一个重点高中的高三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成绩一直很优异,但是在进入高三后成绩出现了大幅度地下降。在经过调查后,发现是由于学习负担加重造成的学习效率下降和心理负担过重所致。为改善这一情况,对该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体育运动干预。

在体育运动干预中,要求该生每天必须进行1小时体育锻炼,同时由专人对其锻炼情况进行跟进了解,同时疏导其心理问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后,该生的心理问题得到缓解,学习成绩也重新提高。这一实例证明了高中生参与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极大地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上一篇:“认知冲突”造就高效课堂 下一篇:渗透情感教育 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