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少多发性骨髓瘤的误诊

时间:2022-10-18 07:05:09

如何减少多发性骨髓瘤的误诊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导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异常增高的一种恶性肿瘤。目前是血液系统最常见的三大恶性疾病之一,发病率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居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第二位,好发于老年人。

MM进展缓慢,早期症状不典型,极易被误诊。很多患者早期辗转于骨科、肾科等其他科室,最终延误诊治。MM的临床表现繁多,主要有溶骨性骨病、贫血、肾功能不全、感染、出血、神经系统及高钙血症的相应症状。溶骨性骨病是MM最突出的临床特点之一,约75%的MM患者存在溶骨性骨病。大约2/3的MM患者因骨痛而就诊;20%~30%的患者出现高钙血症;80%的患者X线片显示骨骼异常(包括病理性骨折、弥漫性骨质疏松、溶骨改变)。但是仍有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可以急性肾功能不全作为首发症状,也可以反复呼吸道感染作为其特点等等,表现不一。

那么,在临床上如何早期识别MM,减少误诊呢?以下通过病例进行分析。

病例摘要

患者,男,57岁,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痛,呈酸痛,翻身困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腰部扭伤,予以外用膏药、理疗等治疗效果不佳,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2月前右手支撑身体时突发右上肢剧烈疼痛,伴活动障碍,就诊于我院骨科,行X线检查,发现右侧肱骨骨折,于骨科住院行右侧肱骨内固定术后出院。4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感觉减退,小便失禁,大便秘结,无发热、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等。患者无毒物、放射线接触史,无吸烟、饮酒史。父母兄妹均无肿瘤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

入院查体:血压120/70mmHg,神清,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骨、肋骨压痛阳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音。心率80次/分,律齐。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叩诊脐下呈实音。骶尾部位可见约4cm×4cm褥疮。双下肢无水肿,肌力0级,肌张力减低。双上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膝跳反射减低,病理反射未引出。

入院后辅助检查:血常规示WBC 6.07×109/L,Hb 48g/L,MCV 96.1fl,PLT 144×109/L,RET 2.3%;生化ALT、AST、TBIL、DBIL、IBIL正常,TP 118.1g/L,ALB 28.7g/L,GLB 89.4g/L,BUN 45.31mmol/L,Cr692.8μmol/L,URIC 597.3μmol/L,K+7.3mmol/L Ca2+2.81mmol/L,Na+131.4mmol/L,Cl―102.7mmol/L。尿常规尿蛋白25mg/dl,红细胞(高倍视野)7个/HPF。管型(低倍视野)2.74个/LPF。ESR 120mm/h。24小时尿蛋白定量103mg/24h。24小时尿量1300ml。

思考问题:该患者应继续做哪些检查,诊断思路是什么?最终诊断是什么疾病?

病例特点

(1)中年男性,缓慢起病;(2)主要症状:腰背酸痛4个月,2个月前右侧肱骨非外伤骨折,40天前双下肢无力,感觉减退,小便失禁;(3)体征:贫血貌,胸骨、肋骨压痛阳性,腹部叩诊脐下呈实音。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减低,感觉减退,双上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膝跳反射减低,病理反射未引出;(4)正细胞性增生性贫血、高球蛋白血症、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血沉明显增快。

诊断思路

患者存在以下问题:

1 正细胞性增生性贫血 完善相关检查,包括造血原料、肿瘤标志物、骨髓细胞学、免疫学、遗传学、骨髓病理学检查明确贫血原因。

2 患者腰背酸痛,双下肢无力,感觉减退,小便失禁,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减低,病理反射未引出,存在截瘫,病变定位在脊髓。2个月前右侧肱骨非外伤骨折,查体胸骨肋骨压痛阳性,可见患者骨骼病变存在于脊柱、胸骨肋骨、右侧肱骨,为多发病灶。应对脊柱、胸骨肋骨、右侧肱骨行X线检查,包括X线平片、MRI,经济条件允许者可行PET―CT检查。手术部位应行病理学检查。这种骨骼多发病变的疾病主要集中在骨转移癌和MM。

3 高球蛋白血症,血沉明显增快,应行血清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定量、免疫系统检查。若为多克隆,免疫系统疾病或实体肿瘤的可能性大;若是单克隆,浆细胞疾病的可能性大,但量较低亦不能除外继发于免疫系统疾病或实体肿瘤。

4 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103mg/24h,24小时尿量1300ml,存在肾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应为肾小管性肾功能不全。

同时存在正细胞性贫血,骨骼多发病变,高球蛋白血症,血沉明显增快,肾小管性肾功能不全,应高度怀疑MM。

此患者的各项进一步检查结果和诊治经过

辅助检查

1 M蛋白鉴定:免疫固定电泳:M成分为IgG―λ;蛋白电泳:γ区可见窄尖高峰。IgG 8940mg/dl,IgA47mg/dl,IgM 17mg/dl,尿λ2460mg/dl,尿量1300ml,24小时尿λ31.98g。

2 骨髓细胞学:浆细胞占67%,其中幼稚浆细胞占56%。

3 腰椎MRI(见图1):扫描范围多发骨质改变,L3及S2椎体周围软组织肿块形成;L3/4水平椎管内异常信号灶,骨髓瘤椎管内侵犯可能;L1/2,L2/3椎间盘略膨出,L4/5椎间盘略向后突出,双侧椎间孔轻度狭窄。

胸椎MRI:胸5椎体病理性压缩性骨折,T3―T5节段脊髓受压(见图2)。

4 右肘关节CT:右肱骨干中段局部髓腔内软组织影,骨皮质连续性中断(见图3)。扫描范围内右侧肋骨局部骨质破坏,可见软组织影(见图4)。

5 左股骨正侧位:左股骨中段内侧骨皮质局部隆起(见图5),骨转移瘤?骨肉瘤?

6 右肱骨病理性骨折病理:骨组织内可见小圆细胞恶性肿瘤浸润,肿瘤细胞形态较一致,细胞染色质粗,核偏位,呈浆样分化。免疫组化:CD38、CD138(+),Lambda(+),Kappa(―),Mum―1(+),Ki67约60%,CD79、CD20(―)。结论:(右肱骨)浆细胞骨髓瘤。

7 肿瘤标志物(―)。

8 患者病理结果示肿瘤,未行免疫学检查。

诊断

多发性骨髓瘤IgG―λ型

DS分期―Ⅲ期B组

ISS分期―Ⅲ期

治疗

1 导尿改善尿潴留。

2 补液、利尿,降钾、降尿酸、改善肾功能。

3 平卧硬板床。

4 补充成分血等支持治疗。

5 CAD方案化疗:环磷酰胺0.4gd1―4,表阿霉素20mg dl―4,地塞米松20mg dl―4。

化疗1疗程后患者骨痛明显减轻;肾功能明显改善,Cr恢复至186mg/dl;贫血明显改善,血红蛋白恢复至78g/L。

讨论

MM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并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ROTI)。常见临床表现为骨痛、贫血、肾功能不全、感染等(见表1)

MM主要临床表现

1 骨骼症状:骨痛,局部肿块,病理性骨折,可合并截瘫。

2 免疫力下降:反复细菌性肺炎和(或)尿路感染,败血症;病毒感染以带状疱疹多见。

3 贫血: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少数合并白细胞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

4 高钙血症:有呕吐、乏力、意识模糊、多尿或便秘等症状,四肢抽搐。

5 肾功能损害:轻链管型肾病是导致肾衰竭的最常见原因。

6 高黏滞综合征:可有头昏、眩晕、眼花、耳鸣,可突然发生意识障碍、手指麻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慢性心力衰竭等症状。此外,部分患者的M成分为冷球蛋白,引起微循环障碍,出现雷诺现象。

7 其他:有淀粉样变性病变者可表现为舌肥大,腮腺肿大,心脏扩大,腹泻或便秘,肝、脾大及外周神经病等;终末期患者还可有出血倾向。

MM诊断标准

1 主要标准:(1)组织活检证明有浆细胞瘤或骨髓涂片检查:浆细胞>0.30,常伴有形态改变;(2)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IgG>35g/L,IgA>20g/L,IgM>15g/L,IgD>2g/L,IgE>2g/L,尿中单克隆K或λ轻链>1g/24h,并排除淀粉样变。

次要标准:(1)骨髓检查:浆细胞0.10~0.30;(2)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的存在,但低于上述标准;(3)X线检查有溶骨性损害和(或)广泛骨质疏松;(4)正常免疫球蛋白量降低:IgM

凡满足下列任一条件者可诊断为MM:主要标准(1)+(2);或主要标准(1)+次要标准(2)、(3)、(4)中之一;或主要标准(2)+次要标准(1)、(3)、(4)中之一;或次要标准(1)、(2)+次要标准(3)、(4)中之一。

2 最低诊断标准(符合下列2项):(1)骨髓恶性浆细胞≥0.10或虽0.30和(或)活检为浆细胞瘤;(2)骨髓瘤相关的器官功能损害(至少1项,见表1),其他类型的终末器官损害也偶可发生,并需要进行治疗。如证实这些脏器的损害与骨髓瘤相关则其也可用于骨髓瘤的诊断。

3 有症状MM诊断标准:(1)符合MM的诊断标准;(2)出现任何ROTI。

4 无症状MM诊断标准:(1)符合MM的诊断标准;(2)没有任何ROTI的症状与体征。

小结

MM早期症状不典型,首发症状多种多样,极易被误诊。一项关于我国1557例骨髓瘤误诊分布的调查研究显示:误诊为骨关节疾病的患者为620例;误诊为肾脏疾病的患者为244例;误诊为其他血液病的为244例;平均误诊率为65.17%。因此作为接诊医生,我们首先应行详细地问诊和体格检查,对骨痛特别是多发骨痛、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骨科疾病,反复呼吸道、泌尿道感染,肾脏疾病的患者都应想到MM的可能。对于患者存在的多器官系统损害,尽量用一元论去解释疾病,不能只局限在某个并发症上,忽略了疾病的全貌。

上一篇:全科医生如何查找骨肿瘤文献 下一篇:酒精性肝病的规范化诊断及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