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品德课中创设情境教学,拓展人性化教育

时间:2022-10-18 06:57:28

在思想品德课中创设情境教学,拓展人性化教育

有人说:现在的学生好像越来越冷漠了,对人对事不善于从热心、怜悯、关怀的角度去思考,对养育自己的父母缺少感恩之心,对社会缺少一种责任意识。于是乎有大学生向狗熊泼硫酸的、有年轻人围观欲跳楼轻生者不加阻止反而讽刺挖苦的。这些现象都说明对中小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迫在眉睫。

重视增进人与人的交流,促进人与人的合作,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体验,这是思想品德课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新的挑战和难题。这就需要教师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体验――在交流与合作中点燃学生的情感

戈尔曼教授对800名男性进行了3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成就最大与最小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并不在于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在于他们是否有进取心、自信心、恒心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及人格。因而塑造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于教师来说,远甚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1.师生互动交流是点燃学生情感的火把

学生情感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为学生活动创设相对宽松的环境。八年级上册《天下父母心》这一框题的学习,师生互动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体验感悟:请给你父母写一封信,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老师只有先打动自己,才可以真正打动学生。在备课的时候,我有感而发,写了一封给父母的信,并在课堂上读给孩子们听,我给孩子们讲自己读书时候与父母的“格格不入”“无话可说”,讲自己身为人母之后对父母的理解,现在回忆那时的自己就和现在的你们是一样的……由老师的动容学生体会到了老师对父母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老师的这种情感流露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写下了想对父母说的话,整堂课因此变得生动。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充满着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学生,教师是学生的重要榜样。所以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情感素质,正确地面对工作中的得与失,乐观豁达地对待成功与失败,热情友善地与学生相处,积极地营造良好的情感气氛,在师生互动的教学中,以良好的情绪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影响学生。

2.创造平台合作是锻炼学生情感的熔炉

戈尔曼认为:合作学习是孩子获得生活所必需的一套技能的绝好机会。它关乎孩子如何管理自己,如何与他人相处,怎样抑制自己的情绪等。

新教材思想品德课中的探究、感悟和对话栏目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随着交流次数的增多,小组成员之间也加深了了解,使他们可以敞开心扉、坦诚地面对自己或别人的优缺点,从而使彼此的交往更加深入。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得很愉快,而且通过开展活动,特别是在课外活动生成的特定情境中,同学之间的互通有无、互相关照,都非常生动地显现了同伴间的真诚和友谊。部分学生感到班级同学之间更加团结友爱,也有许多同学认为自己在合作活动中的最大收获就是提高了自己的人际交往水平。

思想品德课知识的构建过程不是基于理论的构建,而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因而,理解学生的情感,注重学生的真实感受进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构建的基础。任何学习都应该与学习者自身的经验相连接,新课程是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它既符合青少年自身的需要,又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生活经历相匹配。教师需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构建合作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学习。这样的学习才能激发起学生的生命活力;才能使他们感觉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使之从自身生活的直观性、本真性中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才可能将学习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并将不断改造和推进的经验构建成自己真正的生命活力和生活。

二、情境――在传承与创新中塑造学生的人格

情境即案例,提供案例的目的在于发掘其丰富的意义,但强调情境设置的独特价值则在于生活情境的变化。

“认识自我,关注他人,了解社会”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新编的思想品德教材为我们进行这一领域的探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时空。情境教学可以把课程从单一的课堂形式和书本知识中解放出来,将学生从课堂带入生活和社会,不仅关心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关注他们情感的提升,“最大化”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可能性。目前,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日趋深化,通过创设情境开展更为深入的人性化教学,发挥它在创造性活动中的动力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1.传统美德奠定的文明礼仪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也成为我们德育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七年级教材就引用了中国古代的典故和古人的名言,如:天生我才必有用、知耻近乎勇、敬人者人恒敬之、让人三尺又何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要“鱼”还是要“渔”、不以规矩难成方圆等。我们同时也注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有的课题就很有时代感,如: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相逢在花季、众人划桨开大船、希望从这里开始、学习新天地、长大的感觉、成长不烦恼、筑起“防火墙”、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万众一心奔小康等。

2.问题的设置锻炼素质能力

借助问题情境的设置,采取“小题大做”“潜入明出”的方式组织教学,将现实生活中复杂的情况加以简化、提炼或微缩,让学生探究、思考、判断、选择,实施“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探究和思考过程,必定是其自我管理的过程;“问题解决”的判断和选择过程,必定是其自我决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自我管理和决策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的核心素质。因而,“问题解决”必将促成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评价体系的重建,使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和“实践性”更加彰显。

3.矛盾的解决培养责任意识

新思想品德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参与当代中国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重建的职责,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超前与文化转型和心理变革的相对滞后影响社会系统的整体变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中的个体主义、自主倾向逐渐显现,社会形态中的利益意识、成就动机不断强化等等。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困惑,这是不能掩饰也无法回避的。

教育不能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屏障。思想品德课要求通过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实现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生活的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引导学生面对现代社会的压力,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开拓,尤其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有道德的现代人,做负责任的公民。

上一篇:让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架起心灵的长虹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