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渔,夯实基础

时间:2022-10-18 06:06:55

授之以渔,夯实基础

阅读是语文的活水。农村语文教学的最大困境就是阅读的缺乏。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内最大限度的还原阅读,认为最重要的是通过课堂这一主阵地,借助课本这一窗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联系教学实践,落实“以读为本”的思想,从优化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程序入手,采用“通熟懂好”的教学程序和方法来落实。

语文教学阅读学生语文教学实践告诉人们,离开了阅读,语文课就很难成为真正的语文课。在当前农村语文教学中,面对人们阅读意识淡薄,学生阅读资源匮乏的现状,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不利环境中乘风破浪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阅读教学尘埃落定,这是我们每个在边远基层的教师应该认真思考探索的课题。

一、通是钥匙

“通”即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课文,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这是指导低年级学生阅读的首要环节,是通向阅读殿堂的金钥匙。农村孩子的普通话是个软肋,要花大力气不断地练习。一般可分为以下四步:

第一步:学生试读。在学生自由试读前,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明确“读通顺的朗读目标”,自主思考“达成目标的方法”。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读”的方法,养成试读的好习惯:(1)边看拼音,边读汉字。(2)读正确每字、每词、每句,一句一句慢慢地读。(3)试读课文至少两三遍。随着学生“试读”能力的发展,自主性的养成,教师可逐步培养学生“课前试读”的好习惯。

第二步:合作对读。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逐个试读。因此,为了能达到全体学生读通的目的,进一步激发学生试读的兴趣,可引导学生与伙伴合作对读,让他们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体验到试读成功的喜悦。

第三步:汇报反馈,教师指导。在学生自己试读,伙伴合作对读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使学生体验读书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在班内自愿示范试读。待学生试读后,教师组织学生评议反馈,再相机纠正指导那些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易读破的句子、难读的长句、词语间停顿等学生不易把握的句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示范。

第四步:学生再读,达到“读通”要求。通过“反馈、矫正、训练、示范”可以相信,即使那些出错较多的学生也会尝到成功的快乐。

学生把课文读通了,一可以减缓识字教学的坡度;二可以为“读熟”作铺垫。

二、熟是大门

“熟”是在“通”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朗读时做到通顺流畅,有一定的速度。通过充分熟读,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进入课文情境的大门。“读熟”的教学步骤一般也分为四步:

第一步:示范朗读。教师可以抓住重点句段自已亲自示范,也可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示范朗读。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示范朗读时都要注意速度和节奏感,便于学生在阅读时模仿。

第二步:学生自读。学生自读时,要求学生只看汉字,不看拼音,并注意读出一定的速度。

第三步:合作对读。

第四步:汇报反馈。

通过充分地熟读,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通过充分地读,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为“读懂”课文铺路搭桥。

三、懂是目的

所谓“懂”,就是要求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做到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激发孩子的思考;具有开放性,能引起孩子的思维兴趣;具有趣味性,有引起孩子对话的魅力。《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然而文字毕竟比较抽象,对初学的儿童来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可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手段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的每一次提问都具有一定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双方的创造性。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启发性、趣味性,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又引导学生体会了诗歌的韵律美,激发出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得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每个学生都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进入教学过程的,每个正常的儿童都有相当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识特点,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抓重点词、重点句”“从课题入手”等方面质疑问难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掌握“读、思、划、议”等解疑释难的策略,在自主探究中读懂课文。

四、好是境界

“好”就是要求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次回读课文,做到读出感情,读出语气,读出语调,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在倡导多元化朗读的今天,更有必要引导学生读出自已的理解,读出自已的感悟,读出自已的个性,达到熟读成诵。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更需注意巧妙运用“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表演体会情境”等方法,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等手段,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儿童精神世界的强烈需要,激发孩子们大胆地发现,自由地探索,尽情地体验,快乐地诵读。今天的孩子,有今天孩子思维的敏锐;今天的孩子,有今天孩子看问题的视角。为此,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读出各自独特的体验。摇头晃脑地读,行;眉飞色舞地读,好;个人读、小组读、配乐读、表演读、轮读均可自由选择。以多彩的形式,释放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创新的精神;以不同的语调、语速、语气,喷涌出学生们富有个性的感受,激活学生的多元理解。

在这一环节中,对于那些难读的句段,教师必须亲自点拨、示范。然后让学生练读,直至读出语调,读出感情。随着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即时评价。如朗读的人自己可以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其他同学可以评价“读的好,好在哪?”“你认为不好,为什么?你想怎样读?”使学生从课堂富有针对性、导向性的即时评价中受到启发,明确今后朗读的努力方向。

环境不一样,但课堂的教学阵地是一样的,农村孩子的课堂依赖于我们老师的努力,“读通读熟读懂读好”的阅读教学程序和方法,既重视了学生的朗读,又提高了学生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说来容易,做来难,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它就变的不简单了!让孩子们掌握这种阅读之法,还给农村孩子一个真正完整的语文课堂。我们任重道远,但应该放眼未来,坚定不移。

参考文献:

\[1\]郭宝莲.小学语文教学浅析.中国校外教育.

\[2\]李平.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教育学理论.

\[3\]李万富.农村小学语文阅读之我见.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上一篇:姚贝娜:打败乳癌是唯一选择 下一篇:论城市矿产再生利用的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