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开启血管病学术新时代

时间:2022-10-18 05:59:08

CEC:开启血管病学术新时代

特邀嘉宾 总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郭伟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教授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符伟国教授

本刊记者 文 佳

由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共同举办的CEC(中国血管论坛)于2008年11月21日~23日在北京世纪金源酒店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600余名参会代表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会。

据行业人士介绍,本次会议是一次以血管疾病为主题的国际论坛,也是一个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中国血管病专业会议,它的成功召开将是我国血管病学科的一个里程碑。会议期间,针对如何促进我国血管疾病预防、诊疗技术的发展与提升等一系列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总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郭伟教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符伟国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教授。

记者: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及人类生存质量与生命的疾病,随着发病率的逐年升高,血管外科将不容置疑地在医学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血管疾病的腔内治疗技术在我国逐步取得了广泛应用和普及,但是周围血管疾病的腔内治疗工作尽管已开展近20年时间,无论从患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医生的专业化程度和医政部门的关注程度仍还远远不够。为此,请此次大会的共同主席郭伟教授为我们介绍一下本次会议的主要定位和重要意义。

郭伟:我们本届大会在秉承推进医师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医疗水平的基础上,致力于血管腔内技术的宣传与培训工作,着重解决热爱血管疾病诊疗工作医生的继续教育问题,进而大力推广普及并逐步规范我国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会议在形式上实现了开放性。所有血管病相关专家与医师都可参与其中,在课程设置上,对同一种疾病,结合演示病例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强调国际交流,特邀国际著名血管病专家结合不同话题进行演讲和手术演示,并在北京、上海两个城市,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三家医院同步进行实况转播。在内容方面体现多样性。此次会议定位以血管腔内技术交流为主,涉及包括多种动脉及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在内的共60个课题,尤其是病变的处理策略,因此更为注重疾病的规范化治疗理念,并尝试开展血管疾病临床循证医学研究。会议不仅关注疑难疾病与技术的介绍,更注重基本知识与理论的培训。无论是手术演示和专题设计上均力图诠释继续教育的理念。

如今,血管病的诊疗现状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过去都感觉血管病要开刀,要搭桥,或者做人造血管,国际上过去是15年之前,国内是10年之前,现在越来越像其他学科一样,也开始向微创方面发展,只需要局部麻醉一下就可以把动脉狭窄排出,动脉瘤排除掉。这个学科目前处速发展的时期,主要是因为新技术的出现,目前的血管学科发展是比较关键的加速期。问题在于目前国内对疾病不太重视,对技术没有太多专业的了解,我们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宣传工作,做病人的工作,知道血管病的厉害性;第二,要重视对医生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医生了解此病,认识此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让病人了解了,让医生了解了还仅仅不够,还应该重点培训治疗此病的医生。此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致力于血管腔内微创技术的宣传,我们要着重解决血管病医生技术教育问题。与所有血管病有关的医生都叫做血管医生,没有这些医生的共同参与,某几家医院,某几个人是不能把病人治好的,我们做好工作就可以进一步推动血管疾病诊疗进程。

前面说到CEC会议的开放性,指我们的听众是开放的,过去专业会议妇产科都是妇产科在听,我们是所有对血管病有关的医生都可以来。我们的专家团是开放的,这方面是交叉学科,国内国外都一样,有不同的医生在关注,包括内分泌科做血管病的治疗也出现,所有与这个病诊断于治疗工作的医生和专家们是全开放的。另外,我们还要强调国际交流,因为学科发展太快,今年是这样,再过两年新的技术出来了,发展得太快。因此我们必须致力于国际交流。这次会议邀请了一些专家讲课,有国外的专家,邀请他们来做手术,我们需要相互的交流,不是十年前什么都不知道的状况,我们要对很多技术掌握得比较透彻。我们目前定义腔内微创技术,病人在微创状态恢复得更快,我们以腔内为契机作为主要的内容,把腔内和开刀进行比较,只有医生懂得更多的技术,才可以选择更加适合病人的技术,没有一项技术可以适合所有的病人,需要和医生们灌输的问题。

记者:下面我们请本次大会的共同主席符伟国教授畅谈一下未来会议发展及规划?

符伟国:2009年CEC将以中山医院为主在上海的国际会议中心举办,2010年将以北京安贞医院为主在北京继续开展。希望通过CEC宣传血管病治疗的理念,引起人们对血管病的重视,并通过授课和实况转播、手术演示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出一批中国自己的治疗血管病的专业化队伍,进而使中国血管病治疗技术与世界接轨。

记者:请问郭伟教授,近年来血管外科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许多可以进行介入治疗,目前都取得了哪些成果,与国外相比有什么差距?

郭伟:这其中可以说有很多故事,有人说过去血管外科,所处在十字路口,我不是特别同意这个概念,因为是不同的阶段,血管疾病治疗模式上有一个阶段,全世界有一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间都是开刀,尤其是七八十年代后期连脚上的血管都做掉了,问题是在于手术做得很好,病人不一定能活,因为血管病和其他的肿瘤不一样,血管病是老年人才患,现在发病率这么高是人口老化,生活质量提高和年龄增高的原因,这样的病人开大刀,手术后其他的部位可能就会出现问题,如呼吸衰竭,肾功能减退,心衰等症状。全世界面临的问题都是开刀手术做得很好,但是病人活得不好。后来开始研究不用开刀能否治好,因为过去很多肿瘤也是开刀,胃里面的小肿瘤,原发性的胃癌,肠癌,在患者的肚子里就可以手术。现在可以搭桥,换血管,目前从国际发展,70%左右的人可以做腔内,国内还做不到。我们的病人都是晚期,很晚了才来治疗,这个时候才来,做腔内是不能做的。国外因为发现得早,治起来也简单,病人也没有太多的痛苦,所以说血管外科应该不是在发展的十字路口,是不同的阶段,这个阶段正好是第二个阶段即蓬勃发展的时期。

很幸运的是我们国内血管外科医生,很好地把握了国际技术发展的脉搏,很早介入了血管腔内技术,全世界1991年报道动脉瘤的治疗,国内是1997年,大概有2000多例,都是医生自己做出来的。国内血管外科医生很早就把国外的一些成熟与不成熟的经验引进国内,从每个医生只有二三十例经验的时候,就开始开展工作,

所以说血管外科医生很好地切入到了一个新的技术发展时期。发展至今,血管腔内技术已经有11年的历史,这11年间,我们腔内的技术尽管普及面不够,但是技术是与国外接轨的。甚至,有些方面比国外还强。举个例子:主动脉夹层,因为我国的发病率高,我们的医生少,所以每个医生的经验就多,国外三四个医生可以完成500例以上的手术是很罕见的,如果查文献超过100例的不到30个,如果做500例在前十位是毫无疑问的。主要因为国外的发病率低,人口少,我们国家的发病率高,人口多,因此我国的医生越来越多的走上了国际讲台。从这个技术之上普及到其他的颈动脉狭窄,内脏,四肢的血管狭窄。现在不仅限于腔内技术,还有开刀技术。过去都是开刀过来的,开刀做得很好,与国际比较有一定的优势,但也有差距,其主要差距是:我国的普及面不够,医生不够多,我们的研究不够,只求量不求质,也很难有高质量的,这是我们临床很重要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会议的初衷。

记者:请问教授,统计学表明,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慢性下肢动脉缺血的发病率达20%左右,针对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临床防治有什么策略?

:这是在临床上有相当比例的疾病,引起下肢缺血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动脉硬化,当然也有其他的疾病,比如脉管炎。首先为大家更正一个观念,往往老百姓一提到下肢缺血,都说是脉管炎,尤其是中医方面给出的理念,但是实际上我们现在说的脉管炎和动脉硬化下肢缺血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脉管炎是血栓闭塞性下肢缺血,原来我国有很多人患有脉管炎,主要是生活条件下环境不好;现在动脉硬化多,是数十倍于脉管炎,甚至更高的比例,脉管炎的比例越来越少,大部分都是动脉硬化。预防下肢缺血,首先要预防动脉硬化,大家都知道,现在真正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效药是没有的,也是全世界没有攻破的难题,如果某个药物能够治愈动脉硬化,肯定是获得诺贝尔奖。随着人体年龄老化,年龄逐渐增加,动脉硬化必然会在全身各部位生长,蔓延。换句话说,人的年龄越大,动脉硬化的发病率越高。其中很多诱因是很清楚的,高血压,高血脂,不良的饮食习惯,吸烟饮酒,肥胖,都是导致动脉硬化病情加重非常明确的诱因。要想预防动脉硬化和下肢缺血,主要是从控制病因入手,降低三高,降血压、血脂、血糖,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不要长时间的酗酒,吸烟,避免进食高热量和高脂肪的食品,多吃蔬菜。如何能做到这些,听起来简单,做起来也很不容易。因为现金社会人们工作节奏很快,大家真正的忙起来,能完全按照规则做的很难。老百姓有的时候对这些常识性的东西,并不是十分的了解,或者是了解得不是很全面确切。应该说预防下肢缺血要从基本入手,要从预防动脉硬化的诱因人手,如果被确认是此病应该及早的治疗。

记者:请问郭伟教授,我们知道CEC会议的定位主要是血管的腔内技术治疗,我们会议上囊括不同疾病的各种治疗手段,主要针对来的人群,各层次的医生,基层医生继续教育的问题,您认为当前基层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和问题,需要如何提高和改进?

郭伟:基层医生面临的两个问题,一个是理论的问题;一个是实践的问题。理论方面的问题是对疾病的认识不够,实践的问题是不会治病。这也是很头疼的问题,这类病医生本来就少,过去一直少;另外很多的医生没有意识到病人这么多,专业队伍少。我们要尽早培养专业的人士,如果说急需改进就是两条,尽快学习,接受各种培训课程。

记者:请问教授,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是非常高的,现在广大老百姓对这此病的认识还不够,导致了该类疾病的漏诊率和误诊率非常高,很多患者贻误了诊断时期,严重的造成了残废,我们应如何提出对该类患者的认识,做到及早的正确诊断和治疗?

:下肢缺血有可能与其他的病因有关,比如说血管狭窄,椎间盘突出等相关的其他疾病。非血管疾病引起了临床症状有相似之处,比如走路时,一段时间就走不动了,腿发酸发疼,要休息一会再走,再走就难以支撑,我们管这叫间歇性波形,是下肢缺血引起的。刚才提到的椎间盘突出因为压迫神经也可能导致类似的症状,这些病人不知道应该去看血管科,大部分看了骨科、神经科。有些基层医院的医生对这一观念不是很熟悉,没有意识到是血管病,可能按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来治。而一些老年性的病人可能是几种病同时有,会加大漏诊和误诊率。因此,应该普及百姓的医学知识的常识,也应该给非血管的医生普及专业知识,只有他们的认识率增强了,对血管疾病的认知率提高,诊断的确认性才会增高。所以我们的任务很重,不仅是自身要完善提高,希望通过我们扩大影响,更需要通过你们的宣传,帮助我们扩大影响,让更广大的同行和非血管类专业医师了解血管疾病应该如何尽早的诊断和诊治。针对下肢缺血疾病,如果对此病有概念的话,不是很难诊断的,摸一摸体表的股动脉,就可以基本的初步筛查动脉有没有供血不足,如果学过流图、超声简单的查一下就可以确诊。首先要根据是否做过血管病检查,如果有的话,应该说是可以提高确诊率,减少误诊和漏诊率。还有其他的疾病,比如血管瘤,早期是没有任何症状的,当一旦有了症状,突然感觉肚子疼,这就预示着要破裂了,再去就诊可能已经为时过晚,有的没有走到医院就已经大出血造成死亡。现在体检的很多,体检中心也很多,医院、私人诊所,各种不同的检查中心都有,但是检查脏器的多,检查血管的就很少。比如说查B超,现在普查非常简单,而且是常见的体检内容。现在查的B超、彩超仅仅查肝胆等,如果顺便查一下大血管有没有事,对他们来说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大家都没有这个概念,没有这个意识去查,病人也没有这个意识要查,因此就把很多的血管疾病漏诊了,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这都是医生和患者应该引起注意的。这是患者自己,我们的非血管病医师们都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

记者:请问郭伟教授,大家知道血管外科有很多手术是一些有经验的医生在做,但是在基层有很多不是有血管经验的医生在做,比如:X光室的医生、非外科医生、内科医生。我们听说一个病人,是消化道出血,让X光室的看图片的医生做,做了之后送到科室,是糖尿病科室,术前进食进水,给病人的液体量500毫升,这远远不够病人进食进水的要求,病人是消化道的血管,还补充一些胰腺的功能,后来出现了急性的胰腺炎,这个病人差点死去,这些医生术后不会处理。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需要加强医生的培训,外科医生的水平需要提高。

郭伟:你提到的现象是技术上会,但是管理不全面,治疗病人不是靠一个技术的,我们把血管病学,作为一个学科,而不是作为一个技术,我们谈的腔内只是技术,只是我们实施的一个手段而已,这个手段该不该实施,实施后出现了问题该怎么办,是各方面的积累,不能说一个医生,只有一种技术,就能处理所有的疾病。尤其是血管病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如果一个医生又会开刀做手术,我指的是腔外和腔内,又了解体液平衡问题、电解质问题、酸碱问题、外科医生的基本问题,从疾病的治疗上可以从总体出发。我刚才讲的思路是最重要的,并不是方法。而不是后来选择什么样的技术,我们不能靠一种技术治疗所有的病,我们用很多武器针对病变做什么,发生了问题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否则一种技术出了问题,医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是需要下工夫的。

:你提的问题,是业内专业人士很关心的问题,因为很多做血管腔内介入出了并发症,需要开刀,不是所有操作的人都会做手术,有些并发症出现以后,必须开刀解决的时候,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或者说没有做这方面的准备,会束手无策,会有不可挽回的后果,我们强调血管医生做腔内是最好的,一旦出现各种并发症以后,会用其他的手段弥补,如果不是外科医生,比如介入医生,这些医生不是不能搞,希望和血管外科医生共同协作,把有可能出现的漏洞,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需要弥补的情况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不想得罪同行,不是说他们不能做这方面的工作,是他们做这方面工作时候要想到单纯的腔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该跟外科医生进行共同合作,把这个工作更好的完成。

目前我国血管疾病潜在人群和发病率不断攀升,由于很多血管疾病早期没有特异性表现甚至没有明显临床表现,而且目前的大部分常规体检又没有检查血管的相关内容,加之患者对血管疾病的了解程度远不如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了解程度多,因此,患者乃至很多非血管专业的医务工作者往往对血管疾病的危害性意识不够充分,以致造成漏诊、误诊,为此我们广大患者及非血管专业的医务工作者更加重视血管疾病并提高早期、及时、正确诊断和治疗血管疾病的意识。

上一篇:改革开放30年 下一篇:专家呼吁:大力推广慢性呼吸道疾病的规范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