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魅力”导写

时间:2022-10-18 04:43:06

命题作文“魅力”导写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魅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得套作或抄袭。

写作提示

考生在写作这道命题作文时,应从三个方面考量把握,组材缀文:

首先,立意要深刻。“魅力”,其含义为特别的吸引力、迷惑力,是以人为主要对象的用语,也可扩展为自然事物。基于此义,考生立意时要琢磨主体语词的内涵,尽力展示或人或物的特殊魅力,且有对魅力的见解或感受,这就是要努力挖掘魅力引申出的深刻感受、独特见解或潜在哲理,使其立意具有富于时代气息的启发意义,尽显深刻。

第二,选材求灵活。凡是能够展现人或事物魅力的题材皆可入文,比如东坡、韩寒等古今名人,比如桃花、翠竹等自然事物,比如音乐、书画、建筑等艺术题材。你写自然的魅力,可从其立体特征性来筛选材料;你写语言的魅力,可抓其多重审美性来整合内容;你写人格的魅力,可据其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来精选典例;你写艺术的魅力,可将音乐、绘画等领域的时空画面、跳跃意境等逐层铺展。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第三,表达有重心。既言魅力,则应以或诠释或展现或挖掘多姿多彩的魅力为核心,绝不能够游离于此而随意叙议、抒情。比如,你要写语言的魅力,则应紧扣语言的内质与特征这个重心而尽情抒写,不要想当然地将“语言”与“语言艺术”混为一体,偏移重心去写语言艺术的魅力。又如,你要写人格的魅力,则应围绕某个典型人物能够吸引、影响或感动公众的事略这个重心而倾心赞美,不要散乱地写这个人物的或成长事迹或创业历程等与魅力展示没有直接链接逻辑的内容。一句话,表达要聚焦“魅力”这一重心,不偏不移,凸显主旨。

例文一

魅力

吕林泽

记得当代作家安意如《世有桃花》一书中有这样几句有关桃花魅力的精彩抒写:“自《诗经》初嫁,到秦汉飘摇,唐之明艳,宋之清丽,明清浓艳流俗,桃花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繁花开谢,绵延不绝,桃花与桃花相互遮掩、轮回。”

《诗经•桃夭》里这样唱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我们无从得知千年前那个初嫁的女子怀着怎样喜悦的心情,却能通过这些文字,去想象她明丽如桃花的容颜。此时的桃花,似那初嫁的女子,给世人留下最初的惊鸿一瞥。

谈及桃花,定会想起她,那个曾经名动天下,三个国家先后因她而亡的女子――息妫。桃花夫人是她,“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是她,“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也是她。世人都说她祸国。你看,先是蔡,再是息,最后连楚也因她而亡国。可是,她心里的苦,谁知?是的,蔡、息、楚都亡了国,却并不是她愿意的。如果可以,她宁可不要这君夫人的尊贵身份和这绝世的容颜。她宁可,只是乡间穿着粗布衣裳的平凡女子。像是玉环与三郎,褒姒与姬宫涅。荣华富贵不是她想要的,却是他想给的;烽火戏诸侯亦非她所愿,却是他为博倾城一笑所愿付出的代价。历史上的“桃花夫人”,又岂止息妫一个?这时的桃花,除却美到极致的艳丽,更有一种凄婉哀伤的情绪。

晋代以前,但凡提起桃花者,无非与女子息息相关。而陶潜笔下,竟然绘出了一个桃花源胜景。“忽逢桃花林,夹岸树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且不看桃花源内那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单是这如画的美景,便足以引人驻足,流连忘返。那一日,武陵渔人顺着小溪,穿过桃花林,好奇心又驱使着他通过了山洞。走出洞口几十步,眼前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俨然一个先贤们所推举的大同世界。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想要寻到那个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与世无争的世界。可自那渔人之后,却再无人企及。桃花到了这里,已不再是那个明艳逼人的女子,她褪去了华服,只着一身素衣,也不施粉黛,让人惊艳于她美丽外表之下那更加归真迷人的内在魅力。

“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还是借用《世有桃花》中对桃花魅力的诠释,来感受魅力桃花的精髓吧:

桃花――

她是自然中最明媚季节出现的天使,她是凡尘中最美丽容颜的化身;

桃花――

她是朋友间最真挚情愫的色彩,她是人世间最纯洁爱恋的写意。

是的,二月桃花胜景,天下神往之所。

好一派无边春色,好一朵魅力桃花!

评点

小作者瞄准历代桃花名篇,引用作家精彩文句,点示魅力桃花“在古典诗词中繁花开谢,绵延不绝”的际遇,极显其富含文化底蕴的特殊气息。继而,文章以衬托手法,勾画出远古少女“明丽如桃花的容颜”,令人神往;又以联想的思维,过渡到“谈及桃花,定会想起她”,推出历史上一位“桃花夫人”与魅力桃花结缘的悲情故事,暗示了桃花的非同寻常的历史命运。然后,作者拓展意境,以“世外桃源”的景象,链接桃花,物景融合,魅力彰显。文章最后,作者在调动情愫的表达空间里,运用拟人手法,勾勒出桃花如天使、作化身、呈色彩、现写意的无限魅力;将桃花的形神揭示得淋漓尽致。

例文二

魅力

喻朝鼎

《山海经》上说:“青林有鬼名魅,可引人入林不反。”于是我看见最早的“魅力”居然来自于鬼怪,总感到有些荒诞与不解。

后来,读到古希腊英雄们与海妖塞壬迷人的歌声斗争时,才觉得只是传说罢了。但追根溯源,任何传说都有她形成的原本。至于书中的魅,那时我依旧不解。

末了,终于在一次偶然间邂逅了这位古老的魅。

那是在竹海,在一个夏天。一边绿色中,那油油的色彩使人心中发亮。于是在那片翠笼中我迷失了自我,浸入了一潭水中。悠然了半日,直到肚子饿了才恍然醒觉,于是我迷路了……

走出翠绿的竹海之后,竟然生出一种怪怪的印象,觉得那不是传说,而是自然的魅力。古人入深林,被自然山林奇浑的魅力所吸引、所震撼、所征服,于是留连于山水之间,迷不知返。等到了觉得该回去时,竟发现自己迷路了,于是“终不反”了。幸有一批出来的人,由于对那飘飘然的状态的神往,于是归结于一种浪漫的解说:魅。

可以说,魅力最早是人类对大自然崇拜与神往的一种诠释。

你看,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秦皇汉武封禅以耀其武;孙膑隐于鬼谷东,孔明伏于卧龙岗;陶潜荷锄悠然南山篱下,阮籍驱车哭于荒野穷途;太白游庐山感河汉坠,过天门察青山开;少陵登东岳欲览众山小,攀华山岂笑韩昌黎之哭……

千百年来,人们为自然的魅力而赞美、惊叹、畏惧,而感慨、痴迷、妄想。于是乎,文人墨客吟颂,帝王将相敬慕,寻道之人向往。人们在不断的感叹、向往这魅力时,往往也从中汲取了这魅力的精华。

正因为人的魅力来自于自然,于是它保留了些许自然的气息。志于山者,其人深远,观之伟岸;志于海者,其怀广大,观之深沉。又因为人的魅力于人群中发展,于是它沾染了世俗的微尘。于是,有人的魅力在于他能顺势而为,有人的魅力在于他能专心一意;有人的魅力在于外貌,有人的魅力在于内蕴。诚然,人世间亦有两者兼备的魅力。

若山,若水,若云,若风,魅力本于自然,却融于人世。

大千世界,茫茫人寰,魅力神奇。魅力演绎出来的,定然是西边天空的那一抹云霞,自然,美丽,雄浑,壮怀……

评点

全文从着笔到点题,从铺展到引申,从自然魅力写到人的魅力,从人的魅力写到自然的魅力,无一不是聚焦于神奇而鲜活的“魅力”,行文精巧,富有意蕴,凸显意趣。

此文开篇,作者围绕“魅”字引经据典,颇有说文解字之趣,意在为下文的叙写“魅力”做铺垫。接着,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将竹海之游描写一番,极为真切地印证了“自然的魅力”,扣题巧妙。随后,作者以一句“魅力最早是人类对大自然崇拜与神往的一种诠释”成功转换,着意写出历代文化名人“为自然的魅力而赞美、惊叹、畏惧,而感慨、痴迷、妄想”的繁复的景与情,深化了题意。更为精妙的是,作者于此处再笔锋一转,精确揭示 “志于山者,其人深远,观之伟岸;志于海志,其怀广大,观之深沉”的源于自然的人的魅力,巧妙地拓展了魅力的深意。最后,文章用“魅力本于自然,却融于人世”一语升华,以自然,美丽,雄浑,壮怀的“那一抹云霞”收束全篇,意味悠长。

上一篇:材料作文“Q”导写 下一篇:命题作文“看看我们自己”导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