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困境与对策

时间:2022-10-18 03:50:52

偏远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针对偏远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面临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课程开发理论和人员缺乏、课程开发主体素质低下、课程开发不规范等诸多问题,在课程开发中应坚持立足社情和以人为本两大原则,以社区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解决社区实际问题和社区居民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课程开发保障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提高课程质量,满足社区居民需要。

关键词:农村社区;课程开发;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4-019-02

所谓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根据其性质、规模和结构的不同,。一般可将社区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城市社区是指“由众多的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生产的人口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内所构成的生活共同体”。而农村社区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为主体所构成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一般而言,“农村社区就是指县(含县和县级市、区)以下的行政区划与村民自治的区域性小社会”。对于拥有我国人口总量80%的农村社区来说,偏远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脚步跟不上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偏远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能力还面临诸多困境。

一、偏远农村社区课程开发的困境

1.政府对偏远农村社区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政府对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偏远农村社区教育的物质条件比较匮乏,一是经费短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再加上偏远社区教育长期得不到足够重视,因此,拨给社区教育的经费少之又少;二是社区教育基础设施薄弱。社区教育基础设施是开展社区教育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是实施社区教育的途径和手段。而在偏远农村,社区教育基础设施明显不足,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再加上政府长期“输血”不足,偏远农村社区自身的“造血”能力又很有限,因此,很难进行高质量的课程开发和大规模的课程推广。(2)对社区教育的管理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对地方官政绩的考核标准还主要以GDP、绿色GDP和GNP为主,尽管现在对民生的关注也纳入到该考核体系中,但由于很难制定一个合适的标准,在实践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3)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还不够完善,在诸多方面还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2.偏远农村社区缺乏课程开发理论和技术层面的支持

(1)偏远农村社区课程开发理论的缺乏。从我国现有的社区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来看,有关农村社区教育特别是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还很少,致使课程开发实践缺乏理论引导。(2)课程开发人员素质较低。社区教育课程包含的内容广泛,涵盖的学科很多,课程体系复杂;社区教育的对象异质性大,学习需求多样;这些都对课程开发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在广大偏远农村,还缺乏专业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人员,而现有的社区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由于其课程理论知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在具体的课程开发实践中还不能充分挖掘当地丰富而独特的课程资源,并形成适合社区居民的“本土化”的课程。因此,他们很难胜任高水平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工作,导致现有的社区教育课程往往难遂人意。

3.偏远农村社区成人的生活常态制约了课程开发

做家务、干农活、忙着照看孩子,闲时打打麻将、串串门、看看电视,忙多闲少……是农村社区成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农村社区居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他们比较容易接受通俗易懂的课程,而不一定是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课程;这种隋况也导致很难有高水平的社区教育课程被开发出来,从而出现这样一种局面,那就是低水平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者开发出低水平的社区教育课程,而低水平的社区教育课程又造就了低水平的社区教育课程学习者,从而使社区教育课程开发陷入低水平的恶性循环。

4.课程开发不规范

一般而言,一个完整而规范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过程包括前期对“社情”的调研(包括对社区课程资源、社区存在问题、社区居民的需求等方面的调研),在此基础上,从社区发展、社会需要和社区居民的需求出发,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开展实施和评价工作。课程开发应在包括课程专家、教育管理者、教师、社区居民等多方成员的共同参与、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展开。而在偏远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过程还很不规范,具体表现如下:一是课程开发主体的缺位。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主体主要是在本村教书的教师和有文化的村干部,由于其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再加上缺乏课程开发,特别是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所要求的专业素养和经验以及课程专家的指导,因此,很难保证社区教育课程的质量。同时由于本应是课程开发主体的社区居民的缺位和“失声”,导致所开发的社区教育课程很难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和兴趣。二是课程开发过程不完整。课程开发主要是通过行政力量来推动的,即多数情况下它只是作为社区领导为完成上级要求的“精神文明成果”而进行的,再加上前期缺乏对“社情”的充分调研,因此,很难真正了解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从而出现“以供代需”的情况。

二、偏远农村社区课程开发的对策

1.加大对偏远农村社区教育的扶持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社区教育尤其是课程开发的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保证课程开发有足够的资金和场所。在经费投入上,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应设立农村社区教育专项经费,以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按时足额发放。此外,还可通过鼓励民间投资、募捐等形式支持农村社区教育。同时,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各级政府在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中的义务和责任,并将其作为衡量各级政府官员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此外,各级政府应营造一个有利于农村社区课程开发的良好氛围和社会大环境,确保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2.建立健全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保障机制

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课程专家、教育专家、教育官员、教师、社区居民等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调配合。首先,通过定期组课程开发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建立“互助学习小组”等多种形式,提升课程开发人员专业素养,进而提高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水平。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流程,课程开发应根据农村社区与社区成员需求实际,在充分了解社情和对社区资源进行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因地制宜、有计划和有步骤地进行,在内容和编排上要适合农村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和水平,切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让课程富有“人情味”、“乡土味”和“趣味”。课程目标应着眼于社区发展和每一个社区人的发展;课程实施要更加注重创生取向和相互适应取向,充分发挥教师和社区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课程评价上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再次,建立和健全社区教育课程质量评价体系,让质量评价贯穿整个课程开发的始终,对社区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计划的编制、课程内容的组织安排、课程实施的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质量和评价;课程质量的评价者不仅包括教育官员和课程专家,还包括教师和社区学习者。通过这种“全员”和“全程”的评价,提高社区教育课程质量,保障偏远农村社区教育目标的实现。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当前我国偏远农村社区教育教师素质整体不高、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待遇低、环境差等诸多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加大对社区专兼职教师的培养力度,切实提高教师水平。建立和完善培训机制,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偏远农村社区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使他们树立现代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以及科学的课程观。(2)积极开展城乡对口支援、对流和城乡社区教师轮岗制,充分利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农村教育的发展,在相互交流和学习中提高农村社区教师水平。(3)加大财政投入,保障教师待遇。加大对偏远农村社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科学评估、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中央、省、县、乡、村的责任与分担机制。(4)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建立健全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制度和日常考核和评价制度,完善教师引入机制和退出机制等。

总之,偏远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应坚持立足社情和以人为本两大原则,以社区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解决社区实际问题和促进社区居民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开发,使偏远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真正体现农村社区特色、适切社区居民的生活经验和需要,为社区发展服务。

上一篇:基于胜任力的公务员培训的开展策略探讨 下一篇:剪纸印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