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集团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思考

时间:2022-10-18 03:08:36

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集团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思考

摘要: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是指银行资金在商业银行内部不同部门、不同产品、不同分支机构之间流动的价格,是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品定价、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有机结合的资产负债管理手段。本文在分析集团口径资金管理特性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难点的基础上,提出建立适应国内外实际情况的集团口径下的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基本方案,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完善集团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

内部资金转移价格(Funds Transfer Price,缩写FTP),这一银行管理理念诞生于1980年的美国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是指银行资金在商业银行内部不同部门、不同产品、不同分支机构之间流动的价格,它可分为不同部门间资金横向流动的价格和不同分支机构间资金纵向流动的价格。

由于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与资金流动密切关联,而商业银行是经营“资金”的机构,因此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已成为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品定价、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有机结合的资产负债管理手段。通过向商业银行各个资产负债业务的经营部门传递管理层的经营政策导向,引导各个经营机构、部门和产品合理发展。从而成为商业银行经营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之处。

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是伴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化和商业银行竞争加剧而出现的精细化管理工具,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目前已成为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必备工作。近几年。随着外部形势变化和商业银行内部精细化管理的自发需要,这一概念及管理模式逐步被引人中国,并在中资银行的管理实践中广泛运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认识和应用已经不断深化,尤其是在人民币业务和中国境内范嗣的商业银行经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全球范围的、多币种的以及适应各国监管要求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建设还处在初步阶段,尚存在许多进一步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探讨的难点。

一、商业银行集团内资金管理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综合化经营步伐不断加快,陆续通过新设、兼并收购等方式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控股机构,进入租赁、保险等行业。商业银行集团的综合化经营趋势日益明显,覆盖的区域范围、业务范围日益广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集团内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集团内母行与境外机构之间的资金管理体制仍为差额资金管理。

(一傅;团内母行与境外机构间的差额资金管理

目前,国内大型商业银行集团内资金管理为境内全额和境外差额并存的双轨管理模式,即总行已实现了对境内分行的全额资金集中管理,但对境外分支机构和控股机构之间,依然为上存下借的差额资金管理模式。

1、境外机构差额资金管理多体现为母行对境外机构的拆借资金。在差额资金管理模式下,理论上当境外机构因资产负债业务发展,存在资金不足或资金错配时,将向母行借入资金弥补头寸:当境外机构资金富裕时,可将多余资金存入母行。但在我国外汇管制情况下,母行吸收的境外资金均纳入外债管理,各商业银行的外债指标有限,境外机构的富裕资金一般均存放于境外,无法回流境内。而且。在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初步阶段,境外机构吸收资金来源的能力较低,无法从境外当地或国际市场上吸收大量存款或资金。因此往往都体现为资金不足,高度依赖母行的资金支持。

2、母行向境外机构拆借利率是差额资金管理模式下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主要体现。由于现行阶段母行主要通过拆借资金与境外机构发生资金往来。拆借利率水平的高低将成为母行经营政策向境外机构传导的重要信号。一般情况下。拆借利率提高将造成境外机构借入资金成本的上升。意味着母行希望境外机构加大拓展当地资金来源的力度,适度控制资产业务的过快增长:拆借利率下调将降低境外机构借入资金成本,意味着母行希望境外机构加大优质资产业务的开拓。

(二)集团内母行与境外机构间的差额资金管理利弊分析

1、现行差额资金管理与境外机构发展阶段相适应。我国商业银行的境外机构多数处于刚刚成立不久后的业务拓展阶段,资产规模扩张意愿强烈。在差额资金管理的模式下。各境外机构的资金可自主运作,自行决策,有利于调动其经营积极性。而且,考虑到全球各地的差异性较大,市场环境、监管要求、资金流动性各不相同,在差额资金管理模式下,境外机构可结合当地情况。自主安排资产、负债运作策略。

2、现行差额资金管理模式可适应当前日益趋严的流动性监管要求。各国监管部门均高度重视母行对境外分支机构的流动性支持能力。尤其在金融危机之后,加强了对境外分支机构的流动性监管。这就要求母行要与境外分支机构要发生真正的资金拆借关系。并尽可能提供较长期限的资金支持,这也与现行我国商业银行境外机构差额资金管理机制相适应。

3、差额资金管理体制下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所具有的集中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在现行境外机构差额资金管理体制下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境外机构,尤其是境外分支机构。依然要承担流动性风险。依然需要统筹安排资金头寸和资产负债期限匹配,从而并没有形成由集团层面统一管理的流动性安排机制。而且,在经历过初级发展阶段之后,母行对境外机构的经营调控能力也需通过全额资金管理来进一步提高,以有助于形成银行集团层面统一的经营策略和资源配置导向,避免各境外机构单打独斗。

二、商业银行集团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的建立

(一)商业银行集团内部资金转移定价需关注的问题

1、境外机构差额资金管理向全额资金管理的转化难度较大。各国监管要求和税收政策各不相同。不易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金集中管理。目前。我国外汇管制,资本项下资金无法自动跨境流动,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对跨境资金流动有各种制约。而全额资金集中管理要求所有资金来源需集中至母行。所有资金运用由母行配置资金。因此在此种情况下,处于外汇管制地区的境外机构资金回流母行将难以进行。

2、境外机构众多,区域分布广泛,且经营业务币种结构复杂、资金清算渠道多样,地区性差异明显,对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提出较高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设立的境外机构已遍布世界各国重要城市和地区,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金融市场等差异较大。如对于同一货币币种的资金,在不同资金市场的流动性状况、市场利率水平差异极大。受当前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美元资金在西方金融市场流动性充裕,市场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隔夜LI,BOR值一直在0.25%的低位水平。而在我国境内以及印度尼西亚等美元资金相对匮乏的资金市场。资金利率明显高于国际市场利率。在此种情况下,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的制定将面临全球统一定价和兼顾明显地区性差异的两难。

(二)建立集团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的建议

考虑到上述制约因素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实际情况,我国商业银行集团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和全额资金集中管理体制的建立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粗到细、分布推进的原则。

1、实际差额资金拆借。境外机构需要管理自身流动性,统筹安排资产负债业务期限结构,对于资金缺口可通过同业市场拆人和向母行拆借资金来满足。母行将通过动态调整拆借境外机构的资金利率水平和核定拆借境外机构的额度来调控其经营行为,提供流动性支持。以满足境外机构的业务发展和满足当地流动性监管要求。拆借资金的成本将真实体现在境外机构的损益表中,影响境外机构当年账面利润。

2、模拟全额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拟全额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是指对境外机构的所有资金来源、资金运用按照全额资金管理模式下的内部价格进行内部计价,并将内部计价结果作为境外机构的年度考核利润中的一部分进行评价。模拟全额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可根据多重资金池方法,实现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打包内部计价。在此模式下,可以实现对所有资产负债业务的内部计价。模拟将利率风险集中至母行管理,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导向作用可以得到一定发挥。但是,内部计价的结果并不会真实计入境外机构的损益表中,不会影响账面利润,只影响银行集团内的考核利润:同时该模式下,并没有发生资金集中和配置的真实资金流,可以规避部分国家的监管要求。但并没有实现流动性风险的集中管理。

此外。也可以有选择性的分地区、分币种进行全额资金集中管理。这将涉及真实的跨境资金流动和真实的内部资金计价,境外机构的流动性风险能够真正集中至母行统一管理,影响境外机构账面利润。但考虑到我国外汇管制。且跨境资金尚无法在资本项下自由流动。境内母行需在境外(如香港)建立境外资金中心,代表母行对境外分支机构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统筹规划境外分支机构的资金来源和运用。

建立我国商业银行集团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的课题在我国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国内外并无先例可借鉴,将需要国内商业银行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经验总结,不断摸索前进。

参考文献:

[1]李波,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理论框架和实现机制[D],中国人民大学,2003.

上一篇:东莞房地产开发企业税务筹划研究 下一篇:大集中环境下的财产保险公司管理创新